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節
【摘要】漸修與頓悟是中國禪宗思想中兩個代表性的主張,并曾多次對中國的藝術發展起到重要影響。現在看來,兩者并沒有絕對意義的是非對錯之分。通過對兩者內涵的分析和體悟,反而可以引發對當代繪畫為何畫、怎樣畫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從頓悟頓修、頓悟漸修、漸修頓悟和漸修漸悟四個維度,就兩種思想給當代繪畫的啟示進行了分析,繼而獲得有益的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漸修與頓悟;當代繪畫;啟示借鑒
【中圖分類號】J20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5-0091-0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韶關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六祖慧能思想在當代繪畫中的表現形式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2018021)。
一、禪宗漸修與頓悟的由來及內涵
禪宗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最為緊密、最具中國特色的宗派,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傳入中國。隋唐時期,五祖弘忍大師在弟子中尋找繼承人,要求弟子都做一首詩,用來檢驗弟子們的水平。名為神秀的弟子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意思是說人們要不斷地修行和反思,來抵擋外界的誘惑和不良因素的干擾,是一種強調入世的修行心態,即“漸修”。另一名弟子慧能則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強調心性相通,直指人心,是一種主張心境互依的出世心態,即“頓悟”。漸修和頓悟曾在很長一段時期處于對立狀態,成了禪宗歷史上著名的公案。今天看來,兩者并無絕對意義上的是非對錯之分,反而能夠給當代繪畫創作以豐厚的啟示和借鑒。
二、漸修與頓悟對當代繪畫的啟示
關于漸修與頓悟,自古以來的研究十分豐富和深入,也有很多學者主張在禪宗文化語境下將漸修和頓悟以聯系的視角作為一個整體來認知。胡適曾在《中國禪學的發展》中將漸修和頓悟分為了頓悟頓修、頓悟漸修、漸修頓悟和漸修漸悟四種類型,是一種較為綜合性的全面認識,對于當代繪畫創作也有著深刻的認識。
(一)頓悟頓修的啟示
頓悟好比把許多亂絲一刀斬斷,而頓修如把一團白絲一下子丟到染缸里,紅即紅,黑即黑。其對當代繪畫創作的最大啟示則在于創作初心的問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多元文化語境的形成,繪畫者的眼界空前開闊,思維異常活躍,一心想開辟出新天地、新風格,但是卻在不自覺中走進了誤區。一些創作者陷入了自我欣賞的迷境,因為繪畫本身就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當代繪畫對主觀性的強調,更為他們找到了一套“合理”的外衣,作品看似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其實毫無內涵和精神可言。反之,有一些創作者卻能夠在紛雜的形勢面前保持冷靜和從容,不盲從于任何一種思想和風格,而是從頭至尾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怎樣表達。
這一點在幾位女性畫家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如始終對親情和生活充滿熱情的閆平。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閆平便開始了母子和生活主題的創作。在她看來,白天在學校創作和教學,晚上回到家做家務陪伴孩子便是最真實的自己。所以她用質樸和隨意的風格對孩子的成長、全家人的日常生活等進行了記錄,因此她的作品是最接地氣的,也是最容易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另一位女畫家申玲則執著于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和表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她的表現對象是自己、學生、學校門口的出租屋和商店等,旨在展示出個人的生活境遇和狀態。新世紀前后,她則開始將目光聚焦于女性群體,試圖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為例,引發人們對女性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思考,給人以熱情和坦誠之感。誠如她所言,自己的淚水與歡笑都是永恒的創作主題。通過對兩位畫家創作歷程的分析可以看出,頓悟漸修是貫穿于她們創作全過程的,她們從一開始就是到要什么和不要什么,始終堅守著初心,也自然獲得了豐碩的回報。
(二)頓悟漸修的啟示
頓悟好比嬰兒墜地,男女即分,這叫頓悟。但他需慢慢發育長大,且受教育,成為完人,這叫漸修。其強調的是從結果出發,再在過程中對結果進行豐富與革新。具體到繪畫創作上,則表現為一種守正與創新的結合。所謂守正,即對長久以來繪畫思想、技法、風格的認同和繼承;所謂創新,則是根據時代發展和個人思想,對繪畫形式和內容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直至形成新的成果。整個中國繪畫的發展也正是在不斷地頓悟與漸修、守正與創新過程中發展至今的。
這一點在中國肖像油畫中有著鮮明的體現。肖像油畫是西方油畫的重要門類,油畫傳入中國后這一傳統也得到了繼承。其在當代發展的轉折點開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1980年,羅中立的《父親》橫空出世,之所以稱為是橫空出世,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在繪畫形式上的大膽突破。將一位農民蒼老的面容以偉人畫像的形式展示出來。這直接啟發了肖像油畫創作的頓悟,創作者們意識到了肖像油畫應該開始從集體到個人,從理想到現實的轉變。如忻東旺,這是一位以農民工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家,農民工是中國當代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力量,但是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藝術家的關注,頗有幾分難登大雅之堂的味道。但是忻東旺卻用熱情的筆觸對農民工進行了歌頌,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忻東旺不僅著眼于農民工為國家建設做貢獻、自己獲得經濟收益擺脫貧困等表象,而且還關注農民工的內心狀態,雖然農民工建設了城市,卻難以在這里立足,最終還是要回到農村,所以人物的臉上雖然掛著微笑,卻又分明蘊含著幾分無奈和自嘲。不僅是表現對象的創新,還有一些創作者在技法和語言上也進行了探索。如玩世現實主義的代表方立均,其筆下的光頭形象已經成了個人標簽。而冷軍則追求極端的寫實效果,“億萬像素的照相機”已經成了他的新名片。可以看出,頓悟漸修是符合繪畫發展規律的,需要創作者不斷觀察與思考后形成頓悟,并以個性化的方式漸修,則一定會迎來質的飛越和提升。
(三)漸修頓悟的啟示
漸修頓悟好比砍樹,砍了一千斧頭,樹還是直立不動,這叫漸修;到一千零一斧頭,樹忽然倒了下來,這叫頓悟。兩者之間是有著密切因果關系的,沒有前面的一千斧頭,僅靠最后一斧頭,大樹也絕不會應聲而倒。其對于當代繪畫的啟示在于繪畫者應不斷的積累、嘗試和思考,并付諸實踐。或許在開始階段不被人重視和認可,但是只要堅持下去,則一定會開辟出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以著名畫家尚揚為例,其代表作當屬著名的《董其昌計劃》。尚揚早年的創作以山水風景為主,但是隨著創作的深入,他逐漸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所以在新世紀初開始了《董其昌計劃》的系列創作。在形式方面,他不斷推陳出新,徹底打破了筆墨的局限性,通過新材料的運用和對西方繪畫的借鑒,讓筆墨在發揮自身功能的同時,也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品質。特別是能夠把握圖像符號的類似性,把傳統和當代的圖像都看成一種生態系統,把它們放在化合與轉換的過程中去解釋,從而消弭了傳統圖像形式與當代圖像符號之間的差異性,使得物質的狀態和主觀的狀態在這種組合中形成詩意的關聯。在內涵方面,他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重點思考對象,特別是對當代生態危機的直觀展現,帶給了觀眾以極大的視覺和心靈震撼,并最終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藝術哲學觀和審美風格。現在回過頭來對這一過程進行審視會發現,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漸修和頓悟的過程。尚揚曾表示,自我肯定和否定是個人繪畫創作的兩個關鍵詞,雖然每一次否定都是讓人苦惱的,但是卻鍛煉了自己認知知我和外界的能力。在這個否定和肯定不斷交織的過程中,他不斷豐富自己的傳統文化修養,積極向古人學畫,同時注重將個人創作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希望讓作品成為時代發展的一面鏡子,引發當代人的思考和感悟,而個人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他的這種漸修頓悟是值得其他繪畫者學習和效仿的,也是漸修頓悟的價值所在。
(四)漸修漸悟的啟示
漸修漸悟如同磨鏡,先將粗糙的銅慢慢地磨,直至平滑光亮,可以照見人影,甚至最后還有可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可以看出,漸修漸悟強調的是一個邊思考邊實踐的過程。創作者既不能一味蠻干,也不能僅停留于空想,而是要邊想邊做,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歷練和提升。這一點對于一些新型繪畫形式的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以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領軍者胡偉為例,在綜合材料繪畫傳入中國之初,一度讓很多創作者感到十分興奮,在看到一些之前從未見過的材料出現在繪畫中,自己也禁不住要大展拳腳。一時間,各種聞所未聞的材料充斥于創作中,還有很多創作者沉溺于各種材料實驗中不能自拔。在這個熱潮中,胡偉卻十分清醒,他深刻認識到繪畫材料的豐富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可以開辟出一個新方向;如果運用不當,則會違背基本的藝術創作規律,失去了繪畫的價值和意義。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他提出中國綜合材料繪畫應該堅定地走民族化發展之路,其作用有二:第一是可以加快這門全新繪畫形式在中國的普及和發展;第二是可以給創作者制定一個范圍和界限,避免誤入歧途。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古代人物、壁畫等民族素材,也有水、云、書卷等傳統文化意象,還有對中國畫的技法借鑒。可以看出,胡偉在創作過程中,始終對綜合材料繪畫的本質有著明確把握,雖然不斷嘗試新材料,但是保證每一種新材料的運用都是有的放矢的,避免了技法實驗和材料堆砌的誤區,構建起了一個個性化的藝術新世界。可見,這個漸修漸悟的過程,正是一個創作者成長和歷練的過程,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綜上所述,禪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后,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追求,可以給當代繪畫以豐富的借鑒。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禪宗文化中漸修和頓悟的啟示進行了分析,作為當代創作者來說,要在尊重繪畫藝術的基本規律的前提下,立足傳統,主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因子,同時要面向當代,讓作品為當代人喜聞樂見,才能創作出真正具有長久藝術生命力的佳作。
參考文獻:
[1]孟云飛.中國傳統繪畫審美思想中的禪宗意味——從“以禪喻詩”到“以禪喻畫”[J].文藝評論,2019,(04).
[2]鐘慧.禪宗思想對中國畫意境的影響[J].美與時代(中),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