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竹
(西藏大學,西藏 拉薩 850000)
醉駕規定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危險駕駛罪情形下,在醉駕型危險駕駛罪施行后,對于排查醉駕的監督措施、技術升級以及關于醉駕入刑的法律適用等方面呈現出一些問題。醉駕入刑于2011年5月1日開始施行,至今已施行將近10年。在2021年兩會期間,有全國人大代表提議取消醉駕型危險駕駛罪,成為討論熱點。只有對醉駕入刑后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爭議焦點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和可行性建議,才能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更加完善的路徑,不斷提高醉駕入刑的法律適用水平,改進司法現狀。
醉駕給道路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據統計,全國每年查處醉駕犯罪30余萬起,占刑案總數20%以上。[1]
從人權保障來看,醉駕入刑成為法律尊重人民生命安全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從危害結果來看,在醉駕入刑具有提示性意義,危險駕駛罪為危險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約束駕駛人在酒后的行為,法律將在無形中給駕駛員以壓力,避免了真正造成嚴重后果后才覺得會受到懲罰。從立法層面來看,醉駕入刑填補了之前刑法關于酒后駕駛的空白,在酒后駕駛的刑罰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
用法律來約束醉酒駕駛行為,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社會穩定,也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國家公信力,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不僅體現出國家對于道路安全、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視,更體現出國家對于公民的責任與擔當。為了保障公共安全、道路安全和國家利益,醉駕入刑成為必然選擇。
醉駕入刑使人民的生命健康得到一定保護,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但仍存在許多疑義。以廣東為例,廣東省醉駕案件已超過刑事案件總量的六分之一,多數地市醉駕案件涉案人數每年同比上升20%至50%。[2]由此可見,醉駕入刑在如今的司法實踐中,雖然具有開拓性、創新性,但是醉駕入刑的震懾效果并非特別明顯。由此便引發了很多爭議:
若出現不得不醉駕的情形,是否一定要按照危險駕駛罪定罪量刑,能否適用緊急避險等情況,對此進行規定才能體現法律的關懷。但是特殊情況等情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刑法修正案(八)》《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并未明確規定。
危險駕駛罪為危險犯,產生一定危險后便可以成立罪名。對于因為醉酒后開車而受到刑罰的駕駛人的親人來說,懲罰是否過重。醉駕入刑不僅影響駕駛人本人的事業發展,也影響了其親人,例如子女的就業、升學等方面。并且我國犯罪記錄長期留存備查,不予消除,對于情節較為輕微的醉駕者以及其親人,跟隨一生的檔案上將留下永久的記錄,這種處罰的相適應程度值得考量。
根據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9年上半年全國共查處酒駕醉駕90.1萬起,其中醉駕17.7萬起。[3]按照我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要求,每天成千上萬起醉駕事件,能否一一進行排查成為難題。與醉駕入刑后帶來的社會影響和法律效果相比,公檢法等相關部門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是否相匹配也值得思考。
在新加坡,酒后駕車懲罰十分嚴厲,駕駛者酒后駕駛為初犯時可能會面臨長達6個月的監禁或處罰款,重犯將強制監禁1年并處罰金,累犯最長將面臨10年監禁以及巨額罰金;在法國,即使微醉駕駛車輛駕照也將被注銷;在馬來西亞,夫妻一方酒駕,夫妻雙方都將被拘留;在加拿大,只要是酒后駕車的駕駛人便會面臨高額罰款和6個月監禁。[4]可見,我國對于醉酒駕駛的處罰并不是最嚴苛的國家,各個國家對于酒后駕車的處罰都非常嚴格,并非等到真正出現重大交通事故后才采取措施和嚴厲的刑罰,而是體現一種預防的手段,在初發時使用較重的刑罰來提升駕駛者對危險駕駛行為的警惕性和自覺性。我國“醉駕入刑”實施以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駕駛人心中時刻警惕。如果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對于那些有造成重大事故可能的危險駕駛者輕縱,不僅不會讓醉駕者心生敬畏,反而會起到鼓動作用,認為危險駕駛是小事,只要不出重大事故便可逃過重罰。由此可見,醉駕入刑并非過重,而是一種預防性手段的體現。
第一,法律適用層面。相關部門應當完善對于法律適用的相關規定,對于特殊情況、能否適用緊急避險等問題進行解釋說明,從而推動司法實踐中的實際適用。在司法部門法律適用過程中,各個相關部門不能受到輿論干擾,應當秉公執法、嚴格司法,維護法律權威。同時,大范圍適用實刑情況下會帶來司法資源不足的情況,是否有必要適用緩刑,并且科學適用緩刑值得考慮。[5]
第二,法律宣傳層面。有關部門應當大力宣傳醉駕的相關法律法規,全面普法,使每一位公民都能夠了解醉駕入刑的好處。日常開展查酒駕、醉駕工作時,可以讓社會公眾參與其中,查擺到所存在的問題、數據應當及時公開,將工作公開化、透明化。同時,各部門應制定相關的監督機制,在酒駕入刑適用問題上能夠公平公正,杜絕濫用職權、徇私枉法等情況發生。各個地區可以開展對機動車駕駛人進行法律宣傳和教育,組織機動車駕駛人進行學習,使每個機動車駕駛人心中有“一桿秤”,了解醉駕的危害以及危險駕駛、交通肇事的后果。使每位駕駛人的心里都能夠受到法律無形的約束,從根本上杜絕醉駕行為,從而減少醉駕事件的發生,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
第三,工作落實層面。相關部門應當及時更新查醉駕、酒駕的設備,并且應制定一套適合我國的檢查醉駕方案,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公安機關應當在查醉駕工作開展前進行相關培訓,使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能夠以更加規范的方式開展工作,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做到排查工作精細化、規范化、制度化。在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時,不僅要注重理論學習,更要進行實踐,防止在真正面對醉駕人員時出現工作失誤。相關部門醉駕證據保留工作應當積極落實,由于醉駕證據保留特殊,相關人員應當將血樣等妥善保存,并及時與涉案人員核對,以免證據流失。
第四,公民守法層面。每一部法律的施行,每一款法條的適用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配合。公民能夠用法律約束自己、監督他人的同時,將減少酒駕、醉駕事件的發生,減少因犯罪而占用司法資源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每位公民都應自覺守法、用法,見到酒駕、醉駕等情形,積極向相關部門進行舉報;應當爭做法律的守護者、捍衛者,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環境。在群眾積極響應酒駕入刑之時,一方面能夠體現對于法律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對于自身生命安全、他人生命安全的保護。
綜上所述,醉駕入刑填補了刑法關于酒后駕駛的空白,能夠維護公民切身利益,保障道路安全,體現國家關懷。但在具體適用中存在的爭議及問題,仍需要相關部門不斷探索完善,制定更合適的醉駕法律機制和配套措施,從而保障法律的良好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