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根
(廣西桂海天(崇左)律師事務所,廣西 南寧 530022)
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的對接,不僅需要考慮到其對接的背景,還需要深入分析“不能執行”的癥結所在,對此本文在明確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對接的含義下,借鑒域外經驗與我國立法現狀相對比,充分認識到局限所在,由此完善二者制度對接并提出建議。
在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的對接上,歷年的爭論下來依舊存在著三種主義說,分別是當事人申請主義、法院職權主義和有限職權主義。這三種主義說對應著不同的理論概念和立法思路。首先當事人申請主義是當事人依據破產啟動程序自治,而法院職權主義則是由法院強制提起破產啟動程序,有限職權主義則是根據法官自由裁量的限度使公權力合理介入破產程序[1]。由此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對接的概念指的是當債務人在經過民事執行程序后債務人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最終由法院宣告破產后,強制性分配清算其財產并對債權人進行平等救濟的合法對接。
1.強制性
這一特征體現在訴訟過程中,首先是原告一旦提起的訴求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無論被告是否愿意參與,訴訟均會發生。其次強制性同樣體現在法院進行裁判后,如果當事人不自覺履行生效裁判所確定的義務,法院可以依法強制執行。如果當宣告破產清算時債務人不愿自行清算,則由人民法院組織,且清算程序的運行受到人民法院嚴格監管。
2.豁免性
這一特征體現在破產制度中,由于債務人資不抵債,經過訴訟程序后,仍舊無法和債權人達成和解時,法院依法宣告破產保護,但前提是在生活受到極大限制、個人聲譽受損的條件下,豁免一定債務,防止債務人由于巨額債務無法償還四處逃債甚至自殺。但豁免財產的額度不得超過二十萬,其中涉及債務人本人及其撫養人生活費用、個人物品保留[2]。
首先借鑒我國臺灣地區所謂《破產法》第六十條“在民事執行程序中,法院得知債務人無法清償債務時依法宣告破產”可以看到臺灣法院已經能夠在民事執行程序認定債務人資不抵債時強制啟動破產制度進行對接。伴隨著1986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開始執行,標志著對國有企業的破產程序拉開序幕,但這部法律被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取代并廢止。對于國有企業以外的企業法人開展實行的破產制度出現在199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目前我國關于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的專門立法仍需完善,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1月30日頒布的《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百一十三條至五百一十六條中關于被執行和破產案件的明顯對接,從其中“財產保全”和“優先受償的債權”不難發現,在這幾條解釋中已經或多或少地涉及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的程序對接。在整個立法過程中,我國執行程序和破產程序的啟動由單純債權人的申請主義轉變為在債權人申請主義之下,公權力合理介入輔助的對接模式[3]。
日本對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的對接立法早在《日本民法典》中有所體現,第六十條規定“法人無法承擔償還債務的責任時,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依法宣告其破產”。再看法國的《困境企業司法重整與司法清算法》第六百二十一條第七款規定“當地法庭可以依職權或檢察官的申請立案且向無法償還債權的債務人發起破產強制程序”以及美國國會在1898年前就已經通過的三部破產法,盡管這三部破產法的制度并未取得太大的成就,但使美國的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的對接能夠有法可依。例如:在國外新冠疫情的影響下,美國很多公司已經申請破產程序,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公司就完蛋了,美國所定義的“破產”是希望通過執行程序與破產程序的對接,使債務人獲得償還多個債權人的機會。由此能夠看得出我國目前的破產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差距,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做好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對接,在借鑒了這些域外經驗后我國可以取長補短,完善在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對接上的法制建設。
從上文發達國家與我國的對比中,不難看出我國目前在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對接這一板塊的立法確實不夠完善,因為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多種情況都需要有法律依據去解決,導致破產制度對接不理想,很多基層法院和中級人民法院在遇到類似案件時無法可依。其次,“立法速度”滯后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由于破產法關系到公司、市場經濟種種時常在變化波動的不定因素,這就要求立法速度需要緊跟時代腳步,所以在解決滯后性這一方面對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對接是個難點。
由于立法不夠完善,導致在民事執行過程中與破產程序的對接會出現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關系著公權力能否介入到其中。例如:現實過程中債務人對于破產程序的介入往往是排斥的,很多債務人會在法院進行破產宣告前與債權人團體達成和解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生效后,破產程序就會中止,但債務人并不具有償還能力,只是緩兵之計。由此導致此類案件長期積壓,無法得到處理,債權人同樣很難等到清償。此類問題還存在很多,所以只有立法跟上法院的齒輪才能得以運轉,排除阻礙,使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進行對接。
在立法上,需要盡快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兩部法律中涉及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對接的部分,其次在制度的運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經常性問題也需要考慮到應對方案和解決策略,這也就需要緊跟市場經濟關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出臺相關的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對接的司法解釋,這對于兩種制度的對接非常重要,只有做到了有法律依據和司法解釋的出現,人民法院制度對接的程序才可以合理科學地運行。
立法問題一旦解決,需要考慮的就是兩種制度在對接的機制上能否順利進行,對于每一步的銜接都應該在司法解釋中有所規定,將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的對接做到完整統一。對接機制的建立一方面簡化法院的繁雜程序,幫助處理民事執行程序中長期積壓的大量執行不能的案件。另一方面,提高債務人進行破產制度對接的積極性,有利于債務人在民事執行制度后順利進入破產清算階段,以免出現“老賴”現象。
在債務人經過民事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債務人有償還能力卻消極怠慢”或者是“債務人確實不具備償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法院清查債務人財產狀況,鑒定經濟水平。對于確實不具備償還能力的債務人提供救濟權利,宣告破產后,對其財產進行清算分配和一定程度的豁免。健全認定標準對于法院判定債務人經濟狀況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民事執行制度與破產制度對接是順應了時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也是未來法制建設所需完善的關鍵步驟。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應用民事執行制度和破產制度的對接,不僅可以使長期積壓的大量不執行案件得到妥善處理,還是防止債務人走上極端的有力保障。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炒房炒股所造成的經濟糾紛每天都在照常上演,只有更好地健全法律法規,才能經得起法制建設的道路上越發艱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