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鳳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經濟所 北京 100101)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一帶一路”受到新的挑戰。基于良好的合作基礎和中國經濟的迅速恢復、主動對外開放,“一帶一路”取得一些新進展。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和31個國際組織、138個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202份。2020年前三季度,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比全國整體水平高0.8%,貿易總額達到9634.2億美元。
一是中歐班列呈現逆勢增長。受疫情影響,許多空運、海運貨物轉向鐵路運輸,截至2020年11月,中歐班列運輸網絡已經拓展到歐洲21個國家,開行量超過2019年全年的總量,達到10180列,運送貨物數量同比增長54%。“絲綢之路”成為抗疫合作的“生命通道”,2020年我國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280多批緊急抗疫物資援助,中歐班列共運送醫療物資近800萬件。
二是“一帶一路”建設重大項目取得積極進展。匈塞鐵路匈牙利段項目EPC主承包合同正式生效;中泰鐵路合作項目一期(曼谷—呵叻段)線上工程2.3合同簽約,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項目7號隧道順利貫通;巴基斯坦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項目正式開通;中老鐵路第一長隧道——安定隧道順利貫通。
一是非首都功能疏解持續推進。北京累計疏解2809家一般制造業企業,疏解提升652家市場和123個物流中心;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5所學校新校區建設持續推進;北京的42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50個一級學科遷入沙河、良鄉大學城;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同仁醫院亦莊院區擴建,安貞醫院通州院區等項目加快建設。
二是“4+N”產業合作不斷深入。京能集團鑫華源智能停車制造曹妃甸基地已經投產,金隅·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產業園建成運營。京津冀三地實行疫情聯防聯控聯動,依托重點企業推動產業鏈復工復產。如2020年3月底,京東方在天津、河北的31家供應商,奔馳在河北、天津的42家供應商均復工復產。2020年9月,北京和廊坊北三縣在高新技術產業、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領域簽約33個合作項目。截至2020年10月,在天津、河北設立的中關村企業分支機構累計8300多家。
三是區域交通一體化格局不斷完善。聯合打通、拓寬“斷頭路”“瓶頸路”29條段1774千米,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延崇高速主線建成,京雄城際鐵路2020年12月27日正式開通運營。京津冀地區構建起了“四縱四橫一環”的區域交通運輸格局,形成了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干線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軌道上的京津冀”。京津冀機場群功能分工不斷優化,港航資源共享共用持續推進,高速公路和普通國道、省道對接加快建設,跨區域的“瓶頸路段”大部分已經消除,互聯互通的公路網絡正在形成。
四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不斷深化,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2020年3月,津冀兩地簽訂《關于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的協議(第二期)》,兩地將進一步完善跨界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持續改善水質。2020年1月,京津冀三地協同制定出臺了《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對污染防治進行區域性立法,該條例是京津冀首個協同立法項目,京津冀三地進行大氣污染聯防聯治有了法治保障,也為執法部門解決實施中的監管難等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
五是公共服務合作不斷推進。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向周邊延伸,北京友誼醫院、航空總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安貞醫院等和河北三河市、香河縣、大廠回族自治縣相關醫院簽約合作,京津冀地區臨床檢驗跨省互認項目達到43個。
一是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沿江各省市持續推進污染治理“4+1”工程,2019年長江經濟帶地級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網長度比2018年增加3976千米, 長江經濟帶港口接收船舶垃圾總量8.3萬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提高到74%,已有579座尾礦庫完成閉庫。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通過增殖放流實施生態修復,深入開展長江干線禁捕工作專項行動,全面推動長江10年禁漁行動。長江流域水質持續改善,2019年長江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1.7%。
二是不斷加強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動以港口為樞紐的多式聯運加快發展,實施鄭歐國際貨運班列等29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全面推進三峽樞紐白洋港疏港鐵路等14個鐵水聯運設施聯通工程。推動沿江高鐵、航空樞紐、國家高速公路省際間待貫通路段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南京下游12.5米深水航道、中游荊江航道生態環保示范工程等重大項目建設,支線高等級航道建設持續推進,2020年底長江經濟帶高等級航道里程達到約1萬千米。
三是協同機制不斷完善。沿江各地不斷完善聯動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如江蘇吳江區和浙江吳興區聯合治理在相鄰邊界的“三不管”環境問題,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廣州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發展,圍繞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慧充電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23項重點任務并制定實施17條政策措施,港珠澳大橋實現5G網絡全橋覆蓋。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項目超寬鋼殼沉管E31管節順利出塢,深江鐵路開工建設,廣清城際、廣州東環城際兩條線路正式開通運營,珠三角城際廣佛東環線全線橋梁主體工程完工,黃茅海跨海通道開工建設,廣東佛山番海大橋主橋聯接“廣佛”實現合龍,珠海洪鶴大橋通車,廣深首條水上高速客運航線正式開通,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海中主墩開鉆,獅子洋通道籌建在即,粵港澳大灣區軌道線網不斷加密。
二是體制機制對接不斷深化。粵港澳三地設立企業跨境糾紛調解委員會,探索建立長效的企業跨境糾紛調解機制。2020年8月1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國務院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消除了粵港澳制度銜接上的障礙。“灣區一港通”啟動,促進了通關便利,還降低了企業整體物流成本。《廣東省標準化條例》開始實施,將建立粵港澳區域標準化協同機制。
三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投資便利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粵商通”涉企移動政務服務平臺市場主體注冊量突破200萬家。珠海橫琴在全國率先推出跨境人民幣全程電子繳稅,港澳非居民納稅人可以直接通過境外銀聯信用卡和云閃付App繳納內陸稅款。珠海市橫琴新區多渠道向澳門企業免費提供集中辦公區域,對澳門企業橫琴新區工商局實行綠色通道制度,橫琴澳資企業增長迅速。2020年1~4月,新增澳資企業占同期橫琴新區新增外資企業總數的72.8%。深圳前海推動以港澳規則銜接、制度對接為核心的深化合作,前海注冊港資企業數量從2015年的2172家增加到2020年初的12232家。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并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以來,合作發展機制不斷完善,區域合作不斷深入。
一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正式發布,編制完成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方案。滬蘇湖高速鐵路已開工建設,商合杭、滬通鐵路正式運營,開工省際公路17條。長三角5G基站已建成 7萬多個。
二是推動創新資源共建共享。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搭建起了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數據池,集聚了380多家國家級科研基地。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實行“兩心同創”,推動原始創新。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加快建設,探索協同創新發展的模式。2020年11月3日,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方案》,G60科創走廊將會成為“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的先進走廊”“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的先試走廊”“產城融合發展的先行走廊”。
三是跨區域合作有力推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快建設,洋山區域合作開發逐步開展,南京、馬鞍山簽署《共同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推動江寧-博望省際毗鄰區域深度合作。跨省身份認證、地鐵掃碼互通、電子證照共享已經整體實現,啟動實施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城市閱讀一卡通等合作項目,異地門診費用直接結算已覆蓋全部41個地級以上城市。
四是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水平持續提升。逐步完善長三角生態環保信息互認、標準相通、治理協同等工作機制,區域大氣和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0年10月28日,正式印發《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生態環境管理“三統一”制度建設行動方案》,長三角地區實行生態環境標準、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管執法統一。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發展背景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西部大開發的升級版和增強版,將以更大力度、更強舉措促進西部大開發形成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自1999年開始實行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薄弱環節和短板。《意見》從七個方面提出了36個舉措、系列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首先,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重要位置上,強調抓好大保護,實行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意見》中提出要進一步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實施力度,對重點區域進行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進一步推動西部地區節能減排,鼓勵低碳、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綠色產業發展。
其次,西部大開發強調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實行大開放。緊抓“一帶一路”的機遇,推動西部地區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推動各種對外開放大通道建設,加強多式聯運和物流通道建設,搭建多類型對外開放平臺,深化區域合作,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再次,西部大開發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改革科技體制,激發創新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和信用體系建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培育產業集群,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新業態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隨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西部地區將構筑起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對外開放水平將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將逐步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將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