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玲
(遼寧省騰鰲溫泉管理區管委會,遼寧 鞍山 114200)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聚焦“三農”問題,這是因為農業發展水平會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能夠促進農業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只有及時發現農業經濟管理中的突出問題并及時解決,才能把農業經濟管理的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才能保障農業健康穩固發展。
想要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在提升農業發展水平方面更高效地發揮作用,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在實際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阻礙發展的因素,這要求我們變革農業管理體制,破除體制障礙,從而提高農業管理效率,助力鄉村振興。其次,要不斷加強對農村產業經濟的管理,促進農業產業全面融合發展,通過系列舉措讓基層工作人員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最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蓬勃發展,這要求農業經濟與時俱進,使農村各類經濟緊密聯系,促進農業經濟朝著產業化、規模化的方向不斷前進。
在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已被提出多年,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越來越繁榮,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已經跟不上經濟發展的速度,傳統落后的農業經濟管理方法無法適配先進的生產方式,無法進一步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長此以往,民眾會對農業經濟管理更加缺乏了解,進而對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產生懷疑,最終導致基層無法及時理解和貫徹國家頒布的最新政策,不利于農業經濟的發展。
目前,計劃經濟模式仍然存在于農業經濟管理體系中,因此其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特征,如一些地方對農產品以及經濟作物的種植數量仍然有嚴格的規定,這對農業經濟市場化發展具有負面影響,拖慢了農業經濟管理體系與市場經濟的融合進程,影響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有效性。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國家要不斷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規章制度,使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但是目前工作成效不顯著,不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無法滿足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的要求,與農業管理現代化還有不小的差距。
我國領土面積大,人口基數也大,所以人均耕地面積較少。新中國成立初期,糧食的產量遠遠滿足不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需求,所以當時我國的農業經濟管理更加注重糧食產量的增長,而忽略了對糧食質量的要求。在當時的國情下,這確實解決了實際問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民的要求開始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轉變。化肥和農藥的濫用嚴重損害了土壤和水源的質量,導致糧食中化學成分殘留較多,公眾對糧食安全產生擔憂。所以在國際市場上,面對其他國家糧食的激烈競爭,我們只能以低價格取勝,這種做法不僅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減少了農民的收入,也不利于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因此,農業經濟管理必須轉變觀念,改變側重點,在不降低糧食產量的同時,更加注重糧食品質的提升,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實現農業綠色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糧食的核心競爭力。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各產業都朝著信息化的方向邁進,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中也有巨大的發揮空間。借助信息化技術,可以及時知曉不同區域的市場信息,為買賣雙方搭建平臺;可以了解國內外先進技術,助力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現代化;可以及時傳遞實際生產中的問題,提升農業經濟管理的效率。信息化技術可以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新路徑,但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程度較低,相較于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在我國一些偏遠落后的地區,計算機設備和網絡設施等信息化基礎設施還不完善,農民對新技術的理解和使用也不熟悉,農業生產工具機械化程度比較低,不同區域的市場信息難以及時知曉,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緩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農業企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傳統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已經滿足不了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牢固樹立新型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出發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并將其與實際農業生產工作相結合,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其次,農業管理部門應該重視農經人才的培養與挖掘,加大人才投入力度。人才是樹立和傳播新型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主力軍。最后,要舉辦各類培訓學習活動,不斷補充和更新農業管理理論,做到與時俱進,始終用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指導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更好地為廣大農民服務。
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對新農村建設至關重要。我們要勇于變革農業經濟管理體系,改變原來的管理模式,從生產、加工、銷售三個方面入手。在生產方面,要改變原來一味追求產量的管理模式,完成質量與產量并重的轉變。走低碳、環保、綠色的發展道路,生產綠色蔬菜、有機糧食等人民群眾喜歡的農產品。在加工方面,要加大農產品深加工的創新力度,豐富農產品的種類,建立多產業鏈結合的農產品加工管理模式,促進農業縱向發展。在銷售方面,要拓寬新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通過信息化技術等手段了解市場需求,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方式,拓展銷售市場。通過不斷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實現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不同區域發展不協調、城鄉經濟發展速度相差較大、農業整體發展不平衡等。所以要加快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建設,改變過去傳統的小農經濟思想,要從全局出發,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與市場接軌的現代農業。要找準建設重點,把目光放在主導產業及產品上,依照市場需求把農業生產資料科學合理地分配到不同區域,讓農業生產與市場發展相適應,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經過持續努力,形成集約型現代農業。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合理配置農業資源,不能單單注重生產環節,要把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整合起來,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經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也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走綠色生態農業之路。
信息化技術近些年迅速發展,其與各個領域的結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傳統農業正面臨由小規模生產向信息化、規模化生產的轉變,且正朝著現代信息化農業的方向不斷努力。所以農業經濟管理要借助信息化技術,使農業經濟核算過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精確智能。當前,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第一,農業管理人員要加強對信息技術知識理論的學習,這是農業信息化技術提升的基礎。要通過大量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業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更好地促進農業信息化發展。第二,要貼近農民,了解農民在使用高科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派遣專門的技術人員深入農村,加深農民對信息化的認識,提升生產操作技術水平。第三,要加快構建農業信息化數據庫,將廣大農村聯系到一起,互聯互通。管理人員要及時了解數據庫中有用的信息,對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銷售提出建設性意見,保障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能促進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是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基礎,也是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確保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穩步提升,這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大有裨益。雖然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當中存在一些問題,如理念傳統落后、體系不完善、產業化信息化進程慢等,但是農業工作者正在努力解決以上問題,相信在不遠的將來,農業經濟管理工作能推進農業向更高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