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國
(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黨校,重慶 401420)
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上下一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戰略部署,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隨著絕對貧困問題的解決,相對貧困現象可能出現,加上因災、因病、因殘等多種返貧風險,脫貧攻堅任重道遠。在現代化征途上,加強返貧風險預測,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建立穩定長效機制十分必要。
扶貧“國檢”后,因過度的勞頓、麻痹、厭煩等情緒,一部分干部群眾容易滋生松口氣、歇歇腳 的想法。加上返貧是動態、隱性發展的過程,不易被發現,因此導致返貧。早期預測,并加以干預,能有效控制返貧范圍與程度,鞏固脫貧成果。
因災、因病、因殘等返貧風險因素是偶然的、不可預見性的,一旦返貧,解決起來比較困難,有一定的滯后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政策體系,行政干預就可以及時有效地啟動,能將返貧風險的破壞作用、影響能級降到最低。
上輪脫貧攻堅的重點是加快脫貧摘帽,如期建成全面小康;而下一輪鄉村振興的重點是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通過返貧風險預測,建立扶貧長效機制,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有機融合的應勢之舉。
返貧既有因病、因災、因殘等“硬傷”,也有思想認識、工作機制、制度執行等軟肋,后者隱蔽性更強、危害更大。
部分貧困群眾和扶貧干部認為,貧困人群年齡大、知識少,貧困地區環境差,真是“扶貧難、難脫貧”。于是,“有政策、有指標就兌現,無路子、無辦法等等看”,依賴思想嚴重,自我求變的意識和內生動力不足,稍不注意又滑入貧困的泥潭。
受地理、環境和自身知識文化的影響,貧困群眾習慣了“輸血”,一旦斷供,可能不習慣、不樂意。如果沒有穩定的就業、接續的產業,造血功能就不足,經不起風吹草動,脫貧穩定性差。
本輪脫貧是以個體為主開展的扶貧,體現的是精準性,而下一輪鄉村振興是以整體推進為主的,扶貧只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工作而已。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考量著黨委政府的決策力和執行力,必然會影響脫貧攻堅的廣度和深度。
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要因時因地制宜,做好有機銜接,發揮典型引路作用,做到“三個強化”、抓好“三大落實”、優化“三項制度”、匯聚“三類人才”。
堅持“五龍治水”,整合各種幫扶力量,嚴防返貧風險。一是持續強化領導力量。對領導包鎮街情況開展一次綜合研判,繼續落實“雙組長制”,試點鎮街安排兩名領導親自抓,其他街鎮安排一名領導,確保靠前指揮。二是持續強化工作力量。進一步優化領導包村居、駐村干部入戶的工作機制,原則上不少于一名,試點街鎮、村居擴大到兩名,以充實工作力量。由于范圍擴大,建議從部委辦局和事業單位選派有意愿、有能力、有經驗的年輕干部擔任試點村居的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對作用發揮不明顯、不具備履職意愿和身體條件的,及時調整撤換,確保力量不減。三是持續強化幫扶力量。繼續爭取企業和社會力量支持,探索完善“百企聯村”對接幫扶長效機制,開展“黨建共抓、黨員共管、難題共解”活動,通過項目帶動、興辦企業、聯合開發等形式,幫助就業、創業、發展產業,真正帶動貧困村、貧困戶形成穩定、持久的收入來源,確保農戶不返貧。
防止返貧必須抓住重點的三個方面,鞏固脫貧成果。一是落實發展資金。提前抓好鄉村振興的土地儲備與項目儲備,與脫貧攻堅項目聯動,建立資金使用會商機制,各部門財政資金“打捆”使用,并向重點項目傾斜,優化資金使用,防止“撒胡椒面”,充分發揮其“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二是落實長效產業。認真研究試點鎮街、村居的產業現狀,圍繞特色農業種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生態康養、創意農業、農村電商、農產品加工等,做好“五個一”工程,即搞好一次調研、落實一個規劃、拉攏一批資金、培育一支隊伍、完善一大市場,使特色產業早見成效、長期見效,起到典型引路的帶動作用。三是落實管護辦法。把在脫貧攻堅中建設完成的農村基礎設施、集體經濟的管護納入試點單位的“三權量化”“三權分置”改革中,加強對后期的管理、使用、維護,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經費,建立健全長效管護辦法,確保建得起、管得上、用得好,不荒廢。
堅持制度為本,健全幫扶機制,嚴控返貧風險。一是優化扶貧動態管理機制。堅持整體推進與臨時救助相統一,“回頭看”與“回頭幫”相銜接,對病、殘、災、失業、求學等原因返貧的農戶實施動態管理機制,完善個人申請、村民評議、鎮街審核、縣級監控(扶貧辦具體執行)的管理流程,切實阻斷農戶返貧。二是優化返貧風險防控機制。制定、完善返貧管理機制、產業扶貧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司法干預機制、教育培訓機制、救助幫扶機制等,動員各個部門力量,對遭大災、遇大難、生大病等因素導致的返貧農戶及時給予幫扶。探索構建“保險+扶貧”模式,為返貧農戶量身定制農業保險、大病醫療、教育幫扶等“一籃子”保險產品,嚴控返貧風險。三是優化技能培訓長效機制。針對農戶特別是返貧農戶的思想狀況、生活習俗、就業能力、致富門路等方面的困難,通過院壩會、入戶走訪、典型引路等形式,發揮“傳、幫、帶”作用,把技能培訓辦到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提升村民的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的振興,要開展“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行動計劃”,抓好三類人才,使鄉村成為各種生產要素流入和匯聚的“洼地”。一是抓好“三能”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整合農委、經信委、建委、人社等部門的培訓資源,根據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要求,圍繞種植、養殖、農機、加工、捕撈、運輸、建筑、餐飲、家庭農場等領域,通過手把手傳授、面對面講解、戶對戶聯姻、企對企幫扶等方式,培養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發揮他們對鄉村振興的示范帶動作用。二是抓好“三資”精英人才隊伍建設。創辦鄉村振興小微企業園,優化招商和創業環境,通過項目建設、產業聯合體、訂單農業、聘用管理、技術入股等形式,鼓勵和引導擁有資源、資產、資金的城鎮退休干部和居民、返鄉農民工和鄉賢代表、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大學生到(回)鄉,帶領村民創辦、領辦、協辦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農業科技企業、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盤活鄉村土地、房屋等閑置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三是抓好“三農”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為確保“三農”管理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組織、財政、人社等部門可統籌考量,妥善解決好下派干部、駐村干部、科技特派員、第一書記、村委會班子、本土人才等“三農”管理人才的待遇,讓他們真心扎根農村、用心發展農業、誠心服務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