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泊
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都勻 558022
高職高專院校中,職業標準是專業課內容的指引,工作流程是課堂教學的導向,而要按職業標準完成工作流程,職業規范、制度、以及企業文化必不可少。
總書記習近平在我國高等學校會議上指出,要重視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將思政課程貫穿于各類課程中,相互促進,共同前行。2020年05月28日,教育部發文指出,課程思政在推動其他課程授業傳道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其中,通過9個方面概述了課程思政在提升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效果[1]。
會計專業課,作為財經教學的主體,在高職高專教育中地位不可小覷。其中,作為傳統且歷久彌新的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預算會計、企業會計實訓等課程,思政教育在教學中起著大象無形的職場塑形作用。縱覽各類文獻,對于課程思政的概念并無統一的概括,但取其本質,無外乎思政寓于課程,通過潛移默化形成業務與德育的質變。無可厚非,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手段,各學科下的課程是各自認識觀的展現,學生在學習知識點和技能點的同時,更需提升價值站位,完善并塑造個人三觀。
我國會計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斷發展與完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助推著結繩計數到大智云互移的轉變。會計起源的流長,是構建高職高專學生專業自信生生不息的動力。這在會計專業課講授過程中,對于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動力都有著內化于心的感召力。
課程思政是思政課程面對社會人文不斷前行,開疆擴土的必然產物。當下,大學生受各種信息的影響,普遍存在理想信念虛無,價值觀茫然,道德意識淺薄,個性強,思維異,個體素質參差不齊,即易盲從,又易沖動。甚至出現思想扭曲,駭人聽聞的弒母行為,名校自殺現象也屢屢發生。教育的授業在不斷提升,卻在傳道上突破甚微。思政課學時未減,但上述現象卻勢頭不減。專業課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陣地,只有通過潤物無聲的引入課程思政,才能更大范圍的重整我國青年一代的三觀[2]。
那么,如何將思政元素毫無違和感的植入會計專業課程中,而不是專業課與思政課兩張皮,為了課程思政而強植關聯性弱的思政內容在其中,占用專業課時間卻又起不到思政內容與專業課的無縫銜接,自由切換,感化育人,強技崇德的作用,應是課程思政重點要思考的問題。
搭建會計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教師交流平臺,進行定期的課程設計研討與不定期的課程紀實交流。
通過平臺的搭建,讓思政課教師知曉會計專業課的授課框架,同時將思政相關內容反饋給會計專業課任課教師,從而相互打磨,通過相關思政內容的反復比對,形成一套完整的,實時更新的系統案例庫。會計專業課教師應將業務知識、思政內容、個人授課風格進行融匯,形成獨具特色的內容體系。
會計專業課程的授課過程離不開資金運算與規范管理,合理的防腐教育、立信教育和原則教育必不可少。在這方面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所以必須結合會計專業各門課的知識框架進行案例庫的建立,將相應案例與知識點無縫交融。使知識點在應用案例過程中不至于唐突。
創建企業崗位指導專家、會計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項目工作組。
充分發揮思政教師在項目組的思政理論提升作用,將崗位要求與思政內容結合,用思政引領業務實踐。在校企合作的活頁式任務單和教材中不僅引入企業所需知識點,技能點,更要通過思政內容擺明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
當下各個企業的會計崗位離不開電腦系統和網絡平臺,電腦輸入的不僅僅是數據,更是金錢。海量數字的呈現,對會計從業人員不僅是耐性的考驗,更是工作作風與服務能力的挑戰。會計工作人員對于會計崗位上數據的精益求精離不開對會計崗位的敬畏,對于提高會計崗位的工作效率離不開對會計業務的熟稔與會計應用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創新。而這些職業道德更離不開課程思政過程的與時俱進。
新時代的高職教育要求職業院校培養的學生要具備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精神等。會計專業的學生也不例外,在實操教學、仿真演練、技能大賽和頂崗實習中植入思政精髓才易于在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中形成輕松,流暢的溝通橋梁,從而將被動的思政理論說教融為主動地情感交流釋放,將思政內容浸潤心靈。
完善會計專業考核、評價體系,適度引入行為檢驗的思政考評模塊。將學生練習的規范性,實訓過程中的態度,課堂上的反應以及團隊合作中發揮的作用賦予相應分值,給予量化。在形成基于過程化的考核體系中更加人性化、德育化,增強學生的全面,立體化發展[3]。
發揮學生的自助研判力,通過自主探尋會計惡果題材事例并進行課堂分享,達到警示教育。
會計行業中各種偷漏稅、虛開發票、挪用公款等中外丑聞、舞弊案例讓人感到犯罪手段之“高明”,破案過程之曲折,整體事件驚心動魄。既有吸引力,又令人深思。會計信息的失真給利益相關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更應提醒會計從業人員提升工作的使命感與擔當意識,利用會計職務違法的慘痛代價更應警示會計專業學生遵紀守法。
高職院校培養的不是機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古至今,有德無才的人對社會前進貢獻雖小,但不至于造成較大的危害,但無德卻有才華的人只會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災難。社會發展的欣欣向榮需要更多德才兼備的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