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張慧敏
(黃河交通學院,河南 焦作 454950)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我國在市場經濟的制度及法律法規方面逐漸得到完善,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都必須立足于《經濟法》才能有效進行。因此,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尤其受到關注。但是,就目前階段來看,在高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這讓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顯得十分有必要。
經濟專業《經濟法》課程對于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不僅需要具備較好的法學知識,還要對經濟學較為了解。同時,教師還要具備將經濟學與法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能力,這樣才能有效讓學生更好地學懂《經濟法》課程。對于缺乏法律學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生來說,《經濟法》課程是一項入門較難的課程。而且,當前大多數高校學生對于《經濟法》課程普遍缺乏興趣。所以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運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來進行《經濟法》課程教學。這有助于培養出更多懂經濟、知法律的應用型人才。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中,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財務會計等專業中都開設了《經濟法》的課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該專業課程的涉及面較為廣泛。而且就《經濟法》這門課程本身來說,其體系也較為復雜。比如《經濟法》課程中涵蓋了行政法、商法、民法以及訴訟法等多方面的法律知識,而且應用本科高校中的《經濟法》課程甚至還超過了法學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所以對于非法學專業的高校學生來說,其學習難度相對較大[1]。
《經濟法》課程與法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有著較多的相通之處,然而其教學目標卻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經濟法》課程不用于法學的主要區別。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中的《經濟法》教學,其主要教學目標是促進學生成為一個能夠從事管理工作以及經濟工作,同時能夠較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對于法學專業來說,其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法律相關研究工作方面。由此可見,《經濟法》與法學專業間的培養方向存在較大差異。從專業課程的學習深度上來講,《經濟法》教學過程中相比法律知識的深度,其更加注重寬度。所以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法、用法,而非精法;法學專業就更加側重于不斷挖掘法律知識的深度。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經濟法》是一門具備較強理論性及實踐性的專業課程。其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通過《經濟法》的理論知識學習來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所以,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能夠熟練掌握關于《經濟法》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能夠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靈活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但是,就當前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情況來看,教師普遍采用的是純理論式教學,這讓學生難以對《經濟法》教學內容產生足夠的興趣。雖然近年來,教師在《經濟法》教學中也逐漸意識到該問題,并逐漸采用理論與案例討論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授課,但是其效果并不明顯。主要是由于在案例分析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足,大部分時間還是由教師來對案例進行講解。而且課堂互動性不足,加上案例分析占用課堂時間過長等,這些都導致當前高校《經濟法》專業的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高。
高校中關于經濟類的專業較多,其對于《經濟法》的知識需求也不盡相同。比如,財務管理專業其對于《經濟法》的需求主要側重在會計審計法、稅法以及財政法方面[2];而對于市場營銷專業來說,其在《經濟法》方面的知識側重點應該集中在《廣告法》、《民法典》合同編以及民事代理制度等方面。但是,就當前高校《經濟法》的實際教學情況而言,教師在《經濟法》的教學過程中往往采用的是統一的教學方式,其并未就不同經濟類專業對于《經濟法》的實際需求進行針對性教學,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教學質量。
就當前高校經濟類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其對于《經濟法》課程的認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以下兩方面。第一,部分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其缺乏對《經濟法》課程的重視,相比其他主修課程,學生在《經濟法》課程方面所花時間并不多。而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對于《經濟法》課程的學習往往是聽聽就過了,并未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第二,對于大部分經濟類專業的學生來講,其并不具備關于法學專業的學習基礎。而《經濟法》課程其關于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相對較多,而且各種法律條例對于學生來講顯得較為枯燥難懂。所以,經濟類專業的學生在進行《經濟法》的學習過程中會感覺到一定難度,這將導致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逐漸消磨殆盡。最終也就導致了其學習效率難以得到提高。
所謂“雙師型”教師主要指的是既能夠較好地勝任理論教學,同時又能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的教師。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來說,其教學目標主要就是要培養出既具備專業理論知識,并具有較高的專業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所以,專業實踐對于高校經濟類的學生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當前經濟類《經濟法》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其普遍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而且教學過程中理論知識過多,實踐內容相當少。這讓學生對《經濟法》課程難以產生學習熱情,從而也就導致其教學效率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所以,要想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就迫切需要培養“雙師型”師資團隊。
眾所周知,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對于教學的整體質量及教學效率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要想有效激發經濟類專業學生對于《經濟法》的學習積極性就需要教師不斷豐富其教學方法。目前,教師在進行《經濟法》教學過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講授教學法
講授教學法是當前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中采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式。教師應該在以往講授教學法的基礎之上對其進行一定的創新。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適當地提出一些問題,以此來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而且適度的提問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同時,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對其知識難點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這有助于學生能夠更加系統地掌握《經濟法》知識[3]。其次,教師在采用講授式教學法時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來輔助其教學,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學習到關于《經濟法》的最新政策及知識。而且通過使用多媒體設備也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經濟法》知識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有助于突破傳統講授式教學的局限性。
2.案例分析法
相較于講授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對于學生來說更具吸引力,通過實際案例可以有效增強學生運用《經濟法》的實踐能力。而在采用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充分立足于教學內容來選擇合適的案例。同時,還要根據《經濟法》的專業特點來選取較為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案例選擇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選擇難度適中的案例。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正確地去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小組討論法
在《經濟法》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小組討論法能夠改變以往的教師負責講授、學生負責聽的單向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讓學生充分融入教學當中,同時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進行討論式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在課堂當中提出啟發性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但是該方法在使用前需要學生提前對知識點進行預習,同時還要保證具有充足的課時。在學生討論過后,教師需要對其討論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立足于與經濟類的不同專業來合理設置教學內容。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不同經濟類的專業其對于《經濟法》的側重內容會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專業的實際特點及需求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比如對于金融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教師需要對金融監管法以及宏觀調控法等內容進行重點講解,同時教師還要把關于金融法律法規的最新知識融入課程教學當中,對于最新的金融監管政策教師也要及時進行講解。由此可見,合理設置教學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專業的特色,而根據專業的實際特點對其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置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能夠促進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不斷提升[4]。對于相關專業的《經濟法》課程考核也需要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改革。其考核的內容以及形式應該立足于不同專業的不同特點來進行合理設置。
教師在對經濟類專業學生進行《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僅靠課堂短短幾十分鐘的教學時間只能讓學生對于《經濟法》相關的基礎知識進行簡單了解。而要想讓學生具備處理實際經濟活動中的法律相關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注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要想有效促進學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往的單向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當中。這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經濟類專業進行《經濟法》教學時采用案例分析法來輔助教學。通過對案例中的經濟事件進行分析與探討,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的《經濟法》知識得到鞏固,而且也能有效讓其自主分析能力得到提升。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能夠讓學生改變以往的以聽為主的教學模式,從而有助于讓學生的學習模式由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學習。
眾所周知,《經濟法》課程其不僅有著較強的理論性知識,同時還具備較強的實踐性。而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學習當中,教師要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方面,從而有助于培養出懂經濟、懂法律并具備較強的應用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這同樣也是當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的主要目標,而“雙師型”師資能夠有效促進該目標的達成。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尤其需要重視“雙師型”師資的培養。具體來說,高校可以加大引進優秀人才的力度,在進行校園教師招聘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應聘教師具備較好的《經濟法》相關的理論知識,同時還需要對應聘教師在法律相關社會經驗方面予以一定要求。高校可以鼓勵在職教師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去,這能夠有效提升在職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從而有助于更好地打造出“雙師型”師資團隊。除此之外,由于《經濟法》課程內容中關于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國家政策變動等因素而不斷更新,所以教師團隊對于《經濟法》相關的法律法規方面的變動需要予以及時關注,同時還要對新的經濟法律法規進行深入剖析與研究,以此來保障高校經濟類《經濟法》課程的前沿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夠體現出教師嚴謹治學的態度,同時也能給學生做好終生學習的榜樣。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需要尤其注意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這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目標。雖然在當前高校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但是只要高校及教師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措施,必將有效促進經濟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其教學方式,根據不同經濟類的專業特點來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應用型本科高校需要積極打造“雙師型”師資,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培養出更多的懂法律、懂經濟以及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