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飛
遼東學院 遼寧丹東 118000
微時代信息化背景下的影像資料越來越豐富,攝影課程能夠被引用的資源也開始增多,所以為了幫助攝影技術更好地融入校園,教育工作者需要依靠“思政教育”深入到攝影技術教學活動中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積累攝影技術的同時,通過大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傳播途徑進行點對點有效而又廣泛的傳播,在課堂教學中,隨著課程內容的逐步深入,使思想政治內容逐漸得到體現和深化,從而拓展了愛國主義,人文情懷,科學素養,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的教育途徑,激發攝影課堂教學的活力和多樣化[1]。
通過對照相機結構、曝光原理的講解,讓學生掌握攝影曝光,要使所見之景呈現鮮艷的色彩、多變的光線和豐富的層次,必須掌握正確的攝影曝光。攝影曝光可以將拍攝主題體現出來,從而將人們的視線聚焦在畫面主體中,從而對畫面主體表現力進行仔細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引起觀者情感上的共鳴。同時,正確使用曝光,可以在畫面中營造各種情緒氛圍。
筆者在攝影課程教學內容設置中加入了優秀作品賞析環節,挑選一些反映我國發展變化的優秀的攝影作品進行賞析。通過分析和解釋一些記錄歷史發展進程的老照片,學生可以充分感受祖國發展的不易。我國發展在四十年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困境,需要面對眾多社會、生活、經濟等方面的考驗,在我國黨中央帶領下,憑借著全國人民的智慧和信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作為全新發展途徑,以往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都得以解決,也完成了許多過去不敢想象的偉大事業,黨和國家的事業迅速發展。
同時還可以結合當下新聞攝影類別中優秀內容,例如面對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抗擊過程中所涌現出的英勇的、感人的事跡,通過各種“微”渠道宣傳到祖國的各個角落,展現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攝影實踐活動體現出了它社會屬性和社會價值,在作品賞析中提煉出愛國情懷、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鼓勵學生樹立實現中國夢的崇高理想[2]。
構圖在攝影中主要是對畫面中的典型人物、事物等進行突出和強調,將與主題無關的事物忽略掉,從而對主體、客體、環境等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妥善安排,從而使攝影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充分體現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和理想,實現更強的攝影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在攝影構圖中,是借助于攝影作品向他人傳遞攝影師的思想和情感的藝術。通過對一些能夠反映出祖國改革開放建設成果的攝影作品構圖進行分析,既能夠達到教學目的,還能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將作品中蘊含的法制意識、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提煉出來。讓學生感受偉大的中國夢,并鼓勵學生樹立同樣崇高的理想。在黨中央領導下,在走向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同時將這種信念同樣融入到每一名學生的生活中。
在攝影中光具有著重要的作用,攝影也是使用光的藝術形式。在學生對攝影作品進行創作時,需要具有一定的造型意識,對光的造型手段予以充分調動從而實現理想的藝術效果。在攝影造型、渲染環境氣氛以及表達思想情感等方面,光線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對光線進行正確使用可以充分展現景物的清晰度、色調的真實性以及層次的豐富,從而在攝影作品中營造一種立體感、空間感,提升攝影作品的整體質感,最終在畫面中體現出光暗的對比以及精神方面的力量。在攝影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分析那些能夠展現各個行業人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攝影作品,幫助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進行正確樹立。讓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心,并以此幫助學生在工作、生活、學習過程中能夠保持自身的活力,并且在面對人生中的困境和逆境時也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堅韌的毅力,勇于實踐并在實踐中總結和反思[3]。
在攝影課程教學中不僅僅只是教會學生數碼單反相機的使用方法和結構原理,更需要教會學生使用相機去記錄生活中的美景,并對攝影核心價值表現予以掌握。學生在實踐拍攝過程中,借助于各種主題內容作品來對生活中的真善美進行記錄,將如今的歷史發展特殊階段用鏡頭予以把握,對各個行業中人們所踐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一原則進行捕捉。
在這一階段教學工作中,主要是對之前攝影課程教學中所挖掘出來的思想政治內容進行集中體現。筆者在攝影實踐活動這個模塊的教學設計中,將拍攝主題劃定為“自然美”“社會美”“人文美”“紅色精神”。例如在紅色精神主題拍攝中,以丹東獨特的“抗美援朝紅色文化”為表現主題,通過拍攝實踐活動使學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與艱苦奮斗,力爭使學生將“紅色精神”融入到學生生活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做人做事的道理并逐漸樹立起和諧、敬業、愛國、誠信的價值觀念,同時也會形成勤奮、創新、開拓進取的科學觀念,引導學生借助于攝影作品將充滿正能量的思想和精神不斷傳遞給社會。
攝影課程自身所具備的可操作性,完全可以有效實現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攝影本身也是將傳遞價值觀念和思想作為主要目的,因此,教育工作必須對課程思政探索和教學設計予以重視,教學內容不僅要重視攝影技術的講授更應該將思政內容融合進課程的講授之中,響應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精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并結合微時代的時代特征,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微傳播形式進行傳播展示,讓攝影作品具有視覺美的同時更具有精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