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苑 謝梓瑩 杜瑾琪
(廣州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0700)
廣州某高校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南麓,隨著周邊三舊改造、工程建設項目的不斷推進,各種糾紛也隨之而來。為此,2019年11月廣州某高校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調委會)揭牌成立,成為廣東省首家設在高校的人民調解委員會。近年來一些高校相繼建立了調解中心,將法學專業大學生引入人民調解隊伍中,不僅能帶動法學專業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實踐水平,對彌補人民調解員的不足也大有裨益。[1]
筆者以廣州某高校法學院學生為對象,發放了《關于學生參與廣州某高校人民調解委員會值班現狀的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516份,其中,12.21%的被調查者為大一學生,37.98%為大二學生,30.23%為大三學生,10.08%為大四學生,已畢業的占9.5%。
調查發現,對調委會有所了解的學生高達93.02%,完全不了解的僅占6.98%。可見,學生對調委會的了解程度較高。那些不知道調委會的學生大部分為大一新生,受新型冠狀肺炎影響以及調委會吸收學生制度的調整,大一新生接觸調委會的機會較少。
調委會為學生提供值班機會,建立學生值班機制。通過調查數據顯示,在調委會值班的占79.84%,沒值班的占20.16%,值班次數最多的達5次。調查顯示,大二、大三、大四學生值班次數多的為二次、三次、四次,其中三次居多,而大一學生大多沒值班??梢?,調委會為學生提供的值班機會較多,基本做到人人參與。
學校為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法治人才,將社會法律服務和社會實踐納入了學生人才培養方案,并給予學分。而參與調委會調解工作、值班工作的時長可以轉化為專項實踐學分,學校通過轉化學時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調解實踐,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調委會積極鼓勵學生真正參與到調解中去,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也有不足值得深思。
由于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系統調解培訓,人民調解課程也在第六學期才開設,學生不能把當前所學到的專業理論知識很好地運用到實踐當中去,不能很好地適用法律、找到爭議的焦點,在進行調解時無從下手,只能做些簡單記錄工作;在進行文書整理時也由于沒有事先了解案件內容和寫作方法,導致老師要跟學生重復說明,降低調解的效率,也消耗老師的時間和精力。[2]大學生還沒完全進入社會,處事能力和經驗較差,當學生有機會跟當事人溝通時,卻往往由于溝通能力不足、經驗不夠,而無法進行有效調解,無法獨立完成,最終還是要依賴老師,這使得學生在參與人民調解的過程中存在感低。
由于大一的學生剛剛接觸法律專業,知識面水平較低,而大四的學生面臨畢業,參與活動的時間也很少,所以參與人民調解隊伍的學生基本上是大二、大三的學生。但是大二、大三的學生課程任務較重,安排值班的次數也屈指可數,每次值班的時間也只有短短幾個小時,就會造成一個案件無法完整的跟進,前來接手案件的人員流動大,影響調解的效果和效率。同時,有的調解時間跨度長,對于學生調解隊伍來說,不利于學生完整跟進,會因接觸案件的人員擴大而隊伍不穩定。
調委會對大學生實行的是無課期間輪流值班制度,每學期值兩到三次。眾所周知,調解成功一個案件并非易事,其中涉及的流程是復雜且瑣碎的,同時調解案件不僅僅講究專業知識的儲備,也要掌握好人際溝通等社會技能與相關心理學知識,所以這對于學生去調解成功案件來說無疑是一個考驗,目前學生對于調解案件的經驗積累還是有待提高,因此在調解前、中、后,學生更應該在老師的帶領下,全程跟進。若其中一個部分學生無法跟進,那對于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到調解狀態無疑是難上加難。然而,學生課程繁重,特別是對于緊急的調解案件,經常找不到學生跟進,要么就是今天這個學生跟進,明天又換成另一波學生跟進,時間上的沖突無法形成案件跟進的連續性,若學生無法全程跟進調解的案件過程,那么積累到的經驗也將會是一星半點。
調委會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基地,硬件條件得到了滿足,但學生自身還是差些火候。大學生在面對人民調解活動時,缺乏調解方面的實操經驗,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調解,遇到當事人多的情況下,學生還有怯場心理。同時,學生也不精通于制作調解協議等文書的制作及調解系統的使用。這導致他們在參與調解活動時,很難找清自己的定位,并盡快投入調解活動當中;這也讓他們在整個調解中處于被動的狀態。若長期以這種狀態下去,容易造成積極性不高,消極面對調解的現象發生。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對調委會的近10名兼職調解員進行了訪談,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并形成了以下幾點建議:
調研中就有78.49%的同學建議應加強系統訓練。對于剛剛接觸人民調解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對專業知識領域的探索尚不完整,缺乏一定的知識積累,對人民調解的完整流程也不了解,需要系統性的培訓。在初期應有專業的老師或調解員組織開展多次系統性培訓課程,對參與人民調解的具體流程和專業知識點進行講解以及對于在調解過程中可能運用到的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3]培訓課程的形式除了線下還可以線上,線上培訓課程可以利用錄課的形式,請有經驗的調解員進行錄制,錄制下來的課程便于學生回顧知識,也為以后的學生參與人民調解提供幫助,可重復利用。線上錄課也不用擔心內容的滯后,一旦有變化即可撤下原來視頻,重新錄制更新過的內容。
通過固定調解隊伍,制定“老師+學生”的固定搭配,限制一定的名額,吸收對調解有興趣的同學加入,可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教學培訓。因大一的學生大部分知識儲備不足、專業能力不夠,在招收學生時應選擇大二以上的法學學生,學生選擇心儀的調解員老師,每位老師可以帶幾位學生,安排輪流值班。每次值班可以讓有經驗的同學帶新來的同學一起跟著老師進行調解,從旁學習。在固定好老師要帶領的學生后,每位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調解領域,對所帶學生進行針對性地指導,以此更好地提高同學們在調解上所需具備的能力。當然,“老師+學生”的搭配也可以是靈活固定的,如在調解某案件時,調解老師人手不足也可向其他老師借調學生,而該老師也需和這些學生固定做完該案件,以此避免人員流動太大,學生無法參與全程。
調解一個案件一般需要花費半天以上的時間,學生課程多,無法跟進全程,有80.43%的同學建議完善學生跟進調解機制。筆者認為在排班時盡量選擇空課較多的時間值班,若無法協調,可以減少個別學生的值班次數。學生在參與調解與上課沖突時,衡量后認為可以過后自己補課或自學的,學校應該支持學生請假,由指導老師出具說明,每位學生每學期最多可以此請假2次。在參與調解中途有事離開的同學在過后可以找調解員詢問案件的后續處理方案、爭議焦點、調解方法、調解的切入點、法律資料的收集等,學生經過指導后可以讓其參與調解案件的回訪。
筆者認為,應制定學生參與調解的工作流程,具體分為調前、調中、調終三個部分。在遇到有預約的調解案件時,指導老師可以組織調前準備會議,建議學生查閱有關法律法規、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提醒學生調解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做好調前準備工作,以免學生因缺乏經驗而無從下手。在調解過程中則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根據人民調解的流程進行,由老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每次案件調解終結除了要做好文書資料的整理工作,還要對整個案件進行總結,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商量改進方式,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人民調解中去,這也符合現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制定學生參與調解的工作流程不僅可以為學生以后從事有關行業打好基調,也是為前來調解的當事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