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驍
(達州市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四川 達州 635000)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理念成為我國的核心發展理念之一。現階段,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隨著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沖突矛盾的不斷加大,國家對于環境型發展理念的要求的不斷加大,為新環境立法理念的轉變起到了有力的驅動的作用[1]。
經歷了爆發式增長期,當前中國仍以較高的速度維持經濟的發展水平,但近些年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衰落,人們看見了片面注重經濟發展速度的弊端,也看見了全面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高質量的發展要求、環境保護理念的深入人心驅動了生態環境立法的改革與變動,讓新生態環境立法理念越來越向創新型、生態型邁進。
隨著物質世界的極大豐富,人們開始重視精神層面的享受和生存環境的滿足,傳統發展模式下的環境污染、城市雜亂已經成為人們向美好生活邁進的重大障礙。在社會需求下,人們逐漸意識到轉變生態環境立法對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開始著眼于構建一個全新的關于生態環境的立法體系,社會發展的潛在影響力直接加速了新生態環境立法理念的高速變革。
經歷過世界環境危機后,1969年由瑞典政府提議,聯合國于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組織召開首屆人類環境會議,成為人類覺醒的標志,會議先后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也稱《斯德哥爾摩宣言》)和《人類環境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強調“一個地球”的原則,重視可持續的發展原則。國際立法環境的深入改善為中國新生態環境立法理念的改進提供了重大理論基礎。
新生態環境立法是以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為基礎的,是在傳統生態環境發展理念上提出的,具有明顯的新時代特征。[2]在生態環境發展理念不斷推進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理念逐漸成為新立法環境的重要特點。從生態環境出發,強調高質量的發展、高水平的發展,是新立法環境的突出特點。從實際出發,構建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法理念,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突出特征。從理念價值出發,讓生態文明理念豐富新的立法理念,并促進整體和諧發展,是新時代法治社會的實踐要求。
當前社會提供的新立法環境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符合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特征,隨著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我國經濟發展逐漸轉移到創新型、高質量特征的發展軌道,這些是符合產業發展要求的重要特征,[3]創新型經濟社會的構建在另一個方面表現在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和人們幸福,這些是未來新生態環境立法環境發展的趨勢所在,符合立法工作進展的整體特征。
新生態環境立法是在經濟發展新要求上提出的,它遵從了傳統的整體發展脈絡,但在整體性和循環性的強調上更為突出,新生態環境立法重視經濟、社會對環境的整體影響程度,重視環境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聯動作用,強調資源可持續、社會可協調、發展可循環。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對細節發展作出要求和部署,創造了一個整體循環發展的和諧氛圍。主要表現為資源、社會、經濟的整體應用與聯合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下的新的發展部署,它要求經濟發展符合環境的整體需要。[4]在社會問題不斷尖銳的發展環境下,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是新生態環境立法理念的重點研究問題。在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化石能源枯竭,而城市不斷擴張、對能源資源需求越來越大的今天,綠色發展理念的出現,有利于我們在生態環境與經濟的雙重壓力之下尋求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可以說,綠色發展理念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沖突問題的思想智慧在當代的突出體現,是當代語境下的可持續發展觀。
在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國家發展應該盡快構建一個新的生態環境立法理念。這個理念要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和社會的整體需求,突出綠色發展的整體價值。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讓立法理念覆蓋綠色發展要求,從而使新生態環境立法正確的指導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為美麗中國的建設創造和諧穩定的基礎性條件和便利性可進入條件。
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理念,不僅要體現在社會發展層面,更要貫徹在生態環境法治理念之中,當前高質量生態環境社會的局限很大程度上在于農村城市發展不協調的限制,在新的生態環境立法理念中要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短板,從實際出發,構建一套符合城市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要求的發展體系,重點解決農村發展中的歷史遺留問題,推動整體化的發展理念走進社會生活,突出一體化的發展模式,在生態環境發展上也要實現城鄉聯動。
傳統的發展理念要求將經濟發展擺在首要核心的位置,生態環境保護要符合社會的發展理念[5]。但在實踐中證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是嚴重落后的思想。新立法理念就要從新時代出發,使現代綠色發展理念與我國的生態環境立法相融合。在法治思維中不斷貫徹綠色發展的思想,讓經濟發展納入高質量、創新型發展的軌道中來,真正落實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
人民群眾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創造者,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新生態環境立法理念中的突出作用有利于新法治理念的完善和推廣。以人民群眾的社會需求和實踐為出發點,探討符合人民利益和價值的發展理念,歸根到底是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法治為人民就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中心主體作用,推動立法理念的變革與人民的內心渴望相匹配。
可持續發展戰略旨在促進人類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然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容。進一步說,“人與自然和諧”也并非排除經濟、社會因素的和諧。新的生態環境立法理念依然要繼續探討人類發展與自然和諧的問題,充分揭露人類與自然在本質上的關系,既不能犧牲經濟利益而片面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能一味地發展經濟而忽略了生態文明的建設。
新的生態環境立法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應該在傳統發展的基礎上,以創新為視角,去構建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和理念體系,突出生態環境綠色發展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價值。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必然要求綠色發展理念的法律化。生態環境立法是我國實踐綠色發展理念法律化的急先鋒,也是我們構建新的立法理念的最終目的。未來我們想要構建一個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和諧社會,就必須從研究新理念出發,從探索實踐出發,然后再用實踐所創造的價值去構建理念體系,指導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