張榮芹
(武警警官學院,成都 610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西方知識系統之上的,與自身傳統相互脫節,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用越發顯現,尤為需要兼具國際視野與中國風格的文科人才。思政專業人才培養是新文科建設中的重點,因此,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思政專業人才培養是當前必須直面的時代課題。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呈現出“東升西降”的態勢,過去中國的高等教育、學科體系更多是按照西方的模式來設立的。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以及中國在世界上綜合實力的提升,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的學科分支和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思政專業人才培養如何服務時代需求,適應深刻的社會變革,如何解決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更為迫切。
2020年7月召開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圣教授認為:“過去細化的學科分類、按部就班的培養方式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人才的培養目標和過程都是‘一目了然’的。但對于當下社會來說,過于細化的學科分類、單一學科培養方式,已經與科技發展、社會人才需求等相脫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尖端、前沿的研究,越需要突破單一學科的限制,而基于交叉學科的思維和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而交叉學科相對于過往邊界劃分明確的單一學科而言,可以提供更多元的理論基礎和視角,更容易產生創造性成果。
學科建設是院校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基石和平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黨和國家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的明確要求,也是全國人民對中國大學寄予的殷切期望。“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是院校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根本任務,新文科建設的深層次理念也是致力于促進人的發展。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專業人才培養不是單一學科的任務,而是需要多學科協同作用的結果,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為院校內涵式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建設方向。
在當前的學科體系之中,學科越來越細化、專業化,各專業之間的聯系逐漸被割斷,越來越產生一些門戶之見,認為只有本專業搞不好的人才會去學交叉學科,這就產生了對于交叉學科的偏見。這些偏見在思政專業當中也普遍存在,認為思政專業是文科專業,不需要學習理工科等相關學科,忽視了對學生進行邏輯性、理性思維等能力的鍛造,造成學生在畢業后很長時間難以適應社會工作。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體制中,思政教師少有研究教育規律、教育理論的,更少有掌握先進科技教育方法的,在實際教學中,存在“教師講而學生不愿聽”的情況,這就是因為思政教師沒有掌握教育規律,學生在課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述中增加知識閱歷,保持熱情。同時,教師對于現代科技、先進教學方法、技術掌握度不夠,也是課堂“干癟”的一個重要原因。此外,由于跨學科交叉一直不被重視,部分思政課教師對跨學科融合的應用意識也存在欠缺,從而影響了思政理論課跨學科融合的實施效果。
教育評價體系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在學科評價、學術評價等方面仍然以傳統學科質量標準為主導,缺少對跨學科創新發展方面的激勵舉措,評價標準單一化。在學科評價體系上,更多是在某一學科領域進行縱向發展成效評估,忽視對于學科交叉融合的橫向發展評估,也就無法引領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學術評價上,更注重期刊的影響因子、追求論文數量,而缺少對成果的原創性的要求和激勵。在對學生論文的評價上,一旦涉及跨學科相關內容,也會因為教師缺少這方面積累等因素而使很多師生主動放棄對跨學科的研究。
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觀念的改革尤為重要,能否真正做到思想觀念的轉變,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直接關系到“新文科”建設能否落地見效。因此,在思政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打破學科壁壘,注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展學科發展空間,尤其加強對理工科的思維方式、邏輯判斷、新技術新方法等的融入運用,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以其他學科的長處補足本學科的短處,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使思政專業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在教學中應注重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聚焦學生的特點開展教學,激發學生多學科學習的內生動力。
學科交叉融合對教師的業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面需要進一步交流學習,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對于思政教師來說,必須要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社會發展大趨勢,自覺提升跨學科教學能力。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現代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社會也需要更多懂技術的思政人才,因此,對于思政教師來說,尤其需要加快轉變教學方式,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跨學科教學,豐富課程內容,增強跨學科應用意識。同時,要注重依托科研項目,組建跨學科科研團隊,打破以傳統教學理念為指導的傳統院系、教研室為單位的條塊分割的科研壁壘,以跨學科的科研團隊推動思政專業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保障,要改變包括學科評估、學術評價、教師評價等在內的綜合評價體系。學科評價應從學科的發展規律來著手,應適應思政專業創新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未來趨勢,打破學科設置過細過窄的趨勢,從實質上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的評價標準改革。在學術評價上,思政專業是以培養人為目標的專業,不能期望短期內就獲得顯著的成效,而應該長遠規劃,重新思考與探索人的培養,應面向立德樹人,以理論和實踐創新質量作為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同時,建立跨學科評價考核方式,增加交叉學科科研項目,推動評價標準改革。在教師評價上,應破除“唯論文、唯學歷”論,營造更加寬松的學術環境,讓教師能“坐得住冷板凳”,促進思政專業的建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