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毅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沈陽 110122)
遼寧是我國最北端的沿海省份,也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有著獨特的地理區位。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龍頭省份,遼寧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曾在中國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經濟雖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相比于其他省份,特別是東南沿海省份,遼寧存在著發展速度低、轉型壓力大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學習黨的歷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明確了黨史學習學以致用的方向。對此,要深入學習黨史,汲取黨的百年智慧,破解遼寧發展困局,推動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遼寧的經濟基礎便優于其他省份。新中國成立后,遼寧省是國家重點建設的省份之一,在“一五”計劃的156個工業項目中,有24個落戶遼寧,遼寧也被譽為“共和國長子”和“新中國工業搖籃”。時至今日,遼寧在工業產業門類的完整性上,仍然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其中,裝備制造、鋼鐵冶金、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產業,更在保障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遼寧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各行各業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其中,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業等,更是遼寧的優勢產業。21世紀以來,在東北整體衰落的大背景下,遼寧在許多指標上,如城鎮化率、人均儲蓄、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仍然領先全國。
當前,遼寧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在全球經濟不景氣與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惡劣環境下,遼寧經濟逆市上揚,彰顯出強勁的發展動能。根據遼寧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1年遼寧生產總值27 584.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8 %。
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產業轉型的難度較大,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速度滯后于國內其他省份,在國內的經濟地位持續下降。1978年,遼寧GDP為229.20億元,僅次于上海、江蘇,位居全國第三。其中,工業總產值162.90億元,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2021年,遼寧GDP為27 584.1億元,位居全國第十七位。43年間,遼寧的經濟總量從全國第三滑落到全國第十七,“共和國長子”風光不再。
當前,遼寧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工業產品附加值低。遼寧工業門類齊全,工業產品眾多,但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并不高,以初級產品居多。
第二,新興產業發展滯后。遼寧為重工業優勢省份,但在新興產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技術產業、生物制造產業等的發展中存在滯后性,這對遼寧整體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第三,發展不均衡。遼寧同樣面臨著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如區域不均衡、城鄉不均衡等。以區域不均衡為例,除大連、沈陽等經濟強市外,遼寧還有很多GDP為1 000億元以下的城市,如葫蘆島、鐵嶺、阜新等。
導致遼寧經濟發展問題的因素有很多,既有遼寧自身層面的因素,如區位因素、環境因素、氣候因素等,也有國內、國際因素。
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實踐結合起來是黨的百年智慧的重要內容,也是黨帶領全國人民奪取革命勝利與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將堅持理論創新作為黨的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對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對此,要立足遼寧的區位條件及資源稟賦,將特色產業的培育作為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比如,要著力推動海洋產業的發展。遼寧為沿海省份,海岸線占全國海岸線的1/8左右,總長度居全國第五,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不僅可以依托環渤海經濟區,同時可以依托東北亞經濟圈,展開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要重視海洋資源的開發及海洋產業的發展,使海洋經濟成為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確立,為中國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全新的航向。改革開放的征程沒有窮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億萬中國人民,高舉旗幟,走在不斷前進的道路上。
又如,著力推動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東北黑土區是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有著良好的農業種植條件,而遼寧位于東北黑土區的南端,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之一,生產水稻、高粱、玉米、大豆等農作物。要充分發揮遼寧的土地資源優勢。一方面,從現代人的消費心理出發,加強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以優化供給來擴大消費;另一方面,多維度推動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作為重工業基地,遼寧有著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但在新時期的區域競爭中,遼寧未能把握住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由此導致的結果便是遼寧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對此,要緊扣時代發展方向,做好新興產業的培育工作。
首先,將數字經濟作為新興產業培育的重點。網絡信息技術的誕生與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形態,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技術。數字經濟是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新型經濟,不僅包含信息產業,更包含大量交叉領域的產業,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持續提升。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5.4萬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且發展態勢強勁。要以數字經濟統攝新興產業的發展,基本形成以大數據產業、制造業數字化、服務業數字化、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撐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
其次,做好新興產業的扶持工作。從國際、國內新興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政府扶持,特別是政策扶持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強新興產業的扶持工作,建立健全政策扶持體系,充分發揮好土地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在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比如,完善新興產業企業的認證機制,對符合要求的企業予以一次性資金補助,增強新興產業發展動能。
遼寧的重工業基礎好,發展潛能大,但也面臨著產品附加值低、能耗高等問題。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釋了創新發展理念的內涵,要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此,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遼寧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其次,以產研學融合助力科技創新的深入開展。遼寧擁有1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以及1 652家科研機構。其中,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均是全國著名的研究機構。要發揮好高校、科研機構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依托產研學融合,破解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技術難點。
《決議》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而協調發展理念則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也充分體現了黨的百年智慧。當前,遼寧發展中面臨著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要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以頂層設計統籌遼寧發展。
首先,以產業政策協調區域發展。要統籌全省發展,做好區域協調發展的頂層設計,依托各區域的資源要素,確定發展戰略,并發揮好政策在相對落后區域發展中的扶持作用。同時,推動發達地區,如大連、沈陽等地區的產業向落后地區轉移,要避免省會城市“一市獨大”的弊端,防止區域差異進一步擴大。
其次,以鄉村振興協調城鄉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其中,產業發展是最為基礎的內容。產業融合是產業經濟發展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不僅可以推動相關產業實現新的發展,更能培育新的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將產業融合作為農業產業現代化的重點環節,多維度推動農業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
《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作為重工業大省,遼寧的主導產業,如石油化工產業、冶金產業等,均存在污染大、能耗高的問題。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理念作為重要內容。對此,要以生態建設營造良好環境,為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首先,樹立生態前置觀念。必須將生態環境保護前置,任何形式的生態開發,都要有嚴密的生態環境影響論證,從源頭上提升經濟發展的科學性。要從前、中、后三個階段做好生態系統的整體評估工作,通過科學的指標體系設計及高頻率的生態系統調查來實時關注生態系統的變化情況。
其次,發揮好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生態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資源。要凸顯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協同性,使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統一起來。比如,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一方面,以生態環境的治理、保護、美化為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筑基;另一方面,以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資源的經濟價值。
《決議》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而開放發展理念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我國的經濟已深入地嵌入世界經濟中,不僅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更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開放發展理念是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作為沿海、沿邊省份,遼寧在對外開放中有著顯著的優勢,要以加大開放來提升發展動能。
首先,做好外資利用。善于利用外資是遼寧發展的重要經驗,而良好的投資環境,如完善的公共基礎設施、高效的政務服務等,則是遼寧能夠吸引外資的保障條件。對此,要著力優化區域投資環境。一方面,從產業集群發展的角度出發,加強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培育工作,形成規模效應與經濟優勢;另一方面,協同發揮好土地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的作用,優化區域軟件、硬件環境,筑巢引鳳,吸引投資。
其次,積極推動省內企業走出去。歷經四十余年的改革開放,遼寧省內有一批龍頭企業,如鞍鋼集團、大商集團、恒力石化等,要將擁抱國際市場作為提升區域開發水平的戰略環節,扶持、引導區域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
堅持人民至上是黨的百年奮斗歷程的重要歷史經驗,也是黨的百年智慧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四十余年來,遼寧經濟“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也面臨著分配不公平的問題。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改革成果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在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共建是共享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對此,要將共享發展理念作為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并以共建共享助力公平正義。
首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鄉村振興等事關遼寧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的實施中,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其次,建設社會保障體系。依托再分配、三次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凸顯改革成果的普惠性,推動共同富裕。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黨在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黨的百年智慧更是全黨、全國重要的精神資源。要將黨的百年智慧融入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從協調發展、生態建設、加大開放、共建共享四個角度采取好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