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云


摘要:文章選取了江蘇省2014~2019年13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實證考察機構差異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全省及蘇南、蘇中中小金融機構對于解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題更具有優勢;蘇北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貸款增長轉化為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比率更高;隨著政策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中小金融機構對緩解中小微企業貸款難題中的優勢有所弱化,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機構差異;中小微企業;貸款;面板數據
一、引言
中小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家統計局2020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已達到4300多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中小微企業在穩定稅收、促進創新、增加就業等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持續制約著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而中小微企業的資金除了由自身生產經營產生外,基本來源于銀行貸款,但中小微企業存在缺乏合格的抵押品、信用記錄不全、融資規模小、資金需求頻率高等特點,長期面臨著融資困境。為解決這一難題,國家持續出臺了相關政策,試圖降低中小微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提高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可獲得性,然而始終沒能根本性解決這一難題。在受疫情影響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背景下,明確中小微企業在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貸款規律,對進一步改善我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狀況,穩企業保就業,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二、機構差異影響中小微企業貸款的文獻綜述
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難題一直是學者關心的重要問題。在現有研究中部分學者認為中小金融機構能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國內學者林毅夫、孫希芳(2008)認為隨著中小金融機構在市場份額中占比的逐漸增多,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會逐漸下降。姚耀軍、董鋼鋒(2015)認為中小金融機構能夠更有效地對中小企業的“軟信息”進行處理,進而降低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度。
此外,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關鍵作用在于大型銀行。梁笛(2007)認為大型銀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處理系統及信用評定機制,將掌握的中小企業的“軟信息”轉化為“硬信息”,使得大型銀行同樣能掌握中小企業的具體情況。鄧超等(2010)認為大型銀行由于制度比較完善、資金實力和專業性較強,更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張艾蓮、代雪雅(2019)分析認為在西部地區中小金融機構資金較為薄弱,中小金融機構在銀行結構中占比的提高并不會影響中小企業選擇大型的國有銀行。
總體上看,由于數據難以獲得,對于機構差異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而且由于模型設定、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不同,缺乏統一的研究結論。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置、變量選擇與描述
本文研究對象為:江蘇省轄內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包含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①四種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
為考察機構差異對中小微企業貸款的影響,本文構建機構差異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影響的基本模型:
ZXWit=β0+β1LXit+β2JJit+β3JRit+β4CZit+β5KFDit+εit
式中,i表示地級市,本文包含13個地級市②;t表示時間,本文選取的時間跨度為2014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四季度;截距項,為隨機誤差項,β1、β2、β3、β4、β5分別為各個解釋變量回歸系數,ε表示影響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隨機擾動項。
ZXW表示中小微企業貸款狀況,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用各地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率來衡量各地級市的中小微企業貸款狀況。
LX表示機構差異,為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用不同類型金融機構貸款增長率來衡量。
JJ、JR、CZ、KFD為本文的控制變量,其中,JJ表示經濟發展水平,用各地級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衡量;JR表示各地級市的金融深化程度,用各地級市銀行貸款余額/地區生產總值來衡量;CZ表示各地級市財政負擔率,用各地級市政府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來衡量;KFD表示各地級市對外開放的程度,用各地級市進出口總額/地區生產總值來衡量,各地級市進出口總額通過全年人民幣平均匯率換算所得。
(二)全樣本的機構差異與中小微企業貸款回歸分析
通過進行Hausman檢驗,本文四種類型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影響回歸分析均選擇面板固定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去心化處理,消除掉固定效應的影響,進行似無相關回歸,分別比較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與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影響的差異。
通過似無相關檢驗分別比較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發現,P值均顯著,其在lx的系數上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對比回歸結果可知,中型企業其lx系數分別為0.154、0.424、0.817、0.834,小型企業其lx系數分別為0.216、0.828、0.830、0.833,微型企業其lx系數分別為0.218、0.236、0.646、0.852,說明相較于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對中小微型企業貸款增長的正向影響程度更大,這表明中小金融機構對于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更具有優勢。
(三)分地區機構差異與中小微企業貸款回歸分析
接下來分別對蘇南、蘇中、蘇北的中小微企業樣本進行回歸,以刻畫不同區域機構差異與中小微企業貸款的相異表現。
通過似無相關檢驗分別比較蘇南、蘇中、蘇北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貸款增長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影響,回歸結果顯示,蘇南、蘇中與全樣本的結果一致,P值均顯著,且中小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轉化為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比率更高。蘇北的回歸結果顯示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比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正向影響程度更大,這可能是因為蘇北銀行業結構不夠豐富,中小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力不夠強,大型銀行仍處于絕對優勢地位。
(四)時間維度機構差異與中小微企業貸款回歸分析
近年來,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國家對大型商業銀行提出一系列要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實行差別化考核評價辦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為考察這些政策帶來的影響,接下來本文對2014~2016年、2017~2019年機構差異與中小微企業貸款進行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
回歸結果與全樣本結果一致,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正向影響程度大于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但與2014~2016年結果相比,2017~2019年的結果中,中資全國性四家大型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的lx系數之間差距明顯縮小,這表明隨著政策要求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中小金融機構對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中的優勢有所弱化。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中小金融機構貸款增長轉化為中小微企業貸款增長的比率更高,相較于大型銀行,中小金融機構能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鼓勵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是支持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有效途徑。對此得出的啟示和建議是:
一是進一步改革和放松市場準入,鼓勵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進一步豐富銀行業結構。重點扶持經濟薄弱地區區域性中小金融機構,合理引導中小金融機構市場競爭,避免國有大型銀行的資本規模、網點等優勢造成對中小金融機構的擠壓。
二是中小金融機構應扭轉偏離主業盲目追求速度和規模的發展模式,明確業務定位,聚焦主責主業,立足服務基層和中小微企業,發揮中小金融機構的優勢,實施差異化經營。
三是針對中小金融機構服務中小微企業資本金不足問題,監管部門應持續探索銀行資本補充工具改革,加大中小金融機構資本補充力度,助力中小金融機構“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孫希芳.“銀行業結構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8(09):33-47.
[2]姚耀軍,董鋼鋒.“中小企業融資約束緩解:金融發展水平重要抑或金融結構重要?——來自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金融研究,2015,418(04):152-165.
[3]梁笛.“銀行資產規模與中小企業信貸——大銀行和小銀行比較優勢研究”[J].東南亞研究,2007(03):87-91.
[4]鄧超,敖宏,胡威,等.“基于關系型貸款的大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定價研究”[J].經濟研究,2010(02):83-96.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淮安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