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琳婕
(河北工程大學文法學院,河北 邯鄲 056038)
不管是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還是2021年的《民法典》都對高空拋物致害實行“過錯推定”原則,將舉證責任倒置給被告。也就是說,可能加害人能夠舉證證明自己并未實施加害行為的才能夠免責,否則就要承擔賠償或補償責任。
有人質疑,如此無差別的懲戒規則真的合適嗎,畢竟除了真正的加害人,其余的絕大部分人都不是實際侵權人且無任何過錯,這樣的規定豈不是要讓大多數人無辜連坐嗎?
話雖如此,但要在補償責任承擔者和受害者的利益間進行衡量。“高空拋物連坐”條款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社會救濟功能,這是法律的溫度和對受害者人性的關懷。一方面體現著社會對受難者和弱者的同情和救濟,有利于“分散損失”;另一方面,也是在提醒建筑物使用人和物業服務公司等責任主體,提高注意力,采用更好的防范措施,切實履行自己的安全保障義務。另外還有利于發現證據,促使建筑物使用人協助、配合受害者積極查找具體侵權人。
在高空拋物案發后主動承擔責任的,少之又少。受害者因找不到實際加害人,最終選擇訴諸法律。但以往不同法院對高空拋物案件的具體處理有很大差異,很多判決結果或于法有據但于理不合,或判決后難以執行。
2001年6月,山東濟南的孟女士被居民樓上掉下的一塊菜板意外砸中,傷重身亡。其家屬隨后將在該樓的2層以上的住戶全部告上了法庭。但因當時《侵權責任法》還未實施,法院以無法查明具體侵權人、被告不明確為由,裁定駁回了起訴。孟女士的親屬無奈承受了心理和經濟上的雙重打擊。①山東省濟寧市中級人民法院(2005)濟民再終字第54號民事判決書。
2006年5月31日,深圳南山的未成年人小宇被商廈掉落的一塊玻璃砸中,傷重身亡。公安機關對此全力調查,但并未找到具體肇事者。隨后,小宇的監護人將該商廈2樓以上的73家住戶以及負責該商廈維護的物業服務企業一并作為被告訴上法庭,要求76萬的侵權損害賠償。一審法院受理后,判決被告物業服務企業承擔30%,共計22.9萬元的損害賠償責任,其他住戶不承擔責任。小宇監護人與物業服務企業均不服上訴。中級人民法院受訴后,改判物業不承擔責任,由2樓以上的73戶住戶每人賠償小宇監護人4000元,總計29.6萬元。本案中,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的判決結果截然相反,出現了同一個案件不同的判決的現象。再者,二審法院不對商廈各住戶的經濟能力、實際侵害可能性加以區分,一律判賠4000元的做法,顯得有些不太合理。
2011年8月,四川成都的陳某被一商廈上掉落的杯子砸傷,欠下了十幾萬醫療費,且落下了創傷性癲癇的后遺癥。出院后,陳某以該商廈上居住的124家住戶為被告提起訴訟,法院判決各住戶每家賠償給陳某1230元,總計152520元。有了判決結果,并不意味著受害者得到了救濟。本案中,陳某的討債之路并不順利,一直到判決生效的兩年后,陳某仍有5萬元索要無果。造成執行困難的原因主要是大家心中委屈,不想為自己沒有過錯的事買單。由此可見,在《侵權責任法》的相關條款出臺后受害者的維權之路在實際操作中依舊困難重重。
由于《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在實務具體操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和爭議,因此,新實施的《民法典》對該規則進行了一定修改。與2010年的《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的規定相比,《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做了如下完善:
之前的《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沒有在法條中強調高空拋物案件中,能夠查明實際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賠償責任這一事項。雖然按照邏輯推斷,可以推導出實際加害人明確時由該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的結論。但這條規則的推導結論需要由專業人員解讀,沒有接受過法律學習的普通民眾看到這個條文時,可能會出現理解錯誤,認為只要是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而造成損害的,就會承擔替代責任,全樓“連坐”。另外,也不乏有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鉆法律漏洞,出現在明知實際拋物者的情況下,故意不出示有關證據,而起訴一大片可能加害人的情況。因為真實的加害人可能因為無力賠償或賠償能力很低,原告可能會在評估訴訟收益后,不出示能證明具體侵權人的證據,而以可能侵權人為被告。這與《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初衷不甚相符。所以《民法典》規定,高空拋物損害發生時能夠明確侵權人的,被侵權人應以實際侵權人為被告要求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如此一來,不僅明確了規則的含義,也讓那些妄圖通過濫訴,獲得更多賠償的人無機可乘。
此處的“補償”含義有四:第一,補償是對受害人進行經濟上的補償。第二,可能加害人需承擔的是補償責任而不是賠償責任。換言之,可能加害人對受害者承擔的補償責任是基于法律規定,是出于分散損失、保護弱者的道義目的所做的補償,并非對其行為進行了否定性評價,承擔責任不意味著其實施了侵權行為。第三,具體補償的數額因案而異。但補償總額必須少于賠償數額。第四,可能加害人承擔補償責任不意味著各被告都承擔相同的補償后果。法院不能采取和稀泥的辦法處理高空拋物案件,即使是補償責任,也需要有正當性基礎。不同被告需要承擔的補償數額,應根據其為實際加害人的可能性大小、被告自身的經濟情況而定。否則會造成弱勢群體權益受損、判決難以執行、司法公信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并未規定物業服務企業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時的賠償責任,這造成了物業服務企業責任承擔的缺位。《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條將未盡到安保義務的物業服務企業納入侵權損害賠償義務人范圍的規定是很明智的,能夠防止各方相互推諉難以確定建筑物管理者的情況出現。物業服務企業應根據物業管理法律法規、物業管理公約、物業管理合同等規定的義務,適當地履行自己的安保職責,切實保護業主權益和不特定第三人的人身財產利益,否則就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另外,《民法典》規定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侵權責任而非違約責任,也就是說,該責任的承擔是基于法律規定,不能以物業服務合同中沒有規定為由而免責。
事實上,物業服務企業在減少高空拋物事件以及追查實際加害人、還原案件真相等的方面都大有可為。物業服務企業應當適當履行其監管義務及安保責任,通過安裝監控、警告牌,宣講高空拋物防護知識等方式,及時查明具體侵權人,減少高空拋物案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