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好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 四川成都 610110)
以國際航線、國際鐵路班列、鐵海聯運班列為支撐的國際物流通道主骨架基本成型。國際航線方面,截至2020年,成都的國際及地區航線數量已達130條,位居全國第4位,航線網絡實現了全球五大洲全覆蓋;國際鐵路班列方面,中歐國際班列累計開行突破10000列,已通達26個境外城市、聯通14個國內城市;鐵海聯運班列方面,經南寧到欽州的國際鐵路海運通道、經瀘州港聯通長江黃金水道等多式聯運大通道也在不斷加快構建。
利用外資方面,截至2019年,在蓉世界500強企業已達301家,其中105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蓉增資擴股或增設新項目,實際到位外資131億美元,增長6.7%。對外貿易方面,2020年成都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7154.2億元,同比增長22.4%。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2226.6億元,同比增長29.9%,占到總額的31.1%。對外投資方面,成都企業積極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在建和籌建項目超過150個,涉及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國際貿易投資平臺方面,截至2020年,成都自的貿易試驗區累計注冊企業13萬余家,注冊資本1.9萬億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568家,注冊資本1292億元。國際產業合作平臺方面,中德、中法、中意、中韓、新川等國別合作園區累計簽約引進項目超過130個,資源融通、多向連接的作用明顯增強。國際經貿綜合服務平臺方面,中國—歐洲中心建成國家級對歐合作開放平臺,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高新西園綜合保稅區獲批建設,中國(四川)—東盟自貿合作中心成立,全球跨境電商服務資源中心、國際商事糾紛調解中心建成投運。
截至2020年7月,外國駐蓉領事機構已增至20個,內地“領館第三城”持續擴容。截至2019年1月,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總數達93個,國際朋友圈持續擴大。成都成功舉辦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等重大國際會議、“西博會”等國際性展會活動,以及成都國際馬拉松等國際賽事,成功申辦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貿易結構方面,成都服務貿易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不到20%,低于天津、重慶、武漢、杭州等新一線城市;加工貿易占全市總量的70%,高于全國27.5%的平均水平。貿易模式方面,成都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有待發展。2019年成都跨境電子交易規模雖然超200億元,但與深圳、杭州、廣州等沿海城市差距巨大,也已被同處西部的重慶拉開差距。貿易主體方面,仍然以英特爾、鴻富錦、戴爾等外資的代工企業為主,占全市總量約70%,遠高于全國42.6%的平均水平,本土外貿企業多為實力較弱的中小企業。
利用外資方面,在蓉總部企業層級較低,絕大部分是以分公司的加工基地、辦事處、經銷商等形態存在。同時,服務業利用外商投資占比相對不高、領域不寬。2020年、成都服務業利用外資實際到位僅占總額的67.42%,金融、信息服務等領域投資較少。對外投資方面,成都對外投資方式以合資、獨資為主,并購及股權投資有待進一步拓展。同時,成都對外投資形式以傳統的建立境外銷售網絡為主,投資建廠、設立境外研發中心等形式較少。
貨運航班運力方面,成都全貨機國際航線數量、全貨機航班頻次較少,艙位供給相較上海等成熟樞紐仍不充分,企業可自主選擇面較小。航運中轉能力方面,成都機場中轉率為5.3%,國際樞紐的中轉率一般在30%以上,航線跨區域、跨洲際中轉能力尚未完全具備。陸海通道建設方面,南向對空中通道的依賴程度較高,僅開通成都—河口—河內南向東線通道和經欽州港出海輻射東盟的鐵海聯運通道。第二條西向國際開放通道暫未形成,未能與庫爾勒至伊犁的鐵路實現互聯互通。成都與長江經濟帶、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聯結能力有待提升。
成都國家級新區、臨空臨港經濟區規劃建設水平仍需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與上海等先發地區存在明顯差距。國別園區差異化功能尚未充分凸顯,針對合作國先進人才、資本、項目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現有國際經貿合作平臺,主要還處于招商引資階段,其功能種類單一,還未形成國際化區域分撥中心、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和進口商品展銷中心。成都口岸服務功能建設相對滯后,價格發現、國際結算等高端功能缺乏,口岸集散能力偏弱,進出口商品主要局限于成都及四川省內其他城市。
北京、上海締結的國際友好城市多為首都城市或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城市,成都締結的友城與其質量差距較大。在蓉的國際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國際保險代理公司等機構較少,保險、知識產權、法律等中介服務發展滯后,金融、商務等國際性服務功能發展不充分。持有國家教育部認證的國際學校教育資源等配套設施較為匱乏,高品質的國際社區建設相對滯后。
構建空中絲綢之路。發展國際通程中轉聯運航線,重點培育歐洲與東亞、南亞、東南亞以及澳新間經成都中轉的洲際航線。積極爭取第五航權航線開放,全力打造航空貨運轉運中心。
拓展陸海聯運走廊。要以“南向”“西向”為重點,向南加強與中南半島、孟中印緬經濟走廊銜接,穩定開行成都-欽州鐵海聯運班列和成都—憑祥—越南“南向”班列,提前謀劃成都至老撾跨境鐵路直達東盟的國際班列;向西大力推進經阿拉山口至蒂爾堡、經霍爾果斯至伊斯坦布爾的泛歐鐵路大通道建設,盡快打通進出印度洋阿拉伯海最近的鐵海聯運通道。
健全供應鏈營銷網絡。在國內“蓉歐+”節點城市中選擇合作伙伴,設置區域營銷的服務窗口。加快中歐班列海外樞紐節點建設,建設覆蓋境外主要貨源集結城市服務網點。創新班列線路代理整體外包及境外段線路合作運營。與重慶合作共建中歐班列(成渝),統一班列定價,共謀與境外物流供應商合作,增強整體談判議價能力。
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推動電子信息、汽車、軌道等優質“成都造”產品出口,積極拓展東盟、南亞、拉美等新興市場。推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著力打造一批航空發動機保稅維修、中醫藥服務貿易等樣本企業和重點項目,依托信息軟件、動漫游戲制作等優勢建好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加快培育跨境電商、市場采購、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引進國內外知名、市場占有率高的跨境電商平臺、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第三方服務商等企業在蓉設立區域運營中心和物流分撥中心,以形成新的外貿增長點。
穩健推進國際雙向投資。準確把握疫后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針對不同類別企業的敏感要素,精準招引世界500強企業、全球細分行業領域的“單打冠軍”“隱形冠軍”,引培區域總部、專業總部和功能性總部。積極引進一批具有產業帶動力的優質外資項目,對在航空航天、節能環保、人工智能等先進制造業和金融、文創、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加大投資的企業,按照“一項目一議”予以重點支持。大力支持以核心競爭力和重要知識產權為目的的兼并收購、資產重組等方式,加快建設中國(成都)—白俄羅斯產業園、中國(成都)—柬埔寨商貿園等境外經濟合作區,推動促進優勢產業、企業、技術、品牌向境外輸出。
強化三大開放高地的引領功能。增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對標國際最高標準,鼓勵在生物醫藥、航空制造、汽車產業、金融服務等關鍵領域進行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增強天府新區開放主引擎功能,依托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與歐洲等沿線國家(地區)共建科技園區、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打造“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主陣地功能,聚焦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和天府國際生物城等重大載體,聯合國際頂級科技園區打造鏈接匯聚全球優質創新創業資源要素的國際化平臺。
強化六大園別園區的示范作用。中法園區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測試基地和智能網聯創新中心建設,努力打造全球樹立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典范。中德園區要突出構建中小企業國際交流合作平臺,打造世界級“國際生態精工新城”。中意園區應加快推動以文化創意為主,鏈接旅游、時尚、會展、藝術博覽等關聯產業的國際化產業集群。中韓園區要著力構建全國領先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眾創空間聚集區。中日園區要深入推進中日(成都)城市建設和現代服務業開放示范項目建設。新加坡—中國(四川)園區著力推進AI創新中心運營。
強化多層級開放平臺的有效支撐。健全“3+N”境內外招商網絡等海外成都綜合服務平臺,持續打造保稅物流中心、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國際郵(快)件處理中心等國際貿易平臺。加快建設“中國—歐洲中心”以及中國(四川)—東盟自由貿易合作中心,打造一批兼具人文交流、信息溝通、展示展銷、技術合作、經貿往來等功能的國際合作平臺。
持續深化人文交流。拓展友好交流國際網絡,積極爭取“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大國、關鍵小國在蓉設立領事機構。要以產業互補為方向爭取新增更多“重量級”友好城市,積極爭取設立更多駐蓉商務代表處、國際組織分支機構等涉外機構,打造亞洲重要的國際性機構集聚地。積極承辦或申辦國家主場外交活動,持續舉辦公園城市全球論壇等高端國際會議,進一步擴大原創IP的國際影響力,打造國家級國際交往承載地。
促進高端資源聚集。依托桐梓林、大源、麓山等為代表的國際化社區建設,為國際高端創新人才營造宜居宜業的類海外環境。依托天府中央法務區、“一帶一路”金融服務中心等載體建設,以高新區、天府新區及周邊為核心區域,加快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科技人才團隊、知名創業孵化機構、高端國際商業服務和知識產權、法律、財務等中介機構入駐,形成面向海外的“一帶一路”國際創業創新高端要素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