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君安
(廣東日升律師事務所,廣東 惠州 516211)
近年來,公司法在經濟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尤其是在股東治理機制完善中,公司法起到指導作用和支撐作用。為確保公司常態化運轉,勢必要建立健全股東機制,確保股東權益合理配置,從而助力于經濟政策改革。本文圍繞公司法中的股東治理機制深入探究,其現實性意義十分顯著。
股東作為公司出資者和持有者,管理者作為公司運營者,雙方均為公司建設與發展助力,但實際管理期間存在一定矛盾,常因利益分配不當而引起內部混亂,不利于公司的可持續發展[1]。股東治理權利往往體現在兩方面,分別是重大決策參與權和股權轉讓權。新公司法中股東治理機制得以改進,意味著增加了公司內部的和諧度,這為公司常態運營與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市場經濟背景下,此項機制改進工作取得實質性進步,但在實踐運用中仍存在些許不足,導致市場經濟發展舉步維艱。本文從三方面分析不足之處,具體如下:
第一方面,法律法規內容的調整過于頻繁。并不是過快更新法律法規,就能為公司法提供法律保障,因為法律法規更新節奏要與公司資源配置實踐相匹配,如果二者脫節,那么反而會增加公司建設阻力,難以更好地迎合市場發展趨勢,嚴重情況下會加速公司衰敗進程。實際上,我國公司類型較多,并且公司的發展模式存在差異,一味加快法律法規步伐,則股東治理機制運用效果將適得其反[2]。
第二方面,公司法實效性較差。公司法調整工作流于形式,這無疑會在經營管理和利益配置等環節出現分歧,極易錯失投資的最佳機會,最終股東合法利益難以得到保障。長此以往,公司面臨破產的概率較高,極易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第三方面,綜合人才數量短缺。公司現有的員工普遍存在業務能力低、綜合素質低等現象,這是影響公司法有效運用的重要因素,也是股東與經營者矛盾激化的誘因。如果人才培養工作低效開展,那么公司的整體發展會很快陷入困境,并且公司法的實效性難以全面顯現。
股東治理機制適時創新,有利于提高公司生產力水平,為公司經濟發展注入內動力。立法過程中,圍繞資產利益制定關聯度較高的法律制度,盡最大可能維護股東利益,將經濟風險有效排除。除此之外,適應新時期公司法發展需要,當股東治理工作常態化進行,那么內部治理制度相應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協調利益主體間的關系,同時,能夠從整體上提高股東在公司中的地位。
股東治理機制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此項工作能否順利推進,這需要政府部門、公司協同協作,將此項機制的實踐作用全面發揮。下面主要從政府方面、公司方面制定可行性策略,確保機制優化環節的阻力被及時清除。
政府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司經濟的穩定性對社會經濟效益產生直接影響,所以,政府在公司經濟效益激發、經濟利益配置中要積極參與、正確指導。具體來說,政府的相關人員關注公司法的變化,即結合市場經濟、公司內在發展需求,適當把控法律法規更新節奏,盡可能與公司發展狀況相匹配,否則,會影響法律法規實效性[3]。一般來說,適當減少法律法規(經濟法或公司法等)的調整頻率,調整過程中,秉持股東治理機制長效運用原則,否則,會弱化法律法規實踐價值,難以更好地服務于公司發展。據成功經驗可知,新法律法規在原本法律法規基礎上適當改動,改動的適宜周期是一年。內容變更的過程中,務必樹立全局意識,從多角度、多層面考慮影響因素,使負面影響最小化。具體來說,法律法規改動期間預測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并兼顧社會發展水平,使調整后的法律法規增強實效性,真正為我國各類型公司穩健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即便公司運營與管理環節遇到問題,仍能參照政策合規化處理,針對違規違法行為予以警示,避免類似現象重復出現,真正凈化公司內部環境,為股東、經營者創設良好的工作氛圍。
事實上,我國在公司法完善方面的經驗較少,股東治理機制的調整往往流于形式,如果不能從根本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么公司法的實施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并且會對公司管理機制改革產生不可逾越的阻力。在此期間,我國應主動向發達國家借鑒公司內部法律機制改進經驗,立足國內公司實際情況,針對性借鑒可用之處,盡可能彌補短板,使公司法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大幅提高,且股東治理機制日益完善化。需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中不可盲目效仿,否則,會失去國內公司特色及競爭優勢。政府部門在公司創新式發展環節大力支持,盡可能多地提供平臺,使股東治理機制的更新活動持續進行,最終能夠縮小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經濟水平間的差距。
調整公司法中股東治理機制時,從公司實際情況入手,動態了解股東、經營者的利益需求,適當調整公司法內容,改進股東治理機制,針對股東的不當行為及時約束和制止,避免影響公司內部結構的穩定性。公司業務工作、管理工作推進時,不可憑借經驗主觀執行,而是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要求,有序規范工作行為,高效完成工作任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要想提高公司法實用性,定要以國家級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為參照,基于實際需求進一步細化法律內容、提高政策標準,從而更好地規范實踐行為,捍衛公司法的權威性。公司法改革的過程中,務必以公司經濟效益為核心,將公司股東、經營者風險及時排除,若不然,會增加公司發展阻力。簡言之,立足公司資源、動態把握國家改革節奏,據此調整相關法律法規,并優化股東治理機制,使公司經營實踐、管理實踐符合法律法規的改革要求。
公司法中股東治理機制的改動和運用主體是員工,然而員工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直接影響該機制的實踐應用效果,進而關乎公司法實效性,直接影響公司綜合效益和良好形象[4]。由此可見,人才是公司持續發展的生命力,也是公司競爭力提高的關鍵。經營管理過程中,公司需要注重優秀人才的選拔與培訓,通過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來為人才團隊注入新鮮血液,一般來說,公司與高校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根據崗位人才需求向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從實習生中擇優留用,這既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又能省去公司納賢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培訓過程中,公司外聘優秀講師,并調整培訓制度,以此豐富培訓對象的知識儲備和崗位實踐技能,使其出色勝任崗位工作,為常態經濟、高效管理貢獻綿薄之力。為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使其在公司的股東治理環節提出合理化建議,公司可實施獎懲激勵制度,并適當提高員工福利待遇,以此激發員工從業積極性,并強化員工的工作責任感,真正為公司建設與發展儲備人力資源。培訓過程中,集中精力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并培養理論與實踐兼備的人才,促進我國法律建設以及企業發展。此外,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能夠為法律法規在公司的有效實踐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使公司在遵循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健康發展,最終公司經濟、社會的綜合效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公司法完善工作穩步進行,同時,股東治理機制隨之完善,這對公司管理制度改革起到推動作用,并且社會經濟水平會逐漸提高。然而公司法中股東治理機制的調整不能一蹴而就,這需要政府、公司攜手共建,在合力作用下大大提高股東治理機制實用性,為公司持續、穩健發展注入內動力,推動公司經營管理水平邁向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