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雅琦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 100101)
1999年,“首信易支付”作為國內首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始運營,它的出現為國內電子商務的支付與結算提供了新的方式。此時,電子商務的發展在國內尚不成熟,因此第三方支付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并不深遠。
2003年,淘寶網誕生,隨后支付寶與淘寶網拆分獨立運營,支付寶的“擔保交易”模式推動了電子商務逐漸崛起,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基礎服務價值,并紛紛推出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如騰訊公司的財付通、易趣的安付通。
第三方支付公司大量涌現,但伴隨而來的違法違規亂象屢增不減。例如:客戶信息的安全問題,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會提供大量個人信息,若第三方支付機構利用消費者信息去謀取其他利益,難免會損害消費者的權益;預存資金的安全問題,提供預付卡業務的支付機構一般都存有一定規模的客戶預存資金,如果這些資金被第三方支付機構挪用出現損失,那么客戶預存資金也會牽連受損。基于多種違法違規現象,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出臺《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將非金融機構開展支付業務納入監管范圍,對開展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核發支付牌照。
支付牌照即支付業務許可證,是中國人民銀行對開展互聯網支付服務的非金融機構核發的從業資格證書,這一牌照的有效期為五年,到期后,持牌的機構必須進行續展才能繼續從事支付業務。非金融機構的支付服務,一般包含網絡支付服務、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服務、銀行卡收單服務及中國人民銀行確定的其他支付服務。自2011年至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共核發了271張支付牌照。
2013年是央行支付牌照發放的高峰期,共發放89張,直到2016年,央行提出堅持“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質量、有序發展”的原則,并明確表態一段時間內不再核發新的支付牌照。在停止發放新牌照的同時,支付牌照總量正在一步步縮減,截至2021年3月,已注銷39張支付牌照,現剩余232張,支付牌照總量遞減的原因如下。
(1)違規事件頻發致監管趨嚴
在已注銷的39張支付牌照中,注銷原因各有不同,主要以違規注銷、合并注銷、主動注銷、續展失敗、放棄續展為主。據統計,因違規而注銷的支付牌照占據已注銷牌照數量的49 %。例如,上海暢購等公司因挪用客戶備付金產生資金風險缺口,而被央行強制注銷支付牌照;智付電子支付為境外非法黃金交易提供支付服務,被央行處罰;長潤支付未能履行反洗錢義務,被央行處罰。多次支付機構違規事件發生后,央行加大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力度,發布《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關于規范支付創新業務的通知》等一系列監管文件,在此背景下,為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規范第三方支付市場,許多違反規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被強制注銷或續展失敗注銷。
(2)行業巨頭優勢明顯,導致小型機構生存困難
艾瑞《2020Q2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數據發布報告》中顯示,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的是支付寶和財付通,其市場份額分別是55.6 %和38.8 %,二者以市場份額總和94.4 %的優勢占據了大部分第三方支付市場。這些支付巨頭依托背后的生態圈,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建立起其固有優勢,小型企業很難撼動其寡頭地位,市場基本已被行業巨頭瓜分,小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獲取利潤較少,難以為繼,因此很多小型機構選擇自動退市,注銷牌照。
(3)合并發展尋求新出路
在已注銷的39張支付牌照中,有11張是合并注銷,面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趨嚴和行業巨頭壟斷的格局,在分析第三方支付服務市場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合并不同公司的支付牌照,不僅能夠科學合理的整合業務資源,而且也能更好發揮規模效益。在2020年11月德本咨詢、eNet研究院、《互聯網周刊》聯合發布的“2020年度第三方支付TOP 50”中,通聯支付(排名第10)、易生支付(排名第20)、國付寶(排名第23)、杉德支付(排名第29)、付費通(排名第32)、富有支付(排名第36)、資和信(排名第42)等公司都曾進行過支付牌照合并。
監管力度加大使支付牌照成為稀缺品,因此不少企業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取支付牌照,京東、小米、唯品會、恒大、美團、拼多多、攜程、字節跳動等大型企業都通過收購的方式曲線獲取了支付牌照,華為也不例外。2020年3月,華為收購訊聯智付100 %股權,訊聯智付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業務,這也就意味著華為擁有了自己的支付牌照,也是繼小米之后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然而在2016年,華為曾公開表示過不會申請支付牌照,現如今一改初衷,筆者做了如下三點分析。
華為錢包是華為公司研發的為用戶提供支付管理功能的應用軟件,用戶可以添加銀行卡、交通卡和會員卡,也可充值零錢、添加發票和社區門禁卡。目前,華為錢包已覆蓋移動支付、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等多種使用場景,為華為用戶帶來極大便利。華為擁有大量的用戶基礎,隨著支付應用場景的逐漸豐富,其支付業務板塊也逐漸擴大,而這些支付業務在沒有獲得支付牌照以前,都是通過金融機構進行的,獲取支付牌照后,華為就可以規避相關支付業務的合規風險。這樣,華為不但可以節約高額的交易結算手續費成本,還可以積累用戶支付數據,挖掘其價值。
華為的金融業務大多集中在“B端”,是區別于騰訊和阿里“to C”業務的“to B”業務,“B”也就是“business”,“to B”就是面向企業客戶的業務。2019年,華為推出其自主研發的鴻蒙系統,它與安卓系統的最大不同就是可將其運載于除手機、平板外的電腦、電視、汽車等其他終端產品上。目前,已有不少家電廠商,如九陽、美的、老板等,與華為達成合作,推出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全新家電產品,旨在聯手為用戶提供更便捷、豐富、安全的數字化生活體驗與服務。華為擁有支付牌照后,使用鴻蒙系統的各大廠商,凡是有用戶在鴻蒙系統中進行支付,華為就可以在其中實現盈利。
我國于2014年開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工作,而華為不僅參與了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規范制定,還擁有支持央行數字人民幣硬件錢包的智能手機Mate 40系列。在此之前,試點使用數字人民幣的用戶,需要通過中簽短信中的鏈接下載App方可使用,而對于華為Mate40系列用戶,只需用手機號即可開通數字錢包,不需要單獨下載軟件。現數字人民幣仍處于試點階段,若日后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以華為手機的硬件條件和用戶基礎,針對于數字人民幣交易所產生的大量支付金額,華為必然需要一張支付牌照便于其承接支付業務。
就當前的監管環境和發展規劃,華為公司通過收購方式獲取支付牌照必不可免,以華為的自身的硬件條件和技術優勢,顯然能夠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支付體驗,有了鴻蒙系統的加成,華為也定能在支付領域有所作為。
在央行的總體把控下,支付牌照在市場中的使用會更加規范與合理,停發支付牌照只是一時之策,對于不合規、無實力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注銷在所難免。在充分評估盈利、可持續發展等條件下,對于符合監管標準的支付機構申請,未來也必會準許其進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