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娜
(中共重慶市北碚區委員會黨校,重慶 40071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尤其是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點。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大量決策和工作,主要發生在基層。要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重點在基層群眾中開展協商。”居民自治組織正是基層自治、社區協商的重要主體之一。為更好地發展北碚區居民自治,筆者對北溫泉街道各社區居民自治案例進行了調研,掌握了當下各居民自治組織的發展情況,思考各案例帶來的啟示及發展居民自治組織存在的困難,提出了幾點建議。
新房子社區共有居民1 640戶,3 431人,其中約58 %的居民為60歲以上老人。社區內只有散居樓棟,大部分為老樓,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較低,屬于無業委會、無物業公司、無大修基金的“三無小區”。自2016年起,從老樓加裝電梯的需求出發,在社區黨委引導下,各單元推選、委托居民代表負責加裝電梯具體事務,為解決電梯運行安全管理問題,各單元樓“抱團取暖”,成立北碚區第一個“居民自治管理委會員”(以下簡稱“自管會”),隨后又利用社區獨特的“L”型地理條件劃定停車位出租,以停車位租金減輕電梯用戶負擔。通過這兩項改造,幫助部分居民用上了電梯,解決了亂停車、亂占地難題,改善了社區環境。北溫泉街道將該社區經驗向轄區其他社區推廣。
天津路社區也屬于老城區,建筑都屬老舊散樓,居住環境較差。近年來,天津路社區實施了環境改造工程,管網入地、建筑外立面更新,整體環境得到提升,居民對改造效果也較滿意。該社區的樓型較為特殊,呈“口”字形,一棟樓形成一個獨立院落并有院門,一座樓院內有百余戶居民。目前有4個樓院參與了社區引入物業管理的嘗試,物業費用為每月0.4元/平方米,另有6個樓院采取居民自治的方式,由選出的居民代表收取物業費,用于自行聘用清潔工及一些小的維修開支,物業費用為每月0.3元/平方米至0.35元/平方米,每季度公開收支賬目。
大明社區同樣屬于老城區,老、破、散片區較多,硬件環境較差。其中文星村片區有11棟單元樓,居民515戶,1 500人左右,居民結構復雜,不愿意改變舊有的生活習慣。2020年6月起,街道對該片區進行了四步環境改造:第一步改造下水管網、化糞池等基礎設施,并通過彩繪對建筑外墻進行美化;第二步加裝照明路燈、裝飾彩燈,對片區進行亮化;第三步完善細節,修整護欄,修剪樹枝;第四步修繕居民便道,減少滑倒風險。
由于該片區靠近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中國第一座恐龍骨架標本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組裝,該片區在墻面彩繪時引入了恐龍元素,經過彩繪,整個片區變得顏色漂亮而富有特色,已經成為網紅打卡點;該片區又靠近西南大學,環境改善后社區鼓勵西南大學學生前來創業,目前已經擁有攝影館、飲料店等學生創業項目和志愿者服務空間。
在這“四步走”的改造過程中,每一步實施之前社區都組織居民召開院壩會,宣講改造方案,宣傳“共有”“共治”的理念,在居民簽署改造同意書后再動工。經過環境改造,不但居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房價也得到提升,居民得到實惠,對于共同維護好片區環境產生了認同。
牌坊灣社區內某商業小區有住戶300余戶,不聘物業公司,由業委會自行管理,以監委會進行監督。業委會負責收取物業費和小區門面租金,用于聘請保安、清潔工,聯系比較固定的維修工,遇到電線、二次供水維護維修等較大的管理維護項目則反映給社區,由社區向街道反映來解決。社區內還有一些單體樓實行單樓自治,樓內住戶選舉出“管家”,由其負責收取物業費,聘請清潔工,聯系水電工等,遇到較大問題同樣向社區求助解決。
解放路社區共有近3 000戶居民,戶籍人口約6 000人,常住人口約9 000人,同樣是老舊社區,硬件較差,出行不便,租戶多,物業費收取困難,物業公司不愿意進駐。老樓加裝電梯后,單樓自治開始推進,責任范圍由加裝電梯逐漸擴大到樓內衛生、墻面貼磚、安裝攝像頭和門禁等。若因地理條件因素兩樓合裝一部電梯,則兩樓共建一個自管會。
社區內某片區由數棟樓形成“凹”形院落,共有居民250戶,近600人,其中1/3是租戶。由于居民分歧太大,對以前的業委會不信任,舊的業委會解散后又無法選出新的業委會,只能由樓長負責收取清潔費用,聘請清潔工清運垃圾。后因樓長辭職,無法選出新的樓長,社區被迫代收清潔費,又因兩戶居民拒絕繳費,蔓延成相當一部分住戶拒絕繳費,無法再聘請清潔工。住戶任由垃圾堆積在院落,到不可忍受時通過向媒體爆料的方式,以輿論逼迫街道出錢清運垃圾。
居民自治組織能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組織居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使該區域內的環境得到有效維護,相關事務得到有效辦理。如上述案例所示,建立起自管會或業委會的樓院或小區,能夠自行解決收取費用、加裝設施、維護環境整潔等問題;一旦自治失敗,居民很容易將這些問題轉嫁給政府解決,導致政府被迫承擔額外責任。
從上述案例來看,自管會的誕生是基于居民的共同利益,如老樓加裝電梯、樓院內保潔與設施維護、小區門面租金收益利用、區域內停車位租金收益利用等。這些共同利益受到一定物理空間的約束與間隔,局限在一棟樓、一個小院落或一個小區內。超出這個空間范圍后,由于利益不再相關,居民缺乏協商需求,自管會的管理范圍也被局限在一個較小的物理范圍內。從上述案例顯示的規模來看,最小的自管會僅局限于一棟樓內的幾十戶居民,稍大的為一座樓院或一個小院落的二三百戶居民,規模最大的新房子社區自管會成員有一千余戶。
老舊小區通常多為散居樓棟,環境較差,房產價值較低,居民收入也較低,租戶較多,對于自己付費維護居住環境缺乏認同,習慣于“有事找政府”。從上述案例來看,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小區價值、引導居民產生認同、塑造其主人翁意識,接受“自己付費維護居住環境”理念的良好契機。
在制定老舊小區改造方案時,應為發展居民自治組織留出時間,在每一步改造前進行宣傳,組織居民協商,收集反饋意見,民主決定改造方案,并成立自管會等居民自治組織負責改造后費用收取和環境維護工作。
街道、社區應引導自治組織完成民政、公安等相關部門的備案工作;指導自治組織建立制度體系,建立合理的組織架構;指導居民民主推選代表參與自治組織,保障自治組織的合法性;幫助自治組織解決銀行開戶等難題;指導、監督自治組織開展活動,保障自治組織的民主性;指導自治組織進行財務管理、賬目公示,規避財務風險和信任風險。
自治骨干以熱心服務、精力時間充足為選擇標準,可考慮由在社區(小區)居住時間長,年齡60歲以上,身體健康、頭腦明晰,執行、溝通能力較強的居民擔任。自治組織負責人,如主任與副主任,還需要有較好的文化水平、組織策劃能力、守法用法意識、財務管理能力、文案寫作能力,最好從中共黨員中產生。對于自治組織負責人或領頭人,也可考慮進行持續性的觀察與培養,避免自治組織換屆時的青黃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