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華
(武漢信實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湖北 武漢 430200)
成本管理是企業經營中極為重要的部分。針對成本展開的會計核算也是企業財務工作的重心。然而,中小企業受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單純地將削減成本作為成本管控的目標,因此在成本核算方面往往通過粗略的統計及估算,一味地壓縮成本,缺乏長期的成本控制策略。在選擇核算方法方面,也存在模糊不清的問題。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存在漏洞,意味著企業成本與效益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不僅無法合理地降低中小企業成本,還可能造成企業產品質量下降、市場占有份額縮減的嚴重后果。
中小企業引入會計成本核算較晚,對成本核算的總體認識存在偏差,同時在實際管理中常常出現無從下手的矛盾心理,難以保證成本歸集的準確性,企業粗略地按期完成收入核算、成本統計的情況屢見不鮮。這種情況下,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成本管理缺乏會計成本核算的理論指導,并且先進的成本管理概念也難以引入企業的財務管理體系中。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中,無法依據會計成本核算提供的數據調整生產狀態、優化生產模式,同時也無法根據自身的生產力情況制定細致的成本計劃。會計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淪為企業固定的核算任務,失去了成本指導意義。
許多中小企業在財務管理過程中,將成本核算內容與會計核算內容混為一談。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成本核算過度依賴于財會工作,所有的成本核算在方法選擇上缺乏依據。成本核算工作與成本管理需求出現了偏離,反而更像是會計核算工作的附屬,與成本相對應的會計科目設置容易出現混亂,極易引發會計數據失真等嚴重后果。
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許多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考核制度的跟進,配套考核機制不完善,不僅未形成統一的監管,也無法借助激勵手段,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成本核算考核制度屬于成本核算管理體系的最后一環,如果缺乏這一環,就意味著企業的成本管理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管理閉環。只有章程而沒有監管的會計成本核算仍然存在大量的漏洞,濫用職權、成本虛增或作假的情況會大量出現。
1.規范化管理原始憑證。成本核算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與原始憑證的填制、保管等工作息息相關。原始憑證為每一項成本活動列明了具體的發生時間,提供了翔實的成本信息,因此中小企業要加強對原始憑證的規范化管理,保證成本歸集的準確性。同時也要通過原始憑證反映的真實信息,對成本核算進行約束,避免成本統計不全面、成本核算周期模糊不清的問題。為避免成本核算流于形式,加強原始憑證規范化管理,要建立包含臺賬在內的管理制度。原始憑證的經手人及審核人需要根據憑證類型予以明確劃分,從而落實保管、監管及審核的職責。除此之外,中小企業要關注原始憑證與稅負之間的關系,原始憑證管理關系到企業稅負的高低。尤其是在發票獲取方面要更加嚴謹,財務人員要了解企業成本核算特性,盡可能完成對進項稅額的抵扣,避免出現稅負增加導致成本升高的情況[1]。
2.改進會計科目。改進會計科目是提升企業成本管理與會計成本核算之間契合度的有效方式。許多中小企業成本核算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會計人員對成本核算的劃分不了解。例如,中小型建筑施工企業與工程實體相關的管理費用需要計入間接費用中,而期間費用則不計入成本。如會計人員存在理解偏差,那么極有可能將間接費用歸入管理費用中,導致建筑施工項目的成本核算出現差異。利用改進會計科目的優化方式,能夠保證企業經營成本與會計成本核算科目的一一對應,最大限度避免核算失誤。同時也從根本上避免成本核算與生產模式、生產狀態不符的問題,以便于會計人員根據企業實際生產建設情況完成細致的成本核算工作。
3.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目前,中小企業在會計電算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很多企業已經通過會計電算化的方法替代人工成本核算,在減少工作量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會計成本核算的精確度。在此基礎上,中小企業需要避免會計電算化淪為記錄工具的情況。成本核算并不是簡單地提供成本數據,更重要的是為成本管理提供依據,因而要慎重地選擇會計電算化軟件,除了基礎憑證錄入功能以外,還需增加報表生成功能、成本分析功能、原始憑證查詢功能等,便于企業會計電算化與成本管理需求接軌,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升成本核算對企業經營的推動作用。
成本核算與企業具體的生產及經營計劃要保持高度一致,這樣才能夠對企業各個階段的成本進行科學的管理。企業核算管理體系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企業沒有細致地規劃具體的成本核算流程[2]。不僅對企業自身的成本構成不了解,也缺乏合理的管理計劃及與成本相匹配的科目設置,最終的成本匯總結論也無法為企業管理提供依據。
1.分析企業成本構成。分析企業成本構成包含了對企業經營費用的正確分類以及對各類生產產品的成本統計兩個部分,對企業經營費用的正確分類,即確定企業內部管理涉及的具體成本類型;各類生產產品的成本統計,即需要確定適合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例如,采用連續大批量生產的企業,由于生產過程十分連貫,如果采用分批法或分步法進行成本核算,意味著需要將整個生產鏈條切斷,這樣一來就無法滿足企業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需要考慮企業實際情況,按照企業生產產品的不同品種,分別計算成本,選擇品種法作為成本核算方法。
2.制定成本核算計劃。制定成本核算計劃,需要根據確定的成本類型,將成本歸集到相應的成本科目中,重點分析對企業利潤造成巨大影響的成本類型。影響比例越大的成本,在核算及分析過程中要更為重視。制定成本核算計劃作為成本核算及成本管理的前提,需要結合市場情況和以往的成本管理經驗,進行成本估計,預估各項資源的支出[3]。財務部門要聯合預算管理部門,對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成本費用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成本目標,同時將成本目標細化。在生產過程中,按照生產進度要對實際支出進行詳細的記錄,同時與成本計劃進行差異比對,尋找出現成本差異的具體原因。
3.設置成本核算科目。設置成本核算科目,要根據企業具體的核算內容進行分類設置。在設置過程中,不僅要設置一級科目、二級科目,也要了解成本的發生源以及具體的明細內容。例如,管理人員費用成本發生源為管理部門,明細內容包括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用、保險費用等。
4.成本匯總。成本匯總就是將企業每個產品、每個作業環節的成本增值進行匯總,并借助匯總結果與成本計劃的對比,有針對性地對生產及經營工作進行優化改進,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幫助企業管理層了解成本信息,同時提升企業總體的利潤空間。
考核機制對于中小企業不斷探求最佳的成本空間具有重要的意義。針對會計成本核算工作,建立配套的考核激勵機制,一方面是對企業成本管控效果的評價,另一方面也是對成本核算工作的監控[4]。中小企業要將考核獎懲與成本核算統一起來,強化成本核算的配合與跟進,在成本核算目標基礎上實行責任制,建立配套的考核機制,比照考核標準,對成本核算差異進行統計,借助激勵機制挖掘部門及員工潛力。
近些年來,中小企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的分工體系中占比越來越高,這說明中小企業經營實力在不斷提升,不再盲目地遵循大型企業的管理控制模式,而是逐漸摸索出適合中小企業自身需求的管理策略,從而在各個領域占據一席之地。中小企業需要進一步關注會計成本核算出現的各類問題,有目標、有步驟地優化成本管理工作,從而辨別成本項目,優化核算方法,助力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