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春
摘要:國學教育近些年來被很多課堂所推崇。不僅僅是因為國學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為當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國學素養的浸入式學習,不僅可以為當代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更為以后建設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學素養的培養不僅可以和語文學習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文章中郎朗上口的詩詞歌賦,代表了一代人的聰明才智,將國學與語文學習完美結合,可以促使他們從新角度發掘語文所蘊含的知識。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國學素養培養;新角度新視角
引言: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上的國學通常指以國子監為首的官學,自“西學東漸后”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國學的培養,不僅體現在文化層面的培養,他還對中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教育部連續發布了“雙減”政策,中小學生的減負問題被實實在在的提上日程。而國學素養課程的貫穿和學習,既能提高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同時又能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還能減少課堂知識性的輸入,真正從根本改變中學生填鴨式教學的現狀,可謂是一石三鳥,事半功倍。
一、中職語文中國學經典知識學習的現狀
1、中職語文國學學習的優勢
(1) 有利于提高中學生文化素質,豐富中學生的課上和課余生活。中職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國學知識的教授,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實踐,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充足的客觀條件。
(2) 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師的講課水平,豐富教師上課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從而緩和中較為焦慮而古板的課堂氣氛,為營造一種輕松和詩情畫意的課堂氣氛做準備。
2、中職語文國學學習的現狀
目前中職語文中國學的學習在教材中已經有所收錄和體現,但是學習力度依然不夠。這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教授方法的固定式禁錮了教師教課的思維,學習手段的單一,沒有很好的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中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他以技術性的知識點為主,而文化素養占的比重較小。而傳統語文教學,一般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內容的關注點多半與現實結合甚少,起不到和學生的“共情”作用。教師的滔滔不絕的講授,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等等,都為國學素養的學習增加了一定難度。
(2) 學生自身對于國學素養課重視程度不足。中職教育中,學生只重視課堂中有關技術的課程,對于傳統文化課程重視不足。再加上本身語文文化底蘊的不足,國學中某些文言類文字的拗口晦澀,使得學生學習國學的積極性大打折扣。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教學的改變和提升
1、使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學習國學
例如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中國詩詞大會比賽》,從開賽以來,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選手競相參加。無論是其中的飛花令,還是“大浪淘沙”環節,無一不緊扣人們心弦。而組織學生多多收看此類節目,不但可以讓學生抒發家國主義情感,同時,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場景,又能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加深自己對國學課程的學習。
2、重視和加大傳統文化的比重,引導學生對于誠信為人,誠效為國的理念
比如在語文書中,有《詩經》二首,編者選取了《靜女》和《采薇》,生動而含蓄的描寫了東方女性的美麗。比如,“靜女其姝,愛而不見”等詞句,用“靜”來贊頌這個姑娘文靜優雅;“姝”本意是美麗,整句表達的意思就是贊頌姑娘不但美麗大方,還儀態優雅。《采薇》中,作者更是用“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等詞句,來表達對往昔生活的眷戀和現實生活的差距,從而更加表達了戍邊戰士對家鄉滿目瘡痍的不滿和痛惜。中職語文課本上,不但有詩詞歌賦,并且對于傳統文化《詩經》《國風》等的選材,也是煞費苦心,比重很大。《論語》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體現了以禮治國的宗旨和孔子對于禮制信的推崇。“為國之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國家主張推行禮讓,但是仲由一點不謙讓,被孔子所恥笑。家國為重和“忠、孝、禮、儀、仁、智、信”,效忠國家,講究誠信,誠信做人等儒家思想的觀念,恰恰印證了我國當代和諧社會主義價值觀。所以,加大傳統文化在課本中的比重,不但可以讓學生修身養性,受到良好的教養,而且對于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好的。是推動國學素養的必要手段。
3、多種方式與傳統方式結合進行教學
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例如漢服是唐代時期人們的服飾。教師不妨采用穿漢服吟誦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古典文學的喜愛。既滿足了學生好奇的獵奇心理,同時情景交融,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詩中或者文學中當時人們的心境。
4、言傳身教,激發共鳴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國學的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自身需要提前做大量功課。比如,在學習《蜀道難》的時候,教師可以先領學生進行誦讀,聲情并茂,抑揚頓挫,打造出一個富有情感魅力的語言環境。特別是那句“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要讀出詩人李白瀟灑豪邁的情感和形象。然后最后總結時,教師可以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聯想到當今中國民富國強,交通發達,人們安康的局面,可以和古人發出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恰恰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再比如,杜甫的詩《詠懷古跡》中,“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等詩句,既表達了作者對于連年戰火,家破人亡的痛斥,同時又寄托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飽讀詩書,深情誦讀,言傳身教,激發共鳴,才能讓中學生更加愿意學習語文,更喜歡學習國學文化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同時又是中國踐行新時期青年一代愛國愛黨行為的有力的精神支持。國學,不但是我國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不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是青年一代所應該推崇的文化知識。盡管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知識的學習和滲透,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只要教師提高自身國學素養,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加上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手段,從各個角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從國學素養本身深挖掘,多探究,并且關注國學和語文課堂上如何更好的對接和融合,就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我國中職教育學生的國學素養,從而將他們培養成“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的優秀中學生。
參考文獻:
[1]朱玉山.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與國學教育的有效整合探討【J】課外語文,2020(24):10
[2]張繼祖.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應用與國學融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0(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