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全
(靜寧縣威戎鎮人民政府[威戎鎮文化服務中心],平涼 743403)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加強烈,然而農村地區發展仍存在很大進步空間,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仍有待提升。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農業發展、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有效增加農民收入,進而改善其生活質量。而且,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文化環境,營造更好的農村發展氛圍。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強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進而可以推進農村鄉村振興的進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能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增進鄰里之間的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根治了農村的歪風陋習,有助于在村鎮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營造文明鄉風。農村群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可以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推動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對轉變農民傳統生產發展思維、引導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農村地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拓寬農民收入渠道,促進特色旅游、餐飲行業的發展,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文化內涵,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同時,有利于農村地區文化環境治理,全面凈化農民群眾文化生態,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相比農村地區,發達城市和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完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這種現象不利于農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農村地區文化建設工作的宗旨是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針對當前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現狀,開展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有利于充分發揮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提高群眾文化參與度和獲得感,更好地保障廣大農民群體享有基本文化權益。
我國農村文化建設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開展的,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工作,有利于堅定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傳承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實現傳統優秀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全面提升文化發展質量。
農村地區發展相對較慢,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加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不高,茶余飯后村民比較喜歡打麻將、拉家常等。許多年輕人不愿意參加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存在困難,這也給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帶來了考驗。部分農村管理者對文化的發展不夠重視,有關鄉鎮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思想觀念陳舊,未認識到文化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息息相關,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容忽視的部分。這種陳舊觀念阻礙了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進程。
我國當前正處于經濟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基層政府部門更加注重能夠創造更多經濟效益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這就造成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缺乏相關優惠政策與財政資金的支持。然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場地與資金投入,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同時缺乏相關政府部門的扶持,使得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簡陋。有些農村地區雖然配備了相應的場地設施,但是缺乏后續資金的投入,使得文化場所建設標準不高,缺乏后期的運營維護,以至于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明確戰略目標是實施鄉村戰略的首要前提,即實現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與建設。而且從因果關系上來講,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持續發展,是確保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的重要前提。以現階段我國的實際情況而言,無論是農村發展還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程度,均相對比較落后,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所以鄉村振興之路任重而道遠,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匯總上,首要關鍵點即明確戰略目標,為奮斗指明方向,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團結一心、克服障礙,全面推動農業農村發展。
人的思想認識決定人的行為方式,因此必須從根本入手,從思想上轉變群眾對文化活動和文化發展的認識,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打牢思想基礎。地方政府、村兩委要轉變以往陳舊的重視經濟發展、輕視文化發展的思想觀念,提高對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提高責任意識,逐漸完善鄉村文化管理體制與機制。在文化建設工作中,要注意加強日常的宣傳工作,積極利用現有的宣傳工具和載體,如大喇叭、宣傳欄、微信通知群等。另外,村干部和文化工作者可以到田間地頭、到村民家中,通過走鄉串戶的方式深入群眾中,拉近與群眾的關系,讓村民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建設政策與文化活動開展的必要性。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筑牢思想根基,在農村形成重視文化發展、積極參與文化活動的良好風氣,有效推進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使得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煥然一新。
農村文化活動建設離不開地方文化隊伍的推動,要充分發揮文化人才隊伍的優勢,發揮村干部的自身文化優勢,積極借助當地政府的扶持政策。例如:可以在寒暑假期間招聘當地大學生傳授知識、解讀書本、擔任書屋宣傳員,維護文化學習主陣地;借助黨員活動室、宣傳畫報等,對群眾進行惠民政策普及和致富項目宣傳;積極報名參加鄉鎮舉辦的文藝活動比賽,在節目編排中充分融入各村的生產生活特色,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引導當地文化活動建設良好發展。同時,要大力爭取政府有益政策的建設名額,積極尋求政府資助和社會公益團隊的幫助,加大對文化活動設施的建設力度,大力宣傳引導基層群眾認識,并利用這些文化設施將文化活動建設理念和建設項目滲透村民的日常生活娛樂中。
相關政府部門應結合農村地區的特色,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引領作用,鼓勵農村地區大力實施“文化+旅游”“文化+農業”“文化+特色小鎮”的行動計劃,推動我國農村地區文化與旅游業、特色農村、村鎮建設等深入融合,進一步推動農村地區農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在享受文化建設的同時拓寬收入渠道,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彰顯農村地區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對農村地區民間文化和傳統工藝要加大保護發展力度,將農村特色文化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魅力城鎮、魅力鄉村,鼓勵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創新,挖掘民間工藝技術與文化雙重價值,形成農村文化品牌。
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形成文明鄉風等具有重要意義。現階段,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許多不足,需在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文化形式等方面做出改善,才能更好地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和發展,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