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楊 孫來忠
(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甘肅省位于黃河流域的上游,多年來受到了黃河流域的充分滋養,孕育出了豐富的文化,比如新石器時代文化、先秦文化、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及宗教文化,從而形成了一個豐富又多彩的黃河流域文化體系。從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出發,踐行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傳承,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需,也是文化發展的必要,且無論是從政治的角度還是從文化的角度,充分保護、傳承黃河流域文化不僅可促進黃河流域文化的利用、發展,也能將黃河文化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連接起來,以此推動黃河流域的高質量保護和發展。
黃河為中國第二、世界第五大河流,在漫長的歷史中更是孕育出了豐富的文化,因此說黃河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河流,而是眾多炎黃子孫心中的文化河流。從文化的概念上看,黃河流域文化可以被當作物質文化或非物質文化,其中更是包括了經濟、政治、哲學、藝術、文化、語言、宗教及信仰等內容,就甘肅黃河文化來說,具體可包含以下幾類:
黃河流域及周邊存在大量有價值的自然名勝,比如崆峒山、黃河象化石等,這些遺跡是天然存在的,與我們的生活活動密切相連,形成了人與自然密切的關系,進而形成了黃河流域文化中自然遺產類的重要部分。[1]
祖先在生存且繁衍的過程中,留下大量的物質載體,比如古寺廟、古村落、古長城等,上面有著大量人們活動的痕跡,形成了以長城文化、宗教文化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這些都是黃河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
黃河流域地域比較廣闊,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導致各個民族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異。正是這些不同的風俗,形成了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極具地域典型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2]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所在。黃河流域文化在數千百萬年的發展中所展現的無窮智能和頑強斗志便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比如黃土文化、治水文化、戲曲文化等具有一定激勵意義和教育價值的精神文化,這也更是黃河文化中廣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留存。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甘肅省有多處的文物景點,其中不乏數量大和價值高的古跡,不僅能在全國范圍內位居前列,有的在世界文物中也能排上名次。[3]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的重要城市,有著“歷史文化之城”之稱,以蘭州市為中心的歷史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文化的傳承發展。但是令人扼腕的是,大部分的歷史文物未能得到保護和傳承,在開發、利用上明顯不足。雖然在甘肅省內大部分文物已經成立了專門的管理部門,有的甚至被開發成了著名的旅游景點,但是大部分的文物管理和開發還停留在表面,只是貼上了保護標簽,實際上根本沒有保護開發措施。
甘肅省古籍文獻較為豐富,僅是各大學的圖書館中古籍就達數萬冊,其中不乏多種善本古籍、線裝古籍等,其他比如甘肅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甘肅省文史研究館等都有多種古籍。甘肅省各市、區、縣圖書館中都保存著價值較高、數量較多的文化古籍。[4]如今,甘肅省文化古籍保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文化典籍的價值雖然比較高,但是利用效率比較低;二是文獻古籍數量可觀,但是分布較分散,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情況;三是文化典籍的管理人員工作能力和工作態度的原因,導致文化典籍管理制度存在問題,也導致文化典籍保存較差。甘肅省文化古籍資源較為分散,使歷史文化的傳承、弘揚較為困難。
甘肅省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發揚地之一,文化內涵極為深厚。甘肅省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民間文學及語言、民間美術、民間舞蹈、民間戲曲、民間手工等幾項,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值得保護和傳承。但是實際情況是,資金、人員、措施等問題導致整體的保護傳承力度遠遠不夠,因此衍生了嚴重的保護傳承斷層問題,不少的保護舉措和傳承手段都逐漸流失,導致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面臨嚴峻的挑戰。
甘肅省位于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陜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接壤,從炎黃時代開始,便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當地的特色文化十分的豐富。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其文化體系更是與黃河長江流域文化相關。[5]甘肅省各地區的服飾、飲食、交通、貿易、節慶、娛樂、居住、生產、信仰等都有比較明顯的地域特色。甘肅省地域特色文化比較分散,因為對大部分地區的地域文化研究不足,而忽略了文化的宣傳,所以甘肅省內無法形成比較典型的地域文化。
黃河流域文化是中華文化,隨著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發展逐漸成為國家重點戰略,甘肅省應深入發掘甘肅黃河流域文化的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從而更好地在創新引領下制定出黃河流域文化的發展規劃,并且將“黃河文化”作為甘肅文化傳承保護的創新標識,在深入發掘黃河流域的文化資源基礎上,將黃河文化的各種元素合理利用起來,對黃河文化進行更全面保護,促進黃河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甘肅省文化資源大部分都集中在黃河帶狀區域和河西走廊區域,這“一帶”和“一廊”都代表著甘肅省不同的文化屬性。其中“一帶”是以為黃河流域文化為主,包括了黃河干流的文化和黃河支流的文化,文化種類繁多,文化元素更是豐富多彩;而“一廊”則是以絲綢文化為主的,從蘭州市一直向西北方向前進,直到河西走廊,有大量的文化故事和歷史遺跡,蘊藏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一帶”“一廊”可以說包含了甘肅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甘肅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因此,甘肅省應當在圍繞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引領之下,建設一個新領域和新板塊,從而更好地圍繞“一帶”和“一廊”打造甘肅文化,以此更好地推進黃河流域文化遺傳的保護傳承的創新發展。[6]
首先,全面弘揚黃河文化。其一,實施創新黃河文化的新篇章,將黃河流域文化遺傳中的紅色文化、農耕文化及歷史文化作為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中的特色文化,圍繞著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中的歷史古跡和文化故事,組織歷史文化專家深入研究,進一步弘揚甘肅黃河流域文化;其二,構建創新黃河文化的新標識,保護好重要的文化遺跡,并發掘有文化遺產的人文標識、精神標識的文化內涵[7];其三,舉辦創新黃河文化的新文化,舉辦好“中國黃河文化節”“中華黃河母親節”等新文化。
其次,從絲綢文化出發,全面弘揚河西文化。以“一帶一路”的創新引領為依據,做好甘肅省河西文化的創新發展。其一,要打造“絲綢之路文化博覽會”,讓其成為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盛會[8];其二,要打造“絲綢之路的文化路線”,讓其成為甘肅省一條具有豐富文化的旅游之路,設計從蘭州市出發前往敦煌的絲綢文化之路,從根本上創新自我文化的升華;其三,聯合發展“河西文化”,全面圍繞著敦煌、武威等地域,深入發掘甘肅省的文化資源,將河西地區的貿易文化、五涼文化、民族文化等發揚光大,在創新領域重現河西文化的豐富多彩。
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歷史形成、內容豐富及文化整合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上有著一定的差別,從創新發展的角度分析了黃河流域文化的物質內涵、精神實質及時代價值等的發展趨勢,推出全新角度的研究成果。這從根本上深化了對黃河文化的解讀和闡述,形成了黃河文化的文化體系,并建立了黃河文化的理論庫。[9]從創新的角度全面梳理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源,對不同歷史時期的黃河流域文化遺產進行分類,完善文化遺產檔案,也更好地保護、傳承,形成黃河文化遺產資源體系,建立黃河文化遺產的數量、類型、分布、物質載體等黃河文化數據庫。
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中文化種類和文化元素豐富,但是傳承保護還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實踐;因此,在整理黃河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需要全面保護、修復其中的文化元素、文化遺跡,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其一,促進甘肅省各市區、縣城對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資源的全面發掘、保護,并建設不同類型和屬性的黃河文化遺產陳列館、博物館,更好地將其保護起來[10];其二,建立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聯盟,充分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研究與交流。通過建立聯盟,將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聯合起來,比如將農耕文化、伏羲文化及石器文化聯合起來,一起進行文化歷史交流和研究,以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保護和傳承;其三,發展并參與各種黃河文化遺產聯盟的建立,深化其建設歷史研究。
在甘肅省中黃河穿過的唯一城市是省會蘭州市,蘭州市也有“黃河之都”的稱號。蘭州在歷史上也充分展示了有黃河文化元素的文化,比如牛肉面、羊皮筏子等文化符號,宣傳、提升這些文化符號,能夠宣傳黃河文化。[11]甘肅省的黃河上游區域,是文化沉淀和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甘肅省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應當利用蘭州市“黃河之都”的稱謂,建立國家級別的黃河文化公園,將甘南、武威、白銀、天水、慶陽、臨夏、蘭州、定西等地區的黃河流域文化融入其中,綜合黃河文化遺產資源,創新黃河文化工程。還可以建設各種黃河文化的博物館、展覽廳,更好地創新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