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莉
(西平縣人民檢察院,河南 西平 463900)
(一)損傷分析是司法臨床鑒定的關鍵條件。當前,法醫臨床鑒定中,鑒定方式多種多樣,且鑒定技術發展迅速,為司法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損傷分析是法醫臨床鑒定的關鍵條件,利用損傷標準可以準確、合理判定侵害行為,有利于促進司法鑒定事業健康發展。隨著現代化分析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損傷分析的科學性、價值意義更加凸顯。
(二)損傷分析是案件辦理中的有效依據。案件偵破與辦理當中,損傷分析是主要鑒定方式,通過醫學專業技術評定,可以為案件偵辦提供更科學、更權威的有效證據,這也是損傷分析的重要價值作用。通過損傷分析,可以為案件辦理提供有效的依據,很大程度上加快案件偵辦的效率,縮短辦案時間[1]。
法醫臨床鑒定工作與其他學科存在密切的關聯性,比如醫學、化學、生物學等。通過人體變化情況及案件發生環境分析,可以準確評定被鑒定人的損傷等級和類別,并出具損傷鑒定報告。目前,在法醫臨床鑒定中,損傷分析主要用于被鑒定人皮膚創口、患病、骨骼等方面[2],具體應用如下:
表面皮膚創口是指在外力、暴力作用下,導致被鑒定人表皮、皮下組織破損,皮膚形態將會產生全面開裂,以此鑒定皮膚創口情況。通過對受損皮膚分析,能夠分析確定是否為物體打擊所致傷害,或者分析傷害是初次,抑或是二次傷害。此外,通過損傷分析,還能鑒定是何種器物打擊所致,比如說是鈍器,還是銳器等,一般來講,這個結論無法及時判定,需先清理皮膚創口,避免傷口感染惡化,對臨床鑒定造成不利影響。待完成清創之后,才能分析皮膚創口是何種致傷器械所致。一般來講,可根據瘢痕、創口縫合狀態分析是鈍器、銳器等所致皮膚創傷,通常情況下,瘢痕呈不規則形態,邊緣不整齊,且皮膚下合并出血。若為銳器所致創傷,縫合邊緣較為整齊,不會出現皮下出血、表皮剝落等現象。一次性形成創口若再次受到破壞,比如,手術刀破壞,在縫合創口之后,瘢痕創口上面區別較為明顯。又或者縫合時瘢痕周圍的針距、傷口愈合情況、周圍瘢痕粗細程度等均存在一定區別[3]。
在分析內部骨骼損傷時,最關鍵在于確定致骨折受力方式,一般致骨折類型包括:彎曲、撕脫、壓縮、曲折、位移、旋轉、軸壓、膨隆等。骨折后,還需分析是粉碎性、塌陷性、洞狀、線狀及骨質缺陷等損傷。法醫臨床鑒定當中,損傷分析被鑒定人內部骨折情況時,主要觀察點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分析骨骼處骨折情況,詳細分析骨折的致因,注意區別是否存在先天性變異、血管壓跡等情況。重點區分是外傷所致,抑或是病理所致,若為病理原因,還需再次細分,是骨質疏松,或者是單純骨折,又或者是病理所引發的外傷性骨折[4]。
第二,分析骨折處是第一次傷害,還是陳舊傷。針對該問題,可通過分析骨痂生長、骨折創口炎癥反應等進行準確判定。
第三,分析骨折形態與方式,利用骨折損傷機制、受力方式等分析,能夠找出骨折的具體致因,進而評定骨折是否與案件有關。
在法醫臨床鑒定當中,損傷分析還要排除被鑒定者受傷是否與自身疾病相關,比如,被鑒定人員自身存在較為嚴重的鈣質流失、骨質疏松等情況,在外力輕微打擊下或摔倒等情況下同樣會發生骨折。尤其是老年人,一旦摔倒極易出現骨折傷害。因此,在損傷分析中,還要將被鑒定人的鈣元素吸收情況、內分泌情況涵蓋在內,評定是否由于自身疾病會加劇骨折情況。在國際衛生組織針對自身疾病引起的損傷有明確規定,但就目前來講我國在損傷程度鑒定標準當中,針對損傷和自身疾病之間的關聯性規定還未統一,尚存不確定性。因此,在臨床鑒定當中,法醫仍以自身經驗判定為主。若因疾病引發的直接損傷,無法準確評定損傷等級時,需進一步對傷情進行深入分析[5]。
死亡方式鑒定是法醫臨床鑒定的主要內容之一,死亡方式很多,有自殺、他殺、意外身故等,想要確定死亡方式就需要對被鑒定者的死因進行分析。相比其他損傷分析,死亡原因的判定較為復雜,需要綜合考慮與分析現場勘測結果、案情調查結果等。在評定是否為自然死亡或非自然死亡時,需要分析疾病和損傷情況,分析損傷和死亡是否存在直接關系,損傷是否存在致命性,以此準確找出死亡原因,明確各方責任,為案件辦理提供法律依據。
法醫臨床鑒定的最終目的是為案件辦理服務,通過法醫鑒定和損傷分析,可以加快案件辦理的效率,維護公平與正義。在法醫臨床鑒定損傷分析當中,需要判定被鑒定者傷處受損時間是否與案件存在關聯性,想要得出準確的結論,需要考慮被鑒定者骨折的愈合情況,一般時間不同,骨折愈合的情況也會存有差異。
但在觀察當中會發現很多因素都會干擾判定結果,為提升法律判定的權威性,法醫損傷分析時,必須針對受損部位及時間進行分析,并作出兩者的關聯性,從而確定其合理性、準確性,為案件辦理提供法律依據。一般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分析,當被鑒定人存在皮下受損情況,需要觀察其皮下出血的顏色及變化情況,通常情況下,當皮下損傷后,皮膚表面、皮下組織部位的血紅蛋白會出現分解現象,時間不同,則血紅蛋白的變化也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皮膚顏色也會隨之改變。可以觀察皮膚顏色來判斷受損時間,進而判定是否與案件相關。除此之外,還可以觀察創口內芽變化、瘢痕形成情況等,根據創口愈合情況判定受損時間,進而判定是否與案件相關。
2019年9月24日在某小區內樓上、樓下鄰居因口角爭執發生毆打事件,事主雷某某將張某某頭部打傷,區公安司法鑒定中心損傷程度評定時,將其定為輕傷一級,后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損傷程度評定為重傷二級。
9月24日入院,住院情況“被人用鈍器砸傷頭部流血半小時”,患者神志清醒,左枕部見皮膚挫裂創口4cm,左顳3cm,CT檢查顱內少量積液、左側顳頂骨骨折。10月17日出院,患者精神良好,偶有頭暈,左耳聽力下降。出院診斷,急性中型開放性顱腦損傷。
2019年12月3日,法醫檢查所見,神清、步行入室,枕后和左顳頭皮存有條狀瘢痕,長度分別為3.6cm、7.4cm。左側額紋較淺,閉目時,上下眼瞼閉合相差1.5mm。
根據本案例所展示的資料可見,存在兩種不同的鑒定意見。具體分析如下:
1.區公安司法鑒定結果。張某某受傷后,右側顳頂葉腦挫裂傷,左側顳部硬膜外血腫,根據新標準規定,評定為輕傷一級。
2.市公安司法鑒定結果。由于頭部受傷,張某某左外耳道腦脊液漏,左側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經法醫學檢查見左側面神經輕度障礙,則評定為重傷二級。
在本案例當中,存在兩種損傷評定,即區公安司法鑒定為顱腦損傷,輕傷一級。市公安司法鑒定為面部、聽力神經損傷,重傷二級。
按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相關規定,張某某頭部外傷經醫院CT證實屬于顱底骨折。傷后出現了左側周圍性面神經癱瘓等狀,后于傷后4個月再次進行鑒定,發現腦干聽覺神經受影響,左耳中度聽力下降,為45dBnHL。再次于傷后6個月進行鑒定,肌電圖顯示,左側面神經輕度損害,表明,受傷后半年張某某存在聽、面神經損害,且存在輕度功能障礙。因此,按照《標準》規定,最終評定為重傷二級。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新技術、新設備被用于司法事業。損傷分析是法醫臨床鑒定的重要手段,通過損傷分析,可以準確分析被鑒定者的受傷情況,分析表皮創口、內部骨骼等情況,從而確定損傷的主要致因,為案件辦理提供法律依據,推動司法事業持續、健康發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