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鵬才
摘要:在現如今的語文課程教學領域中,不僅要規范教學課標內容,還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相融合,由此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科學教學模式。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語文課程教學;學習習慣
引言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基本要求,與其學習習慣的有效融合應用尤為重要。由于低年級學生從小涉獵的語文課程知識不多,因此對基本的語文課程不夠熟悉。針對現如今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與其學習習慣的有效融合應用等方面的問題,來深入展開研討剖析。
在本文中,筆者基于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的現狀,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存在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片面化教學效率不高、部分生活事物趨于抽象化、僅以書本內容教學等,故而在實際學習中缺乏生動性、創新性,由此可能造成學生的學習滯后性,甚至可能造成不良學習習慣的養成。
基于此,筆者認為,小學的語文課程教學應當側重于從生活中引導低年級學生發現和思考語文知識,利用生活的現象來構建低年級學生基本的語文課程思維,由此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與其學習習慣培養的有效融合應用,切實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的習慣。
一、引導學生養成“愛學習”的習慣
1.應調控好課堂氣氛
語文課程教師在對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課程學習習慣培養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語文課程的過程中,語文課程教師與低年級學生是可以進行直接的接觸與思想交流的,從而調控好課堂氣氛。而教師與低年級學生的情感交流也可以為低年級學生的語文課程教學中,與其學習習慣的有效融合應用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舉例說明,以“獎勵傾聽”的方式,引導學生們養成“會傾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給學生們上語文課的時候,我故意說了一個錯誤的詞語,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們可以馬上聽到我說的這個錯誤的詞語,由此快速做出反應,并且主動說來了。而當我說出這個錯誤的詞語后,有位女生第一時間反應過來,并說道:“老師,你這個詞語說錯啦!”我馬上對她給予肯定的表情,并且將一枚小紅星的貼紙貼在了她的衣服上,并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該女生進行了表揚。同學們在看到這一幕后,都紛紛表現出了羨慕的表情。而后,我針對這個事情告訴大家“懂得傾聽”的重要性,同時也是學習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正因如此,在我的多次的鼓勵下,越來越多的同學逐步養成了這種“會傾聽”的學習習慣,而我在課堂上無意中提出的一些“小錯誤”,也都能讓他們快速識別出來,從而有效促進了學生們傾聽習慣的培養。
通過這種引導性的創新教學,迅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由此培養孩子們主動思考的能力以及主動質疑、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們能夠通過與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進行結合,快速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概念,并且讓整個課程教學不枯燥乏味,切實調控好課堂氣氛。
2.要讓學生學有所得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將學習內容與日常習慣培養相融合,既是一種“教”的階段,也是一種“學”的階段,兩者充分融合,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例如,如在上《家》這一課的時候,我結合課文的內容在課前為了同學們一個問題:“請大家結合自己的生活日常,以‘什么是什么的家’來舉例,老師看看誰想到的最多呀?”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上課方式,主要是希望通過在課程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素材,鍛煉學生們主動思考、主動表達的“說話”能力。聽到我的提問后,同學們紛紛進行了思考,有的說“沙灘是小螃蟹的家”“鳥巢是小鳥的家”“海洋是魚的家”“土地是小花的家”……通過一系列的聯想,同學們說出了很多獨特的答案。而有些同學也因為沒有去過海邊和森林里,而對這些場景有些模糊,所以我也會結合一些圖片,引導他們看圖講故事,想象自己身臨其中的畫面等,由此也能夠引導學生們提升“說話”的能力。結合這些細節處的教學,循序漸進地開展其語文課程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學,由此來引導學生們養成“會說話”“愛說話”的語文表達習慣,由此提升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學會如何快速表達,展現自己的內在所想。也通過我一系列的引導培養,我們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其中兩位同學還被學校選派到市里參加了“小主持人”比賽,都獲得了不錯的比賽成績。
基于此案例可知,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學習習慣的引導培育主要還在教師的引導下,由此學生可以在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有效形成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切實形成自己的語文學習思路。
(二)引導學生養成“會學習”的習慣
1.要讓低年級學生學有所疑
首先,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低年級學生本來就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心理來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低年級學生“思和問”的求知欲。這也是培養低年級學生勤思好問習慣的起點。
基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將學習內容與日常習慣培養相融合,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階段;是學生以及環境相互作用的階段;是學生全面推進優化的階段;是學生經歷“學習行為及習慣的培養化”的階段,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的階段。
2.給他們權力去發現問題
低年級學生由于受年齡小,知識面窄,抽象思維能力弱的局限,思考語文課程問題往往比較膚淺。因此,培養低年級學生勤思好問的習慣,還必須在引發低年級學生初步養成深刻思考語文課程問題習慣的基礎上,更要調動低年級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
學生教師為了更好地把握學生的語文課程中的學習習慣的引導培育學習的興趣,會定期向學生收取一次意見書,要求征集學生意見,來深入開展課程內容的調整。學生教師認為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學習習慣的引導培育的受益方最終是學生,所以學生的意見是最為寶貴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習慣,由此切實幫助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邏輯思維,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效率和質量,為學生們的后續語文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小鳳.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語文學習習慣與興趣的培養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09):61.
[2]蔡夏冰.論低年級語文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性[J].課外語文,2021(25):35-37.
[3]顧琴.養成良好習慣,實施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理念下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例談[J].新課程,2021(35):181.
本文系2020年縣立項課題《低年級語文學習習慣的研究》課題編號:DTKTYJ--202016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