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瑋
(中國農業大學,北京 100083)
中共十九大報告做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其中,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生態宜居是生態振興的關鍵。基于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踐論認為,社會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會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深化和推移。我國發展理念經歷了從可持續發展到科學發展觀,再到綠色發展的演進,反映了黨和國家對發展理念的認識和升華。走綠色發展之路,源于我們黨在實踐中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這些認識的成果清晰地體現在黨的歷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策文件上,每年都在根據實踐不斷加深認識,提出更高要求。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戰略任務;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強化農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導向;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就農村綠色發展重點工作做出部署。五年來,國家圍繞綠色農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農村資源保護和污染治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體現了國家對農村發展認識的深化,有效促進了農村綠色發展的進程,體現了從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指導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實踐論指出,社會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三個鄉村振興的目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充分實踐的基礎上得出的認識。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黨和國家以實踐論為指導,不僅堅持從實踐中獲得理性認識,還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工作方法,用發展的目標指引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1.農業強: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的保障
近年來,農村地區的粗放生產方式導致糧食產量、質量、安全等問題頻發。一方面,我國農村地區近年來過度追求經濟利益,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國內糧食安全性飽受質疑,進口糧食悄然興起并占據市場,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面臨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投入高產出高廢物的粗放發展模式導致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巨大威脅。
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緩解糧食安全問題的必由之路。面對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現實困境和形勢,為化解當前我國農業發展的供需矛盾,只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才能提質增效。基于這樣的現實情況,黨和國家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引導農產品生產由“量”向“質”轉變。不僅通過農業生產技術培訓著力提升勞動者生產技能素質,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而且堅持農業生產和生態功能并重,推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新格局,有效緩解了我國現階段出現的糧食安全問題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由此可見,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正確的發展道路,是實現“農業強”的必經之路。
2.農村美: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時間空間等的局限性,農村環境污染仍是建設美麗鄉村亟待解決的問題,走通往美麗鄉村的綠色發展之路勢在必行。
針對農村地區出現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8年2月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嚴格控制農村污染擴大,加快補齊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統籌落實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有序推進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加快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建設美麗鄉村夯實基礎。
3.農民富: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的要求
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取得傲人的成績,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三產融合程度仍舊較低。在第一產業中,作物種植雖然給農民帶來一定的收入,但是農民對高新技術的掌握程度低,以傳統的種植技術為主,增收受限;就第二產業而言,農村地區已有一定數量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但是受到加工方式落后、市場敏銳度低、創新能力低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形成較大的經濟效益;在第三產業方面,有些農村地區依托其環境等自然資源從事第三產業的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但是第三產業起步較晚并且發展緩慢,較第一、第二產業相比發展落后。因此,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存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度低的問題,雖然農民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和達到富裕的水平還有較大的差距。
支柱性的產業是農民擺脫貧困、增收致富的物質基礎。面對這樣的發展現狀,黨和政府出臺政策措施,引導農民積極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依托鄉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態環境,打造生態美麗鄉村。通過美麗鄉村帶動產村融合,激發了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機遇和現實可能,努力實現“農民富”的美好期望。
在走綠色發展之路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論上的辯證法。雖然在國家戰略和中央政策層面上,我國指明了農業綠色發展的路徑和方向,但是在現實層面,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農業綠色發展仍然面臨著多重困難和挑戰,包括農民生態意識淡薄、技術因素、產業因素和法律因素等。
在我國,廣大農民受教育水平程度較低,環保意識淡薄,對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認知不足,農業綠色發展面臨著來自“人”的阻礙。
我國目前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制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具體表現為:其一,自然資源浪費嚴重,以水資源為例,農業生產常用大水漫灌、超量灌溉等方式,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其二,農業生產中環境污染嚴重,我國糧食需求與農業生產承載量不匹配,為滿足糧食需求,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導致耕地土壤肥力持續減弱、農產品品質下降等一系列嚴重后果。這些都與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背道而馳。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仍然沒有參與到農產品的市場大循環中,單純依靠小農經濟難以實現綠色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同時,在農業產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還存在品牌觀念和營銷意識弱等問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足。此外,受到綠色農產品價格偏高等因素的影響,現階段綠色農產品的市場較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我國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法律法規相對滯后,難以適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第一,我國已將綠色發展、綠色生產、生態發展等上升到了國家政策層面,但尚沒有一部針對農村綠色發展的綜合性法律;第二,法律規范集中于城市環境保護及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忽視了農村環境保護制度供給。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新時代的產物,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鄉村綠色發展法治化不足的現實問題。就目前情況來說,鄉村綠色發展內容只是零散地分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缺乏規制農村具體污染現象的制度體系。
在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實踐中,我們對現階段存在的問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就要求我們用更深入的正確認識指導實踐,有針對性地為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掃除障礙,更好地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目標。
科學的產業發展結構對綠色農業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第一,對傳統農業產業進行優化改革。擴大高經濟效益農產品在整體農業產品中的比例,大力發展旅游業等第三產業,提高經濟效益。第二,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從產業鏈源頭上減輕環境污染,也為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可能。
綠色農業技術是提升綠色農業經濟水平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將農業科技“引進來”。在技術方面,加強與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構建完整的農業科技研究體系。在資金方面,廣泛吸納政府和社會投資,為綠色生產技術研究奠定必要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要使農業科技“走出去”。實行農業科技改革,推廣新型生產技術,促進科技科研成果轉化到農業實際應用中,從而實現區域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法律法規為實現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正常運營保駕護航。因此,政府應根據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在現有法規基礎上,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法律,既符合經濟發展規律,又能夠保證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實踐論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我們要重視農民在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思想意識。第一,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宣傳環保理念和知識,引導農民實行垃圾分類,進行環保種植。第二,增強消費者的環保意識。通過新聞媒體等向消費者普及綠色環保理念,增強綠色農產品消費意向,擴大綠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助力鄉村綠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