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冰寒
(中共河南省委黨校,鄭州 450000)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共產黨領導地位和引領作用的體現,而基層是社會治理的重心與難點。《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將基層治理與基層黨建相結合,將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社會治理中發揮出來,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不斷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新發展。
黨的基層建設是在百年發展歷程中成熟起來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是共產黨始終不變的性質,群眾是黨的社會基礎與力量來源。為了更好地團結動員群眾,中共四大首次將支部確定為“黨的基本組織”,實行“一切工作歸支部”。大革命的失敗使黨的工作遭受重大挫折,在白區被迫轉入地下秘密活動和斗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共產黨逐漸成長為成熟的全國范圍內的政黨,最終完成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經過長期探索,基層黨建逐漸成熟,黨的基層組織的地位、原則與任務等在七大黨章中得到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產黨利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組織群眾,建立起龐大的基層組織網絡,實現了共產黨由小團體向群眾性政黨的轉變,贏得了人民的認同與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城市內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較小,私營企業的雇員多數不是共產黨員,工人中沒有建立黨組織。基層黨組織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組織策略發揮團結群眾的作用,逐步在城市中構建基層黨組織,尤其是在私營企業中工會作用的發揮,使黨組織與工人群眾的聯系緊密起來。此時,在城市中的社會組織以單位為主,因此“單位制黨建”成為主要模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使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資源和社會空間開始自由流動,“單位制黨建”模式面臨巨大挑戰。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業余娛樂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城鄉間傳統的家庭與單位的結構被突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應用,國別與地域的限制被進一步突破,不同地域與階層的人們頻繁交往,各個地區、國家的人們的交往變得普遍。狹隘的生活環境與條件被徹底打破,社會關系復雜多變。中國社會逐漸由傳統走向現代化,這給基層黨組織的活動帶來新的挑戰。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在全球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面臨著重要機遇與挑戰。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一些國外勢力開始對中國進行“圍堵”,企圖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利用高關稅和技術壁壘惡化中國的外部貿易環境。但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堅定政治信仰、把準政治方向,不斷鞏固黨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基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對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挑戰始終積極應對。
十九大確定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但我國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國內,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攻堅區與深水區,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日益凸顯,我國的經濟社會呈現出了新特點。隨著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升,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速度轉入中高速增長。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受到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響。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更加注重物質條件,忽視了政治意識和道德觀念,拜金觀念與利己主義在社會中蔓延。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錯誤思想的傳播,使社會輿論逐漸復雜。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使思想文化領域面臨著挑戰。改革開放至今,城市不再是傳統的單位制社會結構,城市社區建設得到逐漸推行。隨著流動黨員和離退休黨員的增加,街區黨組織逐漸承擔了大量的黨員教育管理職能,原有的作用、職能和運行機制與新形勢新任務不再匹配。而單位黨組織與街區黨組織無法共建互補,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協同工作,無法形成配合,使黨員的管理教育出現空白,尤其是如何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面臨困難和挑戰,黨的工作體系致使群眾工作難以有效開展。解決這些新情況,需要相關部門提高全黨的政治意識,尤其是加強黨的基層建設,發揮黨組織在基層的引領作用,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基層社會是社會治理的關鍵點,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因此,要不斷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汲取基層工作經驗,以人民為中心,將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始終,“把黨員組織起來,把人才凝聚起來,把群眾動員起來”,在新時代下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新發展。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突出黨建的引領作用。圍繞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加強黨的建設,是百年來黨的建設的一項基本原則,保證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使命任務的完成。社會治理成功的根本保證在于堅持黨的領導,要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社會治理能力,實現黨對基層社會的領導作用,使黨建引領的理念深入人心,將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在社會治理的全過程中。黨組織要做好引領作用,既不大包大攬,也不能不聞不問。基層黨組織的力量來自有效的組織能力,因此要對“軟弱渙散”的基層黨組織進行整頓,使黨支部建設符合標準與規范,確保黨組織在基層能夠形成有效覆蓋,擴大黨組織的力量。推進基層黨組織的現代化發展,就要優化組織結構,使黨員質量得到整體提升,讓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善于解決群眾的訴求,使黨的路線方針能夠在社會共建中得到有效落實,使各個主體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治理。
第二,為基層黨建提供可持續的綜合支持。不斷推進基層黨建工作的新發展必須有可靠的資源支持。各個領域的基層黨建在發展時都存在缺乏資金、技術及人力支持等問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能夠撥付給農村黨建、社區黨建及非公企業黨建的資金有限。資金的缺乏使基層黨建工作的現代化項目推動困難,無法充分應用大數據等網絡信息技術,基層黨建工作中微信、短視頻等平臺軟件的使用較為缺乏。一些農村和非公企業缺乏專業固定的黨建活動場地,因此基層黨建活動場所急需規范化、有序化,保證專場專用。最重要的是基層人才流失嚴重,尤其是農村縣城等地區年輕人大量外流,在工作中基層黨建缺乏專業人手。基層黨建的發展關鍵在于基層干部工作能力的提高,在推進基層黨建工作時需要提供專業政策支持基層干部,鍛煉基層干部的過硬本領,為提高基層黨建工作提供支持。注重培養基層黨建干部面對問題的處置能力,使得黨建工作走在問題前面,將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讓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能夠及時到位地處理問題。
第三,優化基層黨建的發展環境。基層黨建工作的穩步推進需要基層各環節的相互配合發展。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這表明黨的基層組織存在于社會基層組織之中,而不是凌駕于社會基層組織之上。基層所處環境復雜,所遇到的問題也是千奇百怪,因此基層黨建的任務與要求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所制定的規章制度必須跟上形勢變化,不能使制度因滯后而失效。在基層黨建工作中,需要廣泛地團結群眾,使基層黨建的工作得到社會認可。廣大群眾是黨建的主要工作對象,不斷推進基層黨建工作必須得到群眾的支持與擁護,調動農村、機關、社區等群眾積極參與黨建工作,強化對群眾的公民意識教育,使群眾認識到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不僅是權利,也是一種責任,使基層黨建工作得到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