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要: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育階段,如何平穩完成兩個教育過程的過渡,不光是幼兒個人需直面的重大轉折,也是幼兒教師應著重規劃的銜接工作。在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中,教學目標、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等都發生了較大轉變,而幼兒自我控制意識與能力皆比較差,可見教師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從幼兒教師的角度探討了幼小銜接工作的相關實施策略,希望能為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提供建議。
關鍵詞:幼小銜接;事實策略;幼兒教育
一、引言
相較于幼兒園階段,在小學階段,孩子需面臨學習方式、課堂組織形式、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差異性。如果不在幼兒教育環節使幼兒做好一定的認知和能力上的準備工作,面對全然不同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幼兒難免會對小學生活出現不適應、排斥甚至畏懼情緒,這不光會影響小學學習進程的推進,也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幼兒教師需在幼兒教育后期將幼小銜接作為教育工作的一項重點內容,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幼兒知識、能力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提升,使幼兒能夠在過渡階段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
二、當下幼小銜接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下一些幼兒園本身在教學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小學化”傾向明顯,具體表現為在幼兒時期就開始對幼兒進行書寫拼音、算術等小學內容的教學。在幼小銜接方面,更是片面地將銜接的重點置于知識培養層面,忽視了對幼兒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好奇心、生活自理能力、注意力水平、安全防護意識等基本能力和素養的培養,使得部分幼兒升入小學之后,更難獨自應對外部環境的諸多變化。我國在2012年專門頒布了應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文件——《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要求了幼兒教育要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然而部分幼兒園對文件精神踐行不到位,加之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使得幼兒教育逐漸偏離科學方向,幼小銜接工作也難以滿足幼兒初入小學環境的實際需求。
三、優化幼小銜接工作的實施策略
(一)培養學習習慣,助力知識銜接
進入小學階段之后,幼兒才開始正式接觸系統、正規的學科知識教育。因此在幼兒園階段的教學中,教師應以知識性教學為輔,以幼兒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為主。這樣才能確保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后,能夠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課堂學習,能夠更加適應課堂集中精力于知識學習的模式,提升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的能力。《指南》中也明確要求,幼兒教育要避免“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要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這些因素將會在幼兒步入小學階段之后轉化為促進幼兒自主學習的關鍵性因素[1]。在學習態度與習慣的培養方面,具體而言,教師要要求幼兒在日常活動中做到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并能通過教學情境和外部環境因素來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培養幼兒對學習的興趣。
幼兒階段的教育多以游戲和主題活動為主,以一般的構建游戲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以“恐龍樂園”為主題,用積木、積塑等搭建出自己想象中的畫面和結構。這種構建類游戲的意義不光在于能夠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專注度,而且能夠憑借幼兒對方形、圓形、半圓形、圓柱體等不同形狀結構的積木單元,以及平鋪、架高、排列、重復、圍合、架空等不同建構技能的把握,鍛煉幼兒的認知能力、數量分析和空間能力,進而為其進入小學階段后進行系統性的知識學習打好基礎。
(二)加強自我管理,注重能力銜接
對比幼兒園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都是相對獨立的狀態,對幼兒個人的基本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兒教師要切實做好能力銜接教育,提升幼兒的自主管理能力,這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比如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物品管理能力、安全防護能力等,這些能力的培養依賴于多元的主題活動。在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賦予幼兒一定的自主性,使得幼兒能夠結合任務和情境來自己思考應該如何做,輔之以教師針對性的指導,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幼兒的自主管理能力。小學階段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學習管理而非生活管理,因此在幼小銜接階段教師不能再對幼兒的生活進行面面俱到、大包大攬式的管理。
比如教師可以以“我會自己整理書包”為主題設計活動,將幼兒日常上學所需的書包、文具、書本、水杯等物品擺放在桌子上,鍛煉幼兒學習自己整理書包。對于自主能力比較差的幼兒,教師可以列好一份清單,列明整理的順序,比如先放書本、再放文具、再放水杯等,最后一定要拉好書包拉鏈。讓幼兒可以按照清單來練習,熟練之后就可以去掉清單等。也可以在每次游戲結束之后,讓幼兒自己收拾整理游戲道具,將道具擺放至專門的存放區,增強幼兒的物品管理意識等。
(三)培養行為規范,強化行為銜接
幼兒園的生活相對自由,幼兒所受到的管理和約束也更少。而邁入小學之后,幼兒則需面臨許多的規章制度和行為守則,而幼兒的自主控制意識和能力又比較差,因此初期可能很難適應小學的管理環境[2]。因此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教師要抓好對幼兒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結合不同的學習和生活場景來教會幼兒在不同場合下應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文明守則,這些內容即便是在小學階段也是共通的,因此有助于幼兒在小學環境中予以遷移應用,提升其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乘坐公交車”的游戲,鼓勵幼兒聯系自己乘坐公交車的經驗來自主選擇角色進行扮演。例如有的扮演“司機”,有的扮演“老人”乘客,有的扮演“上班族”等,大家依照自己的人物角色進行情境演繹。比如“司機”除了要開車,還要監督其他“乘客”自覺買票,幫“乘客”找位置等;當“老人”上車時,其他“乘客”讓座;當不小心撞到其他“乘客”時,要禮貌致歉等等。通過還原生活場景來教導幼兒遵循文明行為規范,樂于助人等。此外,在日常幼兒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向幼兒滲透尊重老師、團結同學、不隨意打斷別人說話、不亂丟垃圾等基本的行為規范。
四、結束語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學的重要一環,教師除了要扎實做好自身的教育工作之外,也要加強同幼兒家長之間的聯動,家校互動來共同促進幼兒在知識、能力和行為習慣等方面提升,使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與變化。
參考文獻:
[1]鄧友萍.淺談幼小銜接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青年,2021(18):89-90.
[2]胡海寧.實施教研策略 助力幼小銜接[J].山東教育,20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