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市城市規劃設計院 湖北咸寧 437000
中小城市的發展是國家城鎮發展的重點,2019 年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預測,2030 年我國的城鎮率將達到65%左右。因此中小城市的規劃管理應該進行優化,抓住時代的機遇,改善城鎮布局,引進承接不同產業,優化資源配置,避免城鎮化率虛高,實現中小城市的經濟文化全面發展[1]。
我國中小城市處于城市“金字塔”底端,數量眾多、且類型繁多(山地型、平原型、丘陵型等)、發展階段也不一樣等,因此各個中小城市在管理中既存在普遍共性,也會存在自身的特殊性。這就意味著中小城市城鄉規劃管理工作更加復雜,需各地方根據自身實際出臺相應的、合適的管理對策。
現階段,雖然我國逐漸開始重視中小城市城鄉規劃問題,但是城鄉規劃由于種種原因難度較大,因此一直以來城鄉規劃的發展進度比較滯后。除了政策、資源、部門協調等方面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鄉規劃管理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城鄉規劃管理需要有市民的參與,也就是公眾參與,但是目前
公共設施以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普遍偏低,其原因就是城鄉規劃管理過程中對于公眾參與不夠重視,市民的維權意識也比較缺乏。公眾參與的缺乏在某種程度上弱化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許多配套設施不貼合百姓實際需求,造成資源配給浪費,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社會屬性也難以體現[2]。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城市建設理念也發生變化,城鄉規劃無論是規劃目的、方式以及理念等都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從而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是城鄉規劃管理的時代性特點。城鄉規劃管理時代性的特點是必然存在的,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鄉規劃管理在部門以及制度方面必然是不斷完善的,管理隊伍也會不斷擴大,而城鄉規劃管理工作也會逐漸走上正軌。
先進的規劃理念是實現生態建設協調發展的基礎與關鍵。在充分結合城市發展規劃與目標的基礎上,及時引進先進的理念,重視生態環境方面的規劃與實施,為城市生態平衡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例如,應用區域綠地的新理念,提升城鄉環境與地方文化特色的融合性,通過設置區域綠色空間,實現長久的生態保護效果.[3]。
城鄉規劃與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城市與鄉村的和諧發展,而科學合理的管理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措施。首先,管理人員要對傳統的管理理念進行摒棄,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城鄉規劃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結合城鄉規劃建設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可行的管理方案,提升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其次,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開展管理工作,提升城鄉規劃建設中各項數據更新的準確性與及時性,從而保障城鄉規劃建設的穩步進行。
城市經濟的增長力量具有明顯的多樣性,而服務行業與現代商業已經成為引領城市經濟的中流砥柱。但是這樣的現象極易導致城鄉經濟的差異化,使得城鄉
經濟的不平衡性體現得尤為明顯,所以要重視城鄉資源的合理調配。在城鄉規劃與建設管理中,從城鄉一體的視角合理配置資源,建立城鄉一體的管理體系,嚴格遵循生態保護、綠色發展的原則,保障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確保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能得到及時有力的制止與懲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
因地制宜,是城鄉規劃建設的主要原則之一,同時也是應對城鄉規劃建設問題的重要措施。為此,在開展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時,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對城鄉規劃建設方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考量,嚴謹不切實際的對其他地區的規劃建設方案進行按部就班的應用。而是在充分結合當地特色與現狀的基礎上對各類自然條件與用地類型進行合理的規劃,從而提升規劃建設方案的整體效果[4]。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監測技術的發展,為城鄉規劃管理的動態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持。當前我國城市化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對于土地的需求難以滿足,農村土地規劃工作又十分混亂,監督機制不健全,容易產生亂占耕地的現象,因此需要加強相關監測。城鄉規劃一體化管理過程中,應該運用RS 和GIS 等先進技術,通過對土地的地圖化、可視化的空間分析,提高城鄉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利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加強城鄉規劃一體化管理工作的監督控制力度,保證規劃有序執行,杜絕違規建設行為。
目前全國并沒有統一的城鄉規劃管理體系,影響了中小城市發展規劃的效率和可行度。城鄉發展的根本目的在于讓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文化同步發展,減小地域間發展水平的差距,提高中小城市市民的生活幸福感。要想讓城鄉地區全面發展,就必須做出相應的規劃和管理,以綜合的視角、長遠的眼光實現城鄉發展的效率和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