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佳 王永振
摘 要:師范生是教師隊伍的主要來源,它是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因素。文章從教育現狀出發,通過普通師范生和免費師范生教育情況,分析在教學內容、職業理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教育廳出《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和高校現實情況進行深層次的審思,闡述問題產生的原因或帶來的影響,以深化對師范生教學問題的認識。以問題及現狀為出發點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比如:高校要優化培養方案、增強職業責任感、普及宣傳師范專業、調整師范相關政策。
關鍵詞:師范生;教學;教育現狀;對策
1.引 言
2021年4月2日,教育部發布《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試行)》(下面均簡稱為“能力標準”)是“中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標準”。文件分為四大部分,對師范生提出教師必須具備的四大能力,即師德踐行能力、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任,而師范生是教師的主力軍,提升師范生質量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對師范生教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不僅有利于師范生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對高校今后的師范生培養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師范生專業教學現狀及問題
2.1教學內容上出現問題
高校對于師范生“重學術、輕師范”的培養理念。《能力標準》要求師范生樹立德育為先理念,了解中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規律和個性特征,能有意識、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但高校師范生培養主要以增強其理論知識為主,而對于教學能力相關的實踐教學內容相對較少,這將導致高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教育類課程理論與實踐的課程安排比例不平衡,師范生真正地在學校實踐教學的時間太少,實習上崗后出現教學能力不足的現象。
高校師范生培養師資力量不足。特別對于綜合性高校中的師范類專業,基于全學科教學論研究的教師較少,遠遠達不到師范專業認證的教師比例,師資力量欠缺,學生缺乏專業教學經驗的指導和前沿教學方法技能的學習,對于教學實踐知識只能局限于書本,而無法與學生實際情況聯系起來,造成師范生課堂應變能力、管理能力不強。
2.2師范生從教意識不強
《能力標準》要求師范生樹立職業認同感,認同教師工作的價值在于傳播知識、傳播思想、是學生思想道路上的引路人。但大部分師范生報考是因為教師職業待遇優良,工作穩定,更有很多師范生報考是因為父母的意愿,對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的向往,而真正出于對教師行業的熱愛而選擇師范專業的學生占比較少。因此,經過師范生技能培訓發現自己從教就業意志不夠堅定,繼而改變方向,選擇考研,從事科研方面工作。特別是在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報考公費師范生的學生,其不積極,從教意識不強,容易導致出現解約違約的情況,或者因接受六年支教生活,出現職業倦怠的表現。
3.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措施
3.1優化高校師范生培養方案
高校應改善培養模式,優化培養策略,重構或完善師范生課程體系,合理安排實踐課程,增加教學實踐課程比重,豐富實踐課程類型,把課堂從教室轉向講臺,讓師范生通過親身體驗直接獲得教學經驗。鼓勵地方優秀中小學教師走進大學課堂,在校內開展有關前沿教學理念講座和學科示范課,讓優秀教師結合自身經驗向師范生傳授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能。組織優質課比賽,誠邀優秀教師作為評委,幫助師范生全面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技能,豐富專業知識,積累教學經驗。
3.2增強師范生的職業責任感
大部分師范生的就業選擇還是從教,而老師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的使命,尤其是公費師范生,未來面向農村教育,面向基層教育,“下得去,留下來,教德好”是國家對農村教師的展望,然而怎么樣讓他們真誠地選擇“留下來”,樹立終身從教理念,是目前的一大難題。為此,加強師范生的師德教育就顯得格外重要,樹立教師職業認同感,讓公費師范生感受到深入社會基層的重要性及投身社會建設的責任與擔當。在校學習期間,要求師范生堅定教育理想信念,用教育技能和專業知識豐富自己,走上教師崗位后,要求師范生擁有高度的職業使命感,樹立以德育人的準則,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
3.3宣傳及普及師范專業
許多師范生,特別是公費師范生,在報名之前只是粗略的了解其所享有的國家福利和編制到崗,但并不明確他們所承擔的6年基層教育責任,導致就業態度不積極,還有的普通師范生在大學經過了解后,渴望就業,錯過了選擇公費師范生的機會,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編制,這些情況都是公費師范生宣傳力度不夠造成的。關于師范生或者公費師范生的政策應該早宣傳,各級教育局應深度剖析山東省教育廳發布的《山東省師范生公費教育實施辦法》,并由班主任或者任教老師對畢業班學生進行介紹,同時組織家長會進行宣講,面對面解疑答惑,讓學生和家長們對公費師范生招生有客觀的認識,提高公費師范生的社會影響力。
3.4師范生政策性調整
完善公費師范生管理評價體系。公費師范生按照規定,只要通過教師資格證考試,畢業后由地方教育局安排進入定向地點的學校工作,編制在身,不需要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或升學壓力,而這恰恰成為了有些人放逐自我的理由,導致成績退步甚至出現不及格的情況0,對此省教育廳及學校應加大對公費師范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教育考核管理,對其學業成績做出一定的硬性要求,對學業成績較差的學生,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擁有收回其公費教育的權利。
明確公費師范生讀研深造具體措施。鼓勵并支持公費師范生無專業限制讀研,協調定向地用人單位與高校,保留公費師范生身份,在經過研究生學習深造后,完成規定的支教年限,并且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公費師范生提高福利待遇、給予管理崗位及其它政策性補助。
4.結束語
師范生是教師行業的動力源泉,而且教師也決定著地區教育的質量與水平,影響著地方的政治經濟發展。特別是面向鄉村基層教育的公費師范生,“鄉土情懷”是師范生開展教育教學的基礎和必備素養,從“下得去”到“留下來”需要的不只是待遇的提高,還需要一顆愿意扎根基層的心和服務鄉村、奉獻鄉村的自我意識。以社會發展為契機,鼓勵公費師范生以鄉村教育肩負起鄉村振興的責任。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學生選擇“留下來”,用自身所學回報國家,成為振興鄉村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韓丹妹,牛倩,姚金江.如何調動公費師范生就業積極性[J].科技資訊,2020,18(17):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