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慧 李世兵 張益明
(1.重慶市黔江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站,重慶 409000;2.重慶市黔江區蓬東鄉人民政府,重慶 409004)
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時,需要先對其發展過程進行了解,再合理地調整農業結構,如此才可以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各個地區的農業資源加以利用,并能夠讓各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從而讓農村經濟得到發展,使得農業生產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農業發展至今,發展產業園占據著極大的優勢,可是產業園在發展中仍舊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相應的設施有待健全,水資源缺乏,河道長塘治理、溝渠淤泥清潔、田間道路硬化難等。第二,生態補償建設項目的力度有待提高,應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第三,管理水平及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第四,在產品宣傳方面有待增強,其力度仍舊不足,品牌意識薄弱。
粗放型農業出現于農業發展中的最初階段,在此種背景下,為提升生產力,眾多的資源被消耗,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給環境造成了威脅。隨著環境不斷被破壞,生態資源的品質也日趨下降,造成了很多資源的嚴重不足,這使農業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受到阻礙,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節能環保理念被不斷推崇,但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依舊占據著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很多偏僻的農村地區,因為農村水利設施不完善,依然采取傳統的灌溉方式,使得水利資源出現嚴重浪費,很難實現更加有效的利用,如果發生灌溉回流現象,就會導致殘留的農藥流入江河或滲透到地下,進而給其他水資源造成污染。
為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當地農業發展的真實情況進行了解,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治理,并完善農業基礎配套設施,從而推動農業穩步發展。與此同時,在開展農業資源建設時,必須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使其本身的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從而促進農業迅速發展。因為目前的體制建設并不完善,特別是農村在建設的過程中缺乏資源,很難實現預期標準。鑒于此,需要采取積極的措施,促進農村經濟的進步,并且讓資金投入得到有效的保證,推動農村地區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第一,在發展生態農業時,要結合當地經濟實現和諧發展。結合當地農業生產,讓經濟和生態達成一致,從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結合二者的發展情況采取相應的生產方式,進而促進當地農業實現更大程度的發展。第二,以整體為出發點來發展生態農業,確保當地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并推動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結合總的方針政策,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必須結合實際,遵從上級指示,才能找準方向,根據當地的真實情況發展項目,所制定的方案必須切實可行,還需要對有關信息進行掌握,讓生態農業發展能夠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要求,如此才可以推動生態農業實現更加穩步的發展。
總之,要將生態園的配套工作落實到位,一是在基礎模式上進行創新,進一步落實修整平塘、硬化田間道路等工作,從而讓生態農業的硬件水平得到提升。二是要讓生態農業的服務和管理都能夠達到最高水平,堅持以品牌為依托、龍頭引領等方針,使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三是需要以農村實際情況為出發點,然后再進行跟進,實現特色化發展。四是必須加大宣傳力度,讓品牌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也可以通過組織節日活動,從而達到對品牌進行宣傳的目的,進而讓產品得到大眾的認可。
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在推動生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要將科技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加強與各大高校間的聯合,對農業資源進行完善整合,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使農業產業實現更好的發展,并構建優質的發展平臺,讓科技成果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形成良性發展的生態鏈。目前,農業發展依然依賴于化肥及農藥的運用,就現實情況而言,在對農藥的使用上采取微生物肥料、計量施肥等手段加以有效控制,就是對耕地環境破壞的控制。與此同時,還必須加大生態農業的研發,轉變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種養循環模式,采取清潔化生產模式,使農業廢棄物能夠實現循環利用,不造成各種資源的浪費,從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例如,在農業生產中,糧食生產占據著重要地位,秸稈屬于農作物廢棄物,但其實是有機物,具有很好的利用空間。采取新型技術,能夠讓秸稈實現循環再利用,將其轉化為肥料、燃料及牲畜的飼料等,從而創造更大的農業科技收益。
農業環境保護近些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在保護農業、治理環境問題的過程中,需要避免產生新的污染,如此才可以再開發新項目監測,對可能產生的新污染做好責任規劃,對已存在的污染進行集中整治,確保所有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樣才能在農村發展中有效地保護環境。另外,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減少化肥及農藥的投入,還需要加強檢測,避免二次污染的發生。需要關注的是,在治理污染的工作中,仍需加大綠化建設的力度,加快構建綠色屏障,才能杜絕水土流失的發生。
充足的環保經費是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據相關調查,環境治理經費十分緊張,很多重要環保工程的資金都很難落實到位,日常工作開展受到嚴重影響。主要問題包括:其一,在農業生產中產生的固態廢棄物,因缺乏相關設施或技術,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在實際生產中需要大力落實環保工作,并有效應用新型農業生產技術,如秸稈的綜合利用及測土配方施肥等;其二,在構建生態農業生產機制時,缺乏資金支持,要結合農村生態項目的性質,進行科學的資金投入,保障生態農業建設資金充足,對于公益性項目,如水土流失防治、村級供水設施等,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并引導鼓勵實力強的投資機構給予支持,建立長效投資機制,而對于經營性項目,可采取招商引資的方法,在政策的支持下,引進大量的企業,對農村經濟及環境保護進行大力投資。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可是在人類追求發展的過程中,也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能夠讓過去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向著新型農業生產模式發展,農業發展持續向好,環境污染與日俱減。目前,農業經濟正在迫切地謀發展,因此對農村生態環境進行保護有著深刻的意義。政府部門要結合現實情況,讓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實現和諧發展,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將生態農業經濟持續性發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