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黃穎利
我省現有森林面積巨大,但森林質量不高,森林蓄積量及碳匯儲量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探索開發。
全省喬木林蓄積量每年平均生長量為每公頃2.22立方米,碳儲量每年平均增長量為每公頃1.2噸。如經科學規劃的撫育與經營等措施,喬木林蓄積年平均生長量可提高到每公頃1~3立方米,森林碳儲量年平均增長量可提高一倍。如此來看,按照森林每增加蓄積1立方米,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計算,我省森林生態碳匯供給潛力巨大,這為國家達成“雙碳”目標提供碳匯增量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
龍江作為生態大省,要在節能減排、增加生態碳匯供給能力、發展碳匯經濟方面給予國家支持。要開展科學撫育經營,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升森林碳匯的經濟價值。只有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儲材量,每畝林地的經濟價值才能有效提高。而提高森林質量最關鍵一點就是要保持其原真性,即提高森林自身休養生息能力和保護林木種子資源在內的生物多樣性,以釋放更多綠色生態優勢。
2018年,東北林業大學科研院潘建平院長在一次會議上提出了“綠色典當”概念,讓人眼前一亮。要把“綠色典當”的概念變成有實施可能性的方案,即探索“生態銀行”模式。
目前我們團隊結合龍江生態資源特點,開展了森林生態銀行、大米生態銀行、冰雪生態銀行、水生態銀行等一系列生態銀行模式建設研究。
冰雪生態銀行模式由我省最先提出,符合我省踐行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該模式可以通過助力打造“大雪鄉”品牌、加強“哈亞雪牡鏡”冬季冰雪旅游產品融合,有效延長冰雪產業鏈,提升冰雪產業附加值,助推冰雪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為何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新舊產業動能的轉換,能夠騰挪出新發展空間,通過冰雪生態銀行提升生態碳匯質量,從而開發空間。空間充足,開源節流,實現綠色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針對“碳中和”還沒有一個科學簡單的計算計量標準,而國際的計算計量體系又不能完全涵蓋我省的獨特情況,因此我們必須研究科學合理、簡單適用的碳匯計算標準體系,主動參與到國家乃至世界相關碳匯計量體系的建立中,制定“碳中和”的中國規則,研究其中天然次生林經營碳中和計量體系。
掌握話語權至關重要。如果不參與規則制定,我們發展碳匯經濟就總是被動的。在碳匯領域,幾代東林人都付出艱辛努力,同時也取得了諸多成就。在我省發改、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支持下,東北林業大學已成為我省發展碳匯經濟的研究支柱。目前東北林業大學已成立了碳中和與林業大數據研究中心等五大平臺,實施現有林質量精準提升科技工程等五大工程,培養森林碳匯高層次人才,助推我省成為全國實現“雙碳”目標的典型示范區。
“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不僅包括工業轉型、生產方式轉型,還包括生活方式的轉型,我們一直提倡用生活方式轉型反哺生產形式轉型。”東林碳匯團隊還致力于研究設計適合普通大眾參與的“碳普惠”產品和活動,從自身做起,踐行和宣傳生態文明理念。目前提出了從“碳足跡”出發設置“碳信用”,再進行“碳普惠”的綠色生活方式,今年我省旅發大會、哈洽會、哈爾濱之夏等活動都將與落實“碳中和”“碳普惠”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