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
【摘要】音樂獨特的藝術特征和豐富的表現力,擅于表達人類復雜的情感世界。在影視作品中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聽創作要素,不但能夠營造氛圍、渲染情緒,還參與敘事,推動情節的發展,深化敘事內涵。本文主要從分析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不同敘事功能,說明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創作和表達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影視音樂;表現力;敘事功能
【中圖分類號】J61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5-0081-02
在整個藝術領域中,音樂作為一門古老的藝術,在表達人類的情感或情緒狀態上具有獨特的優勢。音樂特有的流動性和節奏感使音樂與影視具有了一種天然的聯系。電影作為一種時空藝術通過具象的畫面和抽象的聲音來建構藝術。音樂是第一個進入電影的聲音元素,早在默片時期電影就通過音樂來輔助表現畫面內容和表達人物情緒。影視音樂是融合影視藝術特性的一種音樂形態,與純音樂的完整性相比,影視音樂在影視作品中是作為一個聽覺元素而存在的,在電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電影創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曾說:“影片里的音樂不僅僅起藝術上的作用,它還使畫面能給人生動自然的印象;音樂給予畫面以氣氛,并使畫面仿佛具有第三度空間?!盵1]優秀的電影音樂不但為影片增加藝術光彩更容易使影片深入人心,打動觀眾。在影視創作中,音樂既要符合電影的主題和藝術表達,又要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它能夠奠定影片基調、推進情節發展、增加風格特征、深化影片內涵等方面都強大的敘事功能。
音樂的基本要素如音色、旋律、節奏、力度、速度、調性等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擅長表現復雜的人類情感狀態,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視聽之間具有聯覺效應,也稱為藝術通感。[2]音樂通過諸藝術要素產生聯覺效應,如普羅科菲耶夫的《彼得與狼》,作曲家利用不同樂器的音色和旋律特性來表現彼得、狼和其他小動物,生動幽默,極富有畫面感。電影畫面賦予音樂表達上的指向性,實現影像與語言之間的聯覺效應。獲得1999年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獎的影片《海上鋼琴師》,運用音樂豐富的表現力來演繹郵輪上不同乘客的特征。天才鋼琴家“1900”通過鋼琴旋律上行模進描繪出謀害親夫并攜帶傳家寶與人私奔的艷俗的老婦人形象,接著音樂轉向輕柔、暗淡而哀傷的旋律描繪一位對過去無法釋懷的憂郁男子,緊隨著1900將音樂力度加強以充滿動感的四拍子舞曲音樂描繪出一位看破紅塵的妓女形象。作曲家通過音樂的表現力形象地描繪游輪上形形色色的眾生相。音樂在影視作品中通過豐富而復雜的表現力進入影視敘事體系中,成為影片敘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奠定影片情感基調
在影視作品中,將音樂融入故事的敘述中能夠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確立影片情感基調,從而使整部影片的情感與觀眾情感融合在一起。由于影視音樂在敘事情感表達上的傾向性,很多影視作品通過開場音樂來奠定影片的情感基調,傳遞影片主題。電影《菊次郎的夏天》講述了小男孩正南和鄰居叔叔菊次郎去東京找媽媽的途中發生的一系列搞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影片開頭就出現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為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音樂,這段音樂輕快而活潑,充滿童真,讓整部電影都彌漫著夏日的清新氣息。詹姆斯.霍納為電影《勇敢的心》創作的電影音樂氣勢恢宏與與影片宏偉壯闊的史詩性相得益彰。影片在悠揚、凄美的蘇格蘭風笛音樂中拉開序幕,觀眾跟隨著這一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樂器,感受著影片故事發生地的風土氣息。影片中的蘇格蘭風笛音樂亦是蘇格蘭人民在捍衛民族自由的精神象征。
今年熱播的國產諜戰劇《叛逆者》劇情懸疑重重,跌宕起伏,劇中的另外一個亮點就是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這首短小的小調式音樂作品使整部劇透出一絲哀婉和悲涼,奠定了這部劇的審美意蘊和悲劇性色彩。從片頭開始,《六月船歌》多次以主題音樂或主題的伴奏形式出現,將音樂中表現的漂浮感與劇中動蕩不安的時代洪流下人物的掙扎沉浮,以及人物對黎明破曉的期盼進行完美的契合,也使這部劇表現出一種詩意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參與敘事,推動情節發展
電影在無聲時期音樂就已經進入了電影的敘事系統,作為一種輔助畫面內容的手段,來彌補聲音的缺失。但音樂在無聲電影時期的功能比較單一,是情緒類型化的表達,而且與畫面的關系也不緊密。電影敘事即電影講了什么故事,以及用什么方式來講故事。詹姆斯莫納科對其進行論述“故事,即被敘述出來的事件,是伴隨著一定的觀念和情感而產生的。故事表現著敘事講‘什么’,情節關系到‘怎樣講’和講‘哪些’。”[3]有聲電影誕生后,隨著電影敘事的多樣化,音樂早已脫離無聲片時期的窠臼。音樂參與敘事不再僅僅是對畫面的補充,而是音樂與情節的融合,缺失某段音樂就無法完成影片敘事的表達,甚至音樂就是內容本身。
澳大利亞影片《鋼琴課》講述了在19世紀中葉,啞女艾達追求自由和愛情的故事。影片中艾達演奏的鋼琴音樂成為敘事的重要元素。女主人公由于沒有語言的表達,音樂成為人物表達情緒情感的“語言”,同時也承載了艾達愛情發展的線索。在這部影片中音樂雖然大多是以有源音樂的形式出現,但對人物性格和內心表達上又體現出創作者的主觀性表達。電影《歌曲改變人生》中音樂對于敘事線索的走向起主導作用。影片共有三條敘事線索,音樂是每條線索的引導者,作為主線的男女主人公格雷塔和丹因為有著共同的音樂理想和創作目標而走到一起,歌曲A step you can’t take back成為他們音樂夢想的化身在影片中代表了他們的理想和熱情,以及他們愛情的見證。在另外兩條敘事線索中,也是通過音樂來引導情節的發展,歌曲“Lost Star”在影片中的三次出現,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格雷塔和前夫戴夫之間對于音樂理念的差異最終分道揚鑣,成為影片情節發展中的關鍵節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作為萬物當中各種關系的整體,音樂不是銅管樂器、弦樂器和木管樂器發出的簡單的音響,而是知性處于巔峰狀態時發出的聲音?!盵4]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成為敘事的引導者,推動著情節發展,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的理想和愛情。
三、時空轉換的黏合劑
用音樂來表現不同的時空以及連接不同敘事時空的轉換,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體現。敘事時空的靈活性是影視藝術的重要特征,影視的敘事時空是由聲畫共同來表現的,音樂的藝術特性使其在影視劇敘事時空轉換中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不論是同一場景的不同鏡頭,還是不同時空的一系列場景,音樂就像粘合劑使不同時空場景的轉換更加自然和順暢。
影片《海上鋼琴師》將人物命運與音樂聯系在一起,把對人物和主題的闡釋融入觀眾對音樂的感受中,音樂推進情節發展成為敘事中的有機構成。影片的故事在小號手麥克斯的敘述中展開,他窮困潦倒到,在一家樂器店賣掉了自己心愛的小號,但對小號依依不舍,從樂器店老板手里要回小號起吹奏了一段旋律——1900唯一一次錄制的唱片中的音樂旋律。老板聽到麥克斯的這段旋律后,在唱片機上放出一段一樣的旋律,在音樂的引導下開始講述1900的故事,同時使影片由現實時空自然地過渡到過去時空即故事發生的時空。
“音樂比別的其他藝術更宜于表現漂浮不定的思想。”[5]運用音樂這一藝術特性使可以實現多層次的敘事時空表達。日本電影《入殮師》中,大悟在圣誕前夜為社長和同事演奏大提琴“Ave Maria”,隨后音樂由原來的大提琴獨奏過渡到配器復雜的影片主題音樂,畫面也由現實時空向過去時空以及超敘事時空轉換,一系列大悟在做入殮師行業中經歷的各種工作場景并與他在田野間拉大提琴的寫意畫面相交織,音樂將不同時空的內容勾勒在一起,形成一個敘事的整體從而產生了明確的意義,拉大提琴和入殮師都是一種職業,對于大悟來說已經沒有區別,他終于走出之前的陰郁,實現了內心世界自我的超越。音樂賦予這段交疊出現的不同時空的畫面以完整的意義,成為影片中的華彩段落。
四、深化敘事內涵
音樂以感性的方式作用于觀眾的非理性感知層,影響著觀眾的情緒和對影片內涵的理解。
通過音樂豐富的表現力使劇中情節更加具有情感,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更加凸顯,有效地加深敘事內涵的表達。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片中多個段落通過歌舞來表現女主角塞爾瑪幻想、幻視,將理想的“白日夢”與影片的現實情節交織在一起,以超現實的方式表現出幻想的美好世界與殘酷的現實世界的對比。塞爾瑪不幸的命運讓她幾度陷入生活的困境,影片在她內心極度痛苦的狀態下往往會出現歌舞場景,將她原本充滿荊棘的生活狀態轉換為內心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樂觀態度,對比中彰顯出人性中的可貴。影片最后塞爾瑪走向刑場,一段幾分鐘的路在影片中用十幾分鐘來演繹,在幻想中塞爾瑪隨著自己熱愛的音樂中起舞,音樂使她克服對死的恐懼,獲得重生。影片在幻想和真實中,通過音樂擴展了畫面時空的表現內容,深化了影片的敘事內涵。
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名單》揭露了二戰時期納粹對猶太民族進行迫害的暴行,具有歷史的厚重感。約翰·威廉姆斯為這部影片創作的電影音樂堪稱經典,1993年獲得奧斯卡原創配樂金像獎。這部電影的音樂同影片的主題一樣具有深厚的史詩性,其中的主題音樂用簡約、純凈的配器方式,以小提琴這一具有旋律歌唱性的樂器為主奏,如歌如泣的幽怨旋律訴說著一個備受災難民族的心聲,表達深邃的電影主題。
影視音樂作為影視作品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它能夠營造氣氛、渲染人物情緒,更重要的是音樂能夠在敘事表達上發揮多重作用,完成敘事目的從而深化主題的表達。作曲家趙季平認為“電影音樂不僅僅是配樂,而是勾勒出影片的靈魂。這靈魂看不見,摸不著,但是音樂一響,(靈魂)馬上就活起來了?!盵6]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敘事元素使影視畫面和時空具有多重意義的展現,共建了影視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匈)貝拉巴拉茲.電影美學[M].何力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264.
[2]楊洪濤.輪電影音樂的表現力[J].當代電影,2017,(12):134.
[3]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28.
[4](美)羅亞爾·布朗文.音樂與電影敘事[J].周靖波譯.江西社會科學,2007,(3):33.
[5](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2.
[6]趙世民.樂壇神筆趙季平[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