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光 白雪
摘要:研學旅行作為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重視,研學旅行發展方興未艾。受多種因素因影響,研學旅行的開展往往以組織旅游的形式開展,出現了“重旅游,輕研學”的發展錯位,鄉土資源在研學旅行中的重要價值被忽視。教育部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提出了“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的目標要求為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指導,在鄉土資源的開發應用中,加強宣傳引導、挖掘內涵建設、推動整合轉化、構建課程體系將成為鄉土資源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研學旅行;鄉土資源;策略探析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作為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研學旅行”在我國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自2013年教育部開始在部分省市開展試點工作開始,研學旅行進入發展快車道,教育部分別于2016年、2017年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等文件,對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提出明確要求,研學旅行也逐步從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轉向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并將其定為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研學旅行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研學項目形式化、旅行管理不到位、安全隱患較多等問題,突出表現為“重旅行,輕研學”的傾向,研學旅行“游玩化”,缺少相應的提煉,影響了育人功能的發揮[ ]。根據《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統籌協調、整合資源為突破口,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的目標要求,依托當地鄉土資源,充分挖掘鄉土資源育人內涵,開發相應研學旅行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開展研學旅行的優勢
(一)鄉土資源具有豐富的育人素材
一般而言,鄉土資源是指學生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包括鄉土地理、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名人思想、生產生活經驗等[ ],其所涉及的內容是和學生長期生長和生活著的地區密切相關,具有“本土性”“真實性”“契合性”等多重特點,一方面學生對于教育材料較為熟悉,鄉土課程所反映的是當地真實的社會生活和本地區的風土人情,是學生日常生活常見的人、事、物,在教育材料的獲取上具有天然的優勢;另一方面,因為熟悉度較高,在運用教育材料時減少了“二次加工”的過程,對于教育資源的運用也更為直接和得心應手,因此,鄉土資源相對于其他教育資源在開展研學旅行時具有顯著的材料優勢。
(二)鄉土資源的有效開發有助于增強學生家國情懷
在當前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課程組織者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理念,側重于“修學旅游”,將研學旅行作為一項旅游活動而非一種教育活動來開展,參與研學的學生往往被動地走完行程。遠離故土,學生雖然產生了興趣,但往往走馬觀花,流于形式,對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在深入實踐中培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的效果打了折扣。鄉土資源作為學生身邊事物,是學生最為熟悉的社會環境,通過對鄉土資源的提煉和總結,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挖掘和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區,有助于升華教育目的,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依托鄉土資源開展研學旅行有助于降低研學安全風險
研學旅行開展中,前往距離較遠的市區甚至省份意味著長途旅行,研學路線拉長則相應帶來風險的提升。根據《中國研學旅行安全發展報告藍皮書》顯示,目前研學旅行從業機構對安全人員的培訓還不夠重視,經過教育或安全行業協會或組織培訓合格的安全員數量不到1%,經過企業內部培訓的安全員數量不到10%,近90%以上的研學旅行從業機構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安全隱患[1]。相應的交通安全事故、食宿安全事故,人身意外事故頻發已成為廣大中小學開展研學旅行不可忽視的因素。如2014年4月10日,海南省澄邁縣某學校組織學生春游時,其中一輛車行駛到文昌市東閣鎮寶芳墟時發生交通事故,造成8名學生當場死亡,4人重傷,28人輕微傷; 2019年7月22日,四川省內江市某中學參加暑期赴京研學旅行時,多名師生出現拉肚子、嘔吐、發燒等癥狀,經衛生部門診斷,為細菌性集體食物中毒;安徽阜陽某小學六年級的一名學生在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時,被景區一個石制燈具砸中,經醫治無效身亡。這些事故的產生固然與從業機構安全保障機制不健全、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等密切相關,但研學旅行距離過遠導致安全風險環節增多、安全可控性降低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開發鄉土資源,就近開展研學旅行,減少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可以對于研學旅行中學生安全提供更為全面的保障。
(四)鄉土資源的有效應用可以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要
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在開展教育時要遵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基本原則,每個個體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中,給學生與其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資源對于學生身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2],圍繞熟悉的環境,學生更能激發自身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才能在感悟生活中實現教學做的有機統一,進而實現教育的目。
二、鄉土資源在中小學研學旅行開展中存在的困境
(一)鄉土資源在研學旅行中的重視程度不夠
伴隨著研學旅行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國內研學旅行發展迅速,根據相關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研學旅行機構注冊數量為 1800家,截止2018年這一數量已快速增至 12000 家。[3]與此相對應的,旅游機構往往熱衷于組織外出旅游,鄉土資源因其經濟效益較低,則備受冷落,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缺乏重視。
(二)家長固有教育理念存在錯誤導向
研學旅行正式發展至今,只有不到十年的歷史,雖然發展迅速,但在研學旅行開展的價值和理念推廣上仍存在較多誤區,尤其是對于學生家長而言,廣大家長仍然簡單以“增長見識“的目的希望孩子能去外地游玩,而對本地鄉土資源則興趣不高。同時,根據中國商業數據網統計顯示,當前,學生開展研學旅行人均價格為3117元,相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教育支出,作為一種教育產品,家長在支出回報上一定程度上希望去能景點游玩,以實現投入于支出的平衡,這進一步降低了在家長在本地開展研學旅行的積極性。
(三)鄉土資源的開發整合力度不夠
為實現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需要最大程度的發揮教育資源的教育性和實踐性,鄉土資源因其本土性,直接和學生生活貼近,如果只是采用觀摩感受的形式,則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夠。各地鄉土資源雖然豐富,但缺少相應的整合和轉化,以筆者所在地區為例,當地具有豐富的自然、人文和紅色資源,從湖區風光到湖鼓吹樂、漁民文化、鐵道游擊隊紅色革命文化,這些教育資源在教育實踐中或者受困于日常所見缺少興趣,或者參與性、實踐性較低無法真正達到體驗的效果而影響了研學旅行參與熱情,究其根源,與本土資源的開發、整合程度不夠,對資源內涵挖掘不深,課程體系構建不完善等因素具有密切關聯。
三、鄉土資源在中小學研學旅行開展中的策略分析
(一)加強宣傳引導,樹立鄉土本位意識
研學旅行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定位已經教育部規范性文件予以認可,但是當前家長、社會對于這鐘“教育+旅游”的教育模式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側重“旅游”,輕視“研學”,這直接導致家長和學校在教育產品選擇傾向,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在地方的宣傳引導,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認識,改變單純只為“旅游”而報名的研學活動,為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贏得空間。
(二)開發課程體系,推動鄉土資源的有效轉化
研學旅行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其良性發展應依托完備的課程體系,改變簡單的體驗式、觀摩式的無序發展。鄉土資源作為研學旅行中的重要資源,相比非鄉土資源,顯著優勢在于研學課程的可持續性,可以常態化、常規化發展。因此,在應用鄉土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時可通過項目化的課程模式,以一個學期為周期圍繞某個主題開展教育活動,如湖區生物調研活動,可在一個學期內組織學生尋找湖區的動植物,并結合學校儀器設備制成標本,以任務為驅動,以興趣為導向,形成可持續性的良性課程發展體系。
(三)挖掘文化內涵,推動鄉土資源的有效轉化
鄉土資源的有效應用的根本在于資源內涵的提煉和轉化,將無序的、散落的資源整合起來,以內涵建設為線索,以家國情懷為綱要,引導學生在深度參與中了解家鄉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的歷史來源和人文特色,在實踐中感悟本地勞動人民的智慧于力量,從而樹立起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 趙序 .中小學研學旅行現狀及發展對策 [J]. 旅游教育,2019,(11):95-96.
[2] 胡金貴. 鄉土課程資源的界定及其開發原則 [J].教育學文摘,2018,(265):87-88.
[3] 中國研學旅行安全發展研究項目組. 中國研學旅行安全發展報告藍皮書(2017-2019)[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
[4] 袁雪. 臨沂市鄉土資源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5] 王亞奇. 淺析研學旅行發展 [J]. 旅游經濟,2021,(8):55-57.
作者簡介:
郭玉光 性別 男 民族 漢 出生年月 1980.10 ?籍貫山東省兗州市 ?學歷 大學本科 ?專業 漢語言文學 ?職稱級別 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 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