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兵 張益明 冉 慧
(1.重慶市黔江區蓬東鄉人民政府,重慶 409004;2.重慶市黔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重慶 409000)
農業經濟在我國經濟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當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國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改革農業產業結構,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科學增長,提高農民的收入,進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最終為社會的穩定發展保駕護航。
站在農產品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大致覆蓋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針對農產品的生產形式,種植業的農產品比重不斷降低,畜牧業和漁業的農產品比重在不斷上升。這可能是因為種植業農產品的利潤較低,而畜牧業和漁業農產品的利潤較高。第二方面是要求種植業的單一的生產結構轉型,進行多元化發展,不要將目光集中在種植業農產品上。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也是種植業進行單一農產品生產的價值較低,如果不具備大塊的種植土地,小農耕作下的種植業依靠農產品利潤難以維持農民生活。所以,還是要進行多元化發展,將單一的種植結構變成多元的利潤來源,提高種植業所占比重。第三方面是農產品在食品結構中進行創新,降低植物性食品。也就是說,創新農產品種植技術和加工技術,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附加價值高的農產品占比增大,提高農民的收入,進而提高種植業在整個農業中的比重。
在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針對生產要素的調整同樣也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城鎮化和農民認知的程度導致進行農業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少。第二方面是農業生產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向機械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這樣能夠降低能源消耗和人力成本,促進農業生產的效率。第三方面是在政府的引導下,資本進入農業生產的比重上升了,這樣能夠幫助農民獲得相對高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產量,同時企業也能夠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實現共同發展。
目前,在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針對農業產業鏈內容的特點是生產基地的普遍建設和農業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設。相較于傳統農業的農業行為來說,完善了農產品從種子到餐桌的產業鏈,農民不用擔心相關農產品在收獲以后的銷售問題,而是直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種植。農民也從小規模的一家一戶經營到現在的大部分由當地政府主導、農業科技公司輔助的大規模種植。但是由于各地區發展不同,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農業尚未普及全國。
農產品生產率是農民獲得收益的重要保證,即使農產品的品質再高,如果農產品的生產率低下,也會導致農民得不到良好的市場收益,所以農產品生產率的提高能夠充分刺激農業經濟的發展。
農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提高農產品的生產率。在經濟社會中,“粗放型”和“集約型”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兩種最重要的方式。“粗放型”就是指提高生產活動中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比如說在農業生產中,增加勞動力的使用,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放開化肥投入量等。用這種“粗放型”生產活動促進經濟增長,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這種“粗放型”經濟增長活動會擴大資源浪費,雖然看似經濟效果上升了,但是對應的生產成本也上升了。而“集約型”生產活動指的是在生產活動中充分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效率,比如說在進行農業種植活動時,使用大規模機械代替人工進行種植,根據科學調研投入合理的化肥用量,將資金用來購買高產量種子,建立大棚以便一年四季都可以投入生產等。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發展“集約型”生產活動的必然要求,高度的“集約型”農業生產活動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生產率,從而在降低污染和能耗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最終實現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目的。
在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單一的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既不能對農民的權益進行保護,也不能帶動健康的市場發展。比如,某地的主要經濟作物是油菜,當地所有農戶的所有土地都種植了油菜,某年由于國外油菜價格的沖擊,國內油菜價格下降,市場中油菜泛濫、供過于求,為了獲得成本收益,該地農戶只能將油菜賠本售出,該地那年的農業經濟可以說是收不抵支。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應該調整產業間的關系,建立健康的市場供求。比如,在發展種植業、種植油菜時,在這一條產業鏈中,并不是所有的生產者都要通過農產品的生產過程獲得收益,當地可以大力發展化肥產業,或者是油菜加工產業,如與植物油有關的企業,或者培育、銷售油菜種子的產業,把單一的農產品經濟發展成合理的產業鏈經濟,這樣即使遇到國外油菜降價拋售的情況,最起碼可以保證當地的油菜供給能夠滿足油菜需求。同時,產業鏈農業的發展能使農產品加工企業提高油菜的附加價值,使農民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比如,一部分油菜可以加工成速凍蔬菜,為食品企業供給原料;另一部分油菜可以加工成植物油,利用當地的農產品發展優勢、建立品牌,打響品牌的知名度。
無論是什么時期,只要是在市場經濟主導的背景下,農業產業結構就不可能是齊頭并進、均衡發展的。因為市場對于農產品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有時對這種農產品需求高,有時受到像疫情等因素的影響而對某種農產品的需求迅速降低。但是,在變化的市場發展中,總有新興產業能夠獲得良性發展,這種新興產業就是主導產業。
經濟的發展是由新興產業推動的,在新興產業出現的同時,落后產業的效益降低,直至落后產業消失,但其也在推動經濟的發展。比如,某地的畜牧業較為發達,長期以來都是當地經濟的主要來源。某個時期,當地的一個牧場選用了更優秀的畜牧品種,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拓展了自己的肉食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了奶制品的銷售。這種做法使得該牧場的經濟效益成倍增長,不到三年,當地所有牧場都使用這個牧場的經營方式和做法,市場又趨于平穩。這個牧場的管理方式和新技術的傳播過程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原來舊有的技術消失,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這就要求在接下來的農業產業結構改革的內容中,要精準抓住主導產業,利用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快速發展經濟,同時要明確主導產業的壽命,在發現手中的產業已經是落后產業時,要果斷放棄,抓緊新的主導產業,從而不斷地刺激經濟發展。
上文中提到,農業產業調整中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同時也能夠保證農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場供需的保護。在農業產業調整中,還可以擴大農產品的生產種類。比如,某地一直以大米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那么可以通過大米這一核心農產品,發展其他的農產品,可以在種植大米的稻田里放養魚苗,或者利用種植大米之后的水澆灌桑樹,用桑樹養蠶繅絲。這樣更能保護農民在市場中的安全,如果大米受到經濟損失,還可以用魚或者蠶絲提高自己的經濟效益,而且由于大米的保質期較長,當大米在市場上供過于求時,農民可以將大米放至庫房,當市場健康合理時再進行售賣。這種多產品的新型農業的發展,也刺激了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保護了對市場信息接收延遲的農民的利益。
農業經濟的增長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十分密切。科學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能夠充分推動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產品生產效率,保證健康合理的市場供需環境,同時能夠對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一定的保護,最終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