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
摘要:本文基于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觀察物體》中,第一課時《看一看(一)》的教學,進行了“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分析,以嘗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先進理念,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精準分析教材學情,精心教學設計活動
清晰、準確的學習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它引導著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知識目標和評價任務。
(一)使學生經歷從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發現看到的形狀都不一樣
(1) 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老師,說出不同方向觀察到老師的顯著特征;
(2) 描述三位小朋友所在的方向,初步猜想所觀察的畫面;
(3) 實踐觀察、驗證結論;
(二)通過親身體驗,發現站在同一位置觀察,最多能看到長方體的幾個面,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1) 描述笑笑、妙想、淘氣站在各自的位置,分別看到了長方體箱子的幾個面;
(2) 學生親身實踐,在特定的位置對自己的牛奶盒進行觀察,說出自己分別看到了哪幾個面,一共有多少個面,經過匯報得知最多看到的只有三個面;
(3) 在老師的引導下,能體會并表達“看得到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得到左邊就看不到右邊、看得到前面就看不到后面”;
(三)使學生體會并發現相對位置觀察到的形狀是相反的
(1) 描述淘氣、笑笑、妙想、奇思的位置,并判斷誰與誰處于相對位置;
(2) 獨立判斷處于相對位置的小朋友所觀察到的畫面,在導學單上連一連;
(3) 表達觀察和思考結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其特點——是相反的;
二、觀察、猜想、驗證三結合,在實踐中尋求數學規律
本課堂學生從觀察教師,說出教師突出特征開始,讓學生充滿好奇和樂趣。又跟隨教材情景中,孩子們所熟識的好朋友一起觀察物體,在孩子們通過書面或PPT觀察就已經得出的判斷的情況下,老師表現出依然充滿疑惑,需要孩子們經歷親身觀察來驗證猜想,老師在請同學們上臺觀察教具“長方體箱子”的驗證中,通過手機拍照投屏的形式,讓全班孩子得到了代入、收獲了直觀體驗,讓學生的猜想得到證實后增強了自信心,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斗志。
緊接著,老師通過“在你們觀察時,老師又有一個疑問”、“站在一個特定的位置,究竟能看到幾個面呀?”、“那最多能看到幾個面呢”,這一系列有序而緊湊的疑問,讓學生不斷陷入思考,他們似乎覺得最多就只能看到三個面,但老師又問“誰還能比妙想(看到了三個面)看到更多的面?”,突然激起孩子們內心的矛盾和疑問,并有了想要重新上來觀察物體的欲望,然而當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牛奶盒”進行觀察,并進行匯報后,我們發現無一人能觀察到比三個面還多的,于是我們小心翼翼的得出結論——站在一個位置進行觀察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此時,老師又發出疑惑的聲音,“明明長方體有六個面,為什么我們最多卻只能看到三個面呢?”孩子們本松了一口氣,但被老師這樣一問,好像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在個人回答的時候,前面幾個孩子有的說“因為6?2=3”、有的說“因為我們站在上面看的話,就只能看到箱子的上面”等等,老師抓住了“只能看到上面”這句話的契機,引導孩子說出“不能看到下面”,并發問“我們看得到上面的時候就看不到下面,那你還發現了什么嗎?”,于是有孩子說出了“看得到左邊就看不到右邊”,經過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這樣的相對位置的引導,孩子們自然而然恍然大悟,明白了就像妙想一樣,她看到的三個面的相對面,是她一定看不到的,于是我們進一步驗證了“只能看到三個面”的結論,在這里,為了表揚孩子們善于思考,老師夸獎他們不僅是優秀的觀察員,還是優秀的推理員。
三、在體驗中發展學生空間意識
老師一席“原來觀察也有大學問,箱子相對的面還有這樣的秘密”將孩子們引入下一個“相對位置進行觀察”的情景,對于孩子來說,辨認方向、確定相對位置已然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結合方位說出小朋友觀察到的畫面孩子們還不夠熟練,這里還要結合相對位置說出看到的畫面,并還要進一步分析畫面的特征,這對孩子來說的確比較有難度,而如果不深層次挖掘知識點,筆者又覺得失去了一次鍛煉孩子空間想象的機會。于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有意識的帶著孩子們,依照“相對位置”來分別說出看到的畫面,并引導孩子仔細觀察這樣的兩幅畫面分別有什么特征,經過兩次老師引導著的個人回答、一次老師的大致描述,詢問孩子們是否能用一句簡短的話來進行總結,大部分孩子突然沉默起來,我知道他們的心里還是沒數,于是我又再一次讓大家看著PPT上的畫面,對“相對位置”、“相反的畫面”進行著重強調的描述,這時,有幾雙躍躍欲試的小手出現了,被請起來的幾個孩子都說到了“相對位置”、“相反畫面”,但在表達上不夠流暢和完整,我想可能這樣的總結對他們來說的確又困難,所以我直接出示了第三次觀察的結論,問大家“老師是不是說出了你們的心里話”,孩子們喜笑顏開、聲音洪亮的回答“是”。
四、在評價中強化邏輯思維的發展
教、學、評的一致性體現在教學設計中,更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驗。本堂課除了對知識目標進行實現以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空間觀念及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數學素養。在學生進行表達時,老師大多數時候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開展,總要將答案的風向往原計劃中靠,而讓學生失去了表達自己真實觀點和想法的機會,也就導致生成性教學擦肩而過,有可能使得精彩的瞬間就此扼殺在搖籃之中,更甚者變成了讓大家都在努力摒棄的“滿言堂”式教學。老師說的多,一方面孩子的機會變少了,是表達和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變少,另一方面讓評價失去了靈魂,因為我們的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學習的,如果學生自己并沒有主動學習,評價就如同失去了評價的對象,同時也導致學生之間無法進行互評、學生自己無法進行自評,評價的方式變得稀有且意義不大,這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整堂課根據老師的設問逐步進行,而我們有沒有發現,小學數學的學科核心素養中的“邏輯推理”不僅包括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實際上第一步是學生在學習中要善于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問題都由老師來問的話,那學生如何在邏輯推理上有更大的進步呢,也就是說,具有科學探究能力的同時,我們還有待加強問題意識的探究和培養,這是應有的目標,自然也應在教、學、評中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