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有位朋友不久前大劈叉似的跨行業換了工作,一起吃飯聊起來的時候,她說總覺得自己的狀態不太對勁。
好不容易脫離了中午從11點開始就坐等下班的單位,如愿以償加入了一家初創的互聯網公司準備大展身手,可去了之后才發現,除了干不完的活兒之外,焦慮、煩躁、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也如影隨形。
公司成立還不到三年,根本沒有SOP(標準作業程序)和培訓手冊,老員工還能憑著經驗應付,新加入的她就只有兩眼一抹黑的份兒。
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膽,雖然手腳不停,可每一步都像踏進了虛空里,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參照標準,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對,或者還不夠好。
對自己不確定,原本完整堅固的自信就開始產生裂縫,長出一種叫自我懷疑的東西,被焦慮的邪風一吹長得愈發旺盛,又生出些許失落和恐懼的種子。
“我是不是選錯了?我是不是能力不夠?這樣下去我該怎么辦呢?”這樣的情緒不斷增長,雖然不至于崩潰,但總覺得事情不該這樣。
難道不是該全身充滿干勁,信心滿滿地面對未來嗎?不是該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面帶微笑,因為在朝著理想中的人生靠近嗎?為什么一點也調動不起來積極樂觀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反而那么多?
說來也有趣,焦慮或抑郁也好,悲傷或嫉妒也罷,無論哪種情緒被冠上“負面”之名,只要它一冒頭,我們本能地就要放下其他的一切先去搞定它。
“要讓自己快樂起來,要樂觀地面對未來。”我們這么對自己說著,一旦偏離了積極的軌道就要立刻拉響警報。
但情緒,或者說負面情緒,真的是罪大惡極、人人“得而誅之”,將它趕得越遠越好嗎?并不見得。
回憶一下你人生中做出的所有重大決定或者轉折性的選擇,大概都少不了負面情緒的參與:
中學時發憤圖強,是因為聽到老師公布排名,發現自己在幾個好朋友中已經墊底,忽然就很怕被他們甩在身后——那是恐懼。
大三時放棄跟周公的“約會”,每天去圖書館上早自習,是因為聽說就業形勢嚴峻,一想起不遠的畢業季就覺得心里沒譜,擔心找不到好的工作——那是焦慮。
下定決心用一個周末的時間修改好簡歷,咬咬牙還是點擊了發送,是因為實在忍不了“奇葩”的同事和令人無語的老板——那是煎熬。
我們常以為獲得行動力的關鍵是思考,但事實上并不如此,如果沒有情緒的推力,思考大概率會停留在空想階段,然后無疾而終,沒有“腦子一熱”的那一刻,我們其實根本無法做出決定。
最近我在看《西游記》,印象特別深的是第十四回的一個小片段。
悟空剛被唐僧從五行山下放出來,沒走幾步就打死了攔路的六個強盜,被唐僧狠狠嘮叨了一通。他一怒之下決定回花果山逍遙快活,在東海被老龍王勸得回心轉意,又決定掉過頭去追唐僧。
猴子急匆匆地駕云前行,在途中遇到了觀音菩薩,簡單解釋了一下跟唐僧的摩擦,并表示自己已經想通了,決定繼續陪著唐僧取經。
觀音這時說了句很有趣的話:“趕早去,莫錯過了念頭。”
我看到這一段時其實偷偷松了口氣,原來不止我等凡夫俗子需要“腦子一熱”的助推力啊。
所謂的行動力,還真不是深思熟慮算好每一步之后再走的,而是念頭先起,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然后才摸爬滾打,一點點踩出要走的路。
讓我們避之不及的負面情緒,也是力量最強的助推力。
就是這些林林總總的負面情緒,驅使著我們在自己選擇的那條路上咬牙往前走——如果能終日處在一種滿足的愉悅里,誰不想“躺平”呢?
讓負面情緒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是“正名”。
迷茫和焦慮有何不同?憤怒和緊張到底有什么差異?此時此刻感到的是失望還是羞恥?
這些描述情緒的名詞人人都不陌生,但當情緒涌起時,我們卻習慣性地用一句“不開心”“打不起精神”將自己的感覺草草帶過。
正名的作用就是要撥開這層不清不楚的迷霧,看到自己到底是被哪種情緒困擾著。就像在恐怖片里,喊出惡魔的名字就可以打敗它一樣,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感受的是什么,才能對癥下藥。
第二步是“傾聽”。
每一種情緒的出現都是一種提醒,告訴你“這里好像不太對”。正視負面情緒的存在后,才有機會靜下心來聽清它想對你說的話。
焦慮在告訴你:是該換個方法試一試了。
自我懷疑說的是:別太自負于過去的經驗,還是得放低身段耐下心。
恐懼在你耳邊低語:不行,現在千萬不能放棄。
去傾聽它,而不是扼殺或者逃避它,這樣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該做點什么。
第三步是“假設”。
不妨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可以重新選一次,我愿意為了躲開這些痛苦而做出相反的選擇嗎?”
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在聽完我這個問題之后苦苦糾結了一頓飯的時間,終于在分別的時候給了我一個“不會”的答案。
離開家也好,分手也好,換工作也罷,出國也罷,所有的變化都天然伴隨著或多或少的陣痛,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好像已經無法承受了,可若是可以再來一次,你還是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好好珍惜自己的負面情緒吧,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強大,它會讓你成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