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堂
(北京市方圓公證處,北京 100010)
遺囑繼承主要是指遺囑人在生前立下遺囑,在遺囑中指定相關繼承人根據遺囑對應繼承的遺囑種類、遺囑份額等進行繼承,簡單地說便是繼承被繼承人的相關遺產的一種繼承方式。與法定繼承共同構成我國的繼承制度,繼承制度對穩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財富的不斷累積,人們所擁有的個人財產數量和種類也日益增加。尤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帶動了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私人生產資料不斷增多,在當前的法治社會中,人們也就越來越需要運用法律的手段來保護自己的人身財產安全。
我國現行的《繼承法》于1985年制定,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的不斷發展,《繼承法》也不斷經過補充、修改和完善,逐漸形成了當前我國的繼承制度。在不斷發展中,《繼承法》的整體修改方向主要是圍繞:一、突出繼承制度的司法屬性,加強對人民私有財產安全的保護;二、緊跟時代進步,在繼承制度上注重適應社會各方面進步的要求;三、充分尊重被繼承人對其財產處理的自由意志。可以看出,雖然《繼承法》隨著社會進步和發展也在不斷修改和完善,但遺囑制度卻沒有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和廣泛的運用。
近現代遺囑制度發源于羅馬法中的遺囑制度,且隨著時代的變遷,遺囑法律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到了公元7-9世紀,遺囑繼承制度在社會上最為發達。可以看出西方社會很早便有了遺囑繼承的傳統習慣,且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接納和使用,人們也很早便運用法律的手段對自己的私有財產安全進行保護。而在我國法律歷史并無遺囑制度的單設,我國法律關于遺囑制度發端于遺命、遺訓等。由于我國古代以宗法家族為主,古代宗族同住共財,且集體意識較強,不提倡分家分財[1]。即使是分家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各族家人互相謙讓,對財產一直抱有“錢財乃身外之物”的心理觀念。因此,對財產的繼承較少有比較完善的分割方法和制度。由此可見,追溯我國法律的歷史很難看到遺囑制度的具體發展脈絡,也就很難形成預先設立遺囑的習慣傳統,我國真正開始設立具有現代意義的遺囑制度是在清末時期,西方思潮的大幅度傳入,沖擊了我國的傳統思想。在新中國成立后,將遺囑制度確立為優先適用原則,這一做法讓遺囑繼承制度在我國的落實邁出了很大一步。但由于其本身受到了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和立法思路的束縛,因此,遺囑制度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和接納。
繼承法是一種邏輯嚴密和程序復雜的法律制度,也是人們約束和保護私有財產的社會規范,其傳承著人類世代更替、生生相息的精神力量。繼承制度一方面與時代的發展變化緊密相連,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地穩定和規范著我國的社會財富和倫理道德規范。遺囑繼承制度因其充分尊重被繼承人的財產管理的自由意志,肯定財產私有化的前提條件,被確立為優先適用原則。但由于我國人民長期以來對公權有著嚴重的依賴,且集體意識過于強烈,還并未適應社會民主快速發展對個人意志的著重強調。另一方面,我國繼承法在體系編制和稱謂設定上,遺囑繼承制度仍然后位于法定繼承制度,這就存在法律形式邏輯上的嚴重錯位。因此,對于我國民眾來說,遺囑繼承制度首先就沒有形成慣用傳統,再加上社會大眾對于公權力的極大依從,一般都會選擇運用法定繼承制度,順理成章地安排后事。也就是說,遺囑繼承制度存在著先天的發育不良,又存在著后天的彌補不夠,自然很難得到廣泛的應用。按這種形式邏輯錯位的情況來看,不但會損害遺囑繼承制度的優先適用原則,也不利于遺囑繼承制度的廣泛宣傳,容易讓社會大眾忽略其作用和地位,造成對遺囑繼承制度的誤解。
根據上述論述可知,遺囑繼承制度既存在著先天遺傳問題,又存在著后天發育不良問題,且還被法定繼承制度搶走了優先適用原則的名分,因此并未得到社會民眾的廣泛認知和普遍應用,這就導致了遺囑繼承制度的社會認知度不高,遺囑繼承制度的各項優點和優勢也得不到發揚,也就難以在社會形成廣泛的普及使用,這就導致我國的遺產繼承制度很難在實踐中獲得真理的檢驗,進而獲得發展和完善[2]。因此,我國的遺囑繼承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一些亟需完善的問題。首先便是遺囑的意思自治是否存在絕對的問題,雖然我國在繼承法中明確規定了遺囑自由的原則,但在實際的遺囑繼承制度實施過程中仍然對遺囑自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其中對于部分沖突沒有進行明確的解釋,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進行解決。例如在法律規定的特定繼承人保留特留份與遺囑人的意思自治之間發生沖突,按照規定,法律不得強制干預遺囑人對自己財產自治的原則,但同時,繼承法又規定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必須為特定繼承人保留特留份,這顯然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遺囑人的意志自由。這些沖突并沒有得到解決,導致遺囑繼承制度也一直沒有得到完善,這在一定程度上明顯根源于遺囑繼承制度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的認知度不夠,使其實踐性不強,爆發的問題也就難以得到根治。
如何解決當下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問題,完善我國遺囑繼承制度的各方面構建,是當前立法者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解決遺囑繼承制度在社會中接受度不高的重要手段。因此,應該立足于遺囑繼承制度本身,以完善制度和提高效益為切入點對遺囑繼承制度進行充分的反思和重構,并且不斷擴大遺囑繼承制度的社會認知度和群眾性。
意思自治體現在遺囑繼承制度中的遺囑自由,這是遺囑繼承制度最為核心的特點,也是其最為有效的優勢。它是指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有權利根據自己的自由意志來管理自己的私有財產,處理自己的私人事務。遺囑自由則是說將這種尊重私人意志的私人化制度賦以法律效果,成為一種法律行為。作為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量之一的遺囑自由,充分尊重社會個人的自由意志,不斷給社會民主的前進和發展增添了新色彩和新力量。因此,尊重意思自治,且不斷完善意思自治能夠為遺囑繼承制度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社會需求和豐富的社會群眾性。
遺囑繼承制度強調私權神圣,是尊重社會民主的完美體現。保護財產私有化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給保障社會公民在私人財產方面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這種自由的、私人化的空間賦予了社會民眾對其私人財產進行自由支配和處理的權利,也給這種權利賦予了法律的效應,保證了遺囑人個人意志和私有財產的權威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因此,遺囑繼承制度應該充分保護公民財產,只有降低國家對于公民的私人財產的干預度,才能有效保護公民對私有財產進行自由支配和處理的權利,才能促進社會財富不斷得到創造與發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推動社會民主的穩定和發展。
人類學家摩爾根曾說:“財產種類的增加,必然促進有關它的所有權和繼承權的某些規定的發展[3]。”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財富也得到了充分的累積和發展,社會財富種類也更加繁多,財產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和擴大。越來越多的財產結構的出現與擴張就需要遺囑繼承制度對其種類進行不斷更新和補充。因此,遺囑繼承制度應該包容盡可能多的個人財產結構,符合越來越多種類的財產結構的發展特點,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如法定繼承制度中“一刀切”的弊端,包容更多的個人財產結構有利于豐富遺囑繼承制度的靈活性和時代性,促進其完善和發展。
在社會經濟與民主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世界各個國家都非常重視遺囑繼承制度在穩定社會財富的流轉和支配方面所具備的重要作用。綜上所述,遺囑繼承制度更能夠尊重私人的意愿,從而保證社會民主的不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