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藝璇 曾美怡 曾月香
【摘要】 《巴比特》被譽為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業文化最真實的寫照。劉易斯通過對書中澤尼斯市的描述以及對商人巴比特的刻畫,揭露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界中產階級商人追求利益而漠視商業倫理的現象,將當時美國商業社會中由經濟增長和商業繁榮所帶來的種種矛盾以及中產階級的精神狀態躍然于紙上。本文將從傳統價值觀的瓦解、過度消費主義、企業責任缺失、誠信原則和契約精神的違背四個視角對《巴比特》進行商業倫理批評解讀,以獲得對當今的商業社會的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 美國商業社會;美國中產階級商人;商業倫理;商業倫理批評
【中圖分類號】I7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44-0004-03
基金項目:本文屬于2019年廣東工業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20世紀20年代美國文學中的商業文化研究”成果。
辛克萊·劉易斯在美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20世紀20年代是劉易斯文學創作的黃金十年,期間先后創作了《大街》 《巴比特》與《阿羅史密斯》 。1930年,劉易斯成為美國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作品的影響力也一直延續至今。《巴比特》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商業社會中,以巴比特為代表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現狀。巴比特是美國商業文化下的典型商人,常常游走于政治和商業之間,對物質和金錢頂禮膜拜,將道德倫理拋之腦后,而他物欲橫流的生活卻與他精神的空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劉易斯通過巴比特這一人物形象,將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商業文化和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面貌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商業倫理與商業倫理批評
商業倫理,作為經濟學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確立其作為學術研究領域的地位。當前學者們對于商業倫理的概念和內涵做出了很多探索,有基于個體層面的定義,將商業倫理界定為面對道德困境的行為主體在思考應當采取什么樣的行為時所參照的原則與標準的集合;也有基于組織層面的定義,將商業倫理界定為組織在回顧,調查并解決復雜的倫理困境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判別標準的觀點。而美國著名哲學教授約瑟夫·德斯賈迪斯做出了最為簡潔的定義——“商業運營中的相關價值,標準以及原則”。
商業倫理批評是文學理論批評的一個新視角,相比傳統意義上的主題類文學批評,更注重文學作品中的社會經濟背景和商業文化思想,從而豐富了文學研究的范疇和方法。以商業倫理為切入點的文學批評,關鍵是作品中相關人物的逐利沖動與道德準則之間的矛盾,通過分析由這種矛盾產生的倫理困境與利益取舍,從而實現主題闡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急劇變化對人類思想和社會道德產生巨大沖擊,而商業倫理的標準也隨之不斷變遷。從商業倫理的視角進行文學研究,可以引發我們反思自身在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價值觀念,亦有助于推廣一些具有普遍意義的商業道德標準,而其中暴露出的各種商業不端行為更是具有借鑒和警示意義。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快速增長,中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在經濟欣欣向榮的景象背后,是美國人對他們一直以來所尊崇的以勤勞、節儉、克制等為特征的清教主義傳統價值觀的背棄。劉易斯用他幽默詼諧的筆法,在《巴比特》中,將當時美國商業社會中由經濟增長和商業繁榮所帶來的種種矛盾以及中產階級的精神狀態躍然于紙上。解讀《巴比特》中的商業倫理現象,不僅有助于讀者了解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商業文化、社會結構、社會思潮等,對今天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的中國也有一定的警示意義。
二、《巴比特》中商業倫理的具體體現
(一)傳統價值觀的瓦解
馬克思曾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20年代的美國,生產技術有了極大的發展和提高,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汽車、電器制造業興起,電視廣播等娛樂產業日趨普及。同時,工業開始在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大量的鄉村居民涌入城市,美國出現了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城市成了繁榮和財富的象征。新形態、新結構、新模式的出現,改變了根植于傳統結構和基礎的思想和倫理道德。
以勤懇、節約、克制為特征的清教主義遭到背棄,實利主義的風氣彌漫到社會各行各業。“不管是專家還是牧師,甚至藝術家也成了商人和房地產經紀人的走狗。神圣的宗教信仰變成了實利主義和商業主義的附庸。”巴比特上教堂僅是因為這對自己的生意有幫助,約翰·詹尼森牧師竟把教會打造成了一個“商業活動中心”。
金錢、財富和地位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中產階級商人趨炎附勢,勢利虛偽。在書中,劉易斯成功地描繪了“巴比特”們中產階級的固有形象。巴比特嫌貧愛富,一方面無限敬仰上層階級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又對下層階級不屑一顧,怕與他們交往會降低自己的身份。麥克維爾和奧弗布魯克都是他的同學,但麥克維爾非常富有,而奧弗布魯克比較貧窮。巴比特非常崇拜麥克維爾,千方百計想巴結他,然而,當奧弗布魯克熱情地邀請巴比特去他家共進晚餐時,他卻用截然相反的態度來對待奧弗布魯克。
(二)過度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是美國歷史上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主要特征是對商品的絕對占有和對享樂主義的追求。炫耀性消費和符號消費都是過度消費主義的體現。炫耀性消費指人們通過消費高價商品來向別人炫耀自身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或時尚品位,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符號消費則是指商品作為一種符號,可以給擁有它的人帶來名譽、權利和地位,而消費者則可以通過擁有這些符號來區分自己的財富和身份地位,以獲得社會認可。
1.炫耀性消費
巴比特對于奢華、高級、現代化的商品可謂是推崇之至。但他購買這樣的商品不是為了商品的實用性,而是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財力,享受他人的贊美,由此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垂涎一個電動點煙器一星期之久,它“精美絕倫,玲瓏剔透,使紳士們的汽車更加闊氣大方”。巴比特顯然知道它不是必要消費品,買的時候為了逃避良心的譴責,給自己找了許多借口,比如“買了這個差不多等于買火柴的錢”或“有了它,同客戶談生意時也許更可以套近乎”。巴比特到了康樂會之后,便與同伴們提起點煙器,果然立刻就受到了他們的贊美。但可笑的是,當被岡奇揭穿他從商的一些欺詐行為,質問他被政府監視買賣活動,怎么還買得起點煙器時,他卻結結巴巴,一時無話可回。
2.符號消費
作為一個中產階級商人,巴比特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自豪,但同時也無時不想結識上流人士,向上層階級邁進。他意圖用商品來證明自己的財富與地位,會因為自己用了高級商品而感到“身價百倍”——“被這樣一個珍貴的裝置鬧醒,巴比特感到十分自豪。這差不多跟購買昂貴的襯線加固汽車輪胎一樣,使人頓時身價百倍似的。”除了鬧鐘,巴比特還為自己擁有一個華麗的浴室而感到自豪,為收藏的爵士音樂唱片而感到自己有錢又有文化。
琳瑯滿目的商品是評判人們社會地位的重要符號。巴比特會因為自己消費了高級商品感到驕傲,也會通過別人使用的商品來判斷他的身份。巴比特有兩個鄰居,薩繆爾和霍華德。他看不起住著像大木箱一樣的房子的薩繆爾夫婦,卻對住著堪稱摩登的房子的哲學博士霍華德欽佩至極。
顯然,商品的價值不僅只在于被人使用,更是作為區分使用者財富和身份地位的符號。人們以商品的等級來證明自身和判斷他人,對于自我和他人的認同成了對商品的認同,對符號的認同。然而,人們的精神空虛卻無法被商品的富足填補,因為通過消費符號所獲得的身份認同,并不代表他人的真正認可。盡管擁有多數人都羨慕的身份,巴比特終究是在看似美滿,實則空虛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
過度消費主義的實質其實仍是人們對實利主義的沉溺。在物欲橫流的商業社會中,以利為先已成慣例,對財富,權利,地位的渴望讓商人在倫理道德和利益之間輕而易舉就做出了選擇。
(三)企業責任缺失
《巴比特》中描繪的中產階級商人們以做生意賺錢為最高準則,漠視商業倫理,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壓榨員工,欺騙顧客,賺取不義之財。在這樣以利益為宗旨的社會中,商人們對應向顧客、員工、社會負的責任棄之不顧,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占理的一方,賺錢才是正道。他們表面遵紀守法,無私為公眾、客戶服務,但當談及倫理道德時,他們只當這些品德是博取人們信任以辦成更大的事業的工具,默認有品德并不意味著“你要是碰到買主是個大傻瓜,不向你殺價時,你就死心眼兒拒絕收取高于房價兩倍的錢”。巴比特的好友保羅在他們的談話中曾直面指出“我們所干的是掐斷對方的脖子,從而叫顧客吃虧”。由此可見,企業之間只顧和同行競爭,在利益面前,人們內心的道德準則早已被蒙蔽。作為地產經紀人,巴比特深信,地產生意的唯一目的,就是讓自己賺大錢。被利益所驅使,他對盜賣地皮、忽悠顧客的做法早已習以為常。
商業繁榮的背后是企業對工人的壓迫,工人們的工資低、工作時間長是普遍現象,這引起了工人們的不滿,發起了罷工運動。而巴比特是怎么看待罷工的呢?在談論電車公司的差勁服務時,他說:“就像那撥主張改為市營的狂熱分子那樣,一味指責電車公司,不了解他們經營中也有難處,那是要不得的。還有那些工人要挾公司,要求提高工資,這種做法簡直是犯罪……”巴比特一類的商人們對于底層的員工們所受到的壓榨視而不見,卻指責著工人們的做法。他們只知為自身利益著想,對工人們的人權保障不以為意,對于他們而言,利益已成為他們的唯一準則與規范。符合利益的,即使違背了倫理道德,他們也假裝視而不見,而與利益相沖突的就都是不可原諒的。
(四)誠信原則和契約精神的違背
20世紀初的美國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的繁榮景象,但是各行業間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于財富的渴望和崇拜,導致了非法的內幕交易和畸形的政商關系泛濫,損害投資者和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
巴比特一直向外吹噓自己是一位奉公守法、致力于奉獻社會的好市民。但是,他的言行并不一致,他為了讓自己與岳父經營的公司獲利,在新的房地產項目上,把百分之十的股權轉讓給所謂的幫派政客和小生產經營者奧非德。奧非德對上不得臺面的政治交易、生意外交、賭場舞弊很是擅長。因此,巴比特利用奧非德來打通衛生、消防安全檢查及州交通委員會等的人員關系,從而使他的生意更加順利。
在澤尼斯,盛行的畸形政商關系和“圈子文化”衍生出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和權錢交易的現象,嚴重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秩序,影響了良好的營商環境。來自不同行業和階級的人們通過參加俱樂部的活動來結交朋友,并從中獲取便利。在一次大型聚會上,巴比特結交了第一州立銀行總裁俄桑,并且在之后的爭奪土地優先買賣權上,借助與他的交情,成功得到了貸款。而俄桑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權力,讓巴比特的這筆貸款沒有出現在銀行的賬簿上。通過這些背地里的手段,巴比特成功獲得了土地的優先買賣權,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成功商人形象。
這些都表明,澤尼斯的商業文化已經偏離軌道,商人們追求財富,將商業倫理棄置不顧,違背了社會最基本的誠信原則及契約精神。最可怕的是,巴比特的這些行為只是“隨流循俗”而已,這些在當時的美國商業文化中已是常態。“任何一個富有個性的人,為了求生存,都不得不按美國社會的模式隨機應變,成為一個呆板迂腐的活物。”
三、結論
商業倫理研究為解讀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通過文學研究的方式展開商業理論研究,可以反觀各個國家的社會經濟歷史,展示豐富的意識形態信息和社會文化內涵。”譯者潘慶舲稱《巴比特》為“美國‘經濟膨脹’年代的史詩”,它栩栩如生地再現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商業社會,給人們展現了那個時代商品經濟的繁榮給美國人們思想帶來的巨大改變,展現了在只追求利益,漠視商業倫理的商業環境下社會顯露出的種種弊病,展現了發生在20年代末期席卷美國的經濟危機的部分起因。
參考文獻:
[1]莫申江,王重鳴.國外商業倫理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9,31(7):16-42.
[2]DesJardins,J.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Ethics- Fifth Edition [M].NY:McGraw-Hill,2014:10.
[3][4]李峰.商業倫理批判:美國文學研究的新視角[J].外國語文研究,2018,(1):33-40.
[5](德)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徐堅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6]李美華.論辛克萊·劉易斯的《巴比特》對二十年代美國商業社會的抨擊[J].福建外語,1997,(2):58-62.
[7]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李華夏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8]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10][11][12](美)辛克萊·劉易斯.巴比特[M].潘慶舲,姚祖培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17:6,56,40,9.
[13]黃濱,聶薇.商業倫理的追求與迷失——從商業倫理視角看《威尼斯商人》和《黑暗的心》[J].長江大學學報,2020,43(1):86-90.
作者簡介:
莫藝璇,女,廣東茂名人,漢族,本科在讀,廣東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曾美怡,女,廣東清遠人,漢族,本科在讀,廣東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商務英語。
曾月香,女,廣東湛江人,漢族,本科在讀,廣東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商務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