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婷
(湖北民族大學科技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優化,為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發展動力,很多企業都像雨后春筍一樣,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中小企業已經達到了市場占有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的規模,是國家納稅的主力軍。然而作者觀察發現,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普遍較短,雖然中小企業產生的較快,但是消失得也快,其根本原因可以歸結為中小企業風險預警能力的缺失,抵抗風險的能力較低,不能將風險管理事前控制方法靈活運用。企業民商事糾紛的事前控制就是其中典型之一。
事前控制的概念主要包括預測控制和計劃控制兩方面內容,是指企業在進行經濟生產活動之前,通過選擇不同的生產方案、可行性研究和對效益的評價措施,達到價值管理的科學合理性。[1]
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基礎和首要前提就是事前控制,在當下社會,市場經濟競爭瞬息萬變,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法律體系的構建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法律保護罩,但是企業進行經濟生產生活中充滿了法律風險,一旦合同訂立出現漏洞、生產生活中出現紕漏等都將是對中小企業的致命打擊。但是事前控制就是在企業進行生產生活之前提前發現風險所在,通過加強對風險的預防、管理措施達到減少風險提高企業經濟交易的目的。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材料檢查、設計圖紙檢查、生產方式檢查等方式都是事前控制思想的典型體現。
首先,事前控制作為一種預防措施,可以通過行之有效的預防策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減少企業的風險。其次,企業民商事糾紛的事前控制程序沒有繁瑣的步驟,可以被企業的廣大員工接受,在企業推行過程中不會有太多阻礙。最后,事前控制不僅僅減少了民商事糾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事前控制策略不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是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推力。
我國中小企業規模受限,流動資金較少,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相對較低。[2]為了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劇烈的競爭壓力中生存下來,不少企業鋌而走險參與惡性競爭,市場生產環境進一步變壞。企業項目負責人明知風險的存在而忽視,或者企業負責人沒有對風險有一個明確的認知都導致企業生產問題的出現,企業民商事糾紛現象頻繁出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之間的民事糾紛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現象,民事糾紛案件涉及的主體復雜、案件審理周期較長,企業民商事案件審理效率低下。[3]大部分民商事糾紛案件以企業之間的協調解決,一些案件中由于企業時間緊迫的原因,案件不經過深入調查就通過賠款的方式結案。很多中小企業就是因為承擔巨額賠款導致的倒閉,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較小,其抗干擾能力低,一旦民事糾紛案件發展,中小企業生產資金鏈斷裂就有可能導致企業生產活動的停滯。甚至有部分企業案件審理過程多達五六次都不能滿足雙方的訴求。究其根本,還是企業的事前控制工作的不到位。
1.主體關系不明確
一些企業為了形成規范的企業制度,企業的產權和主體關系模糊不清,在企業生產環節中出現問題定責困難。中小企業缺乏事前控制,很多就是因為分權局面和小權局面的出現導致的,中小企業活動不規范,甚至出現產權人不參與企業管理,沒有實際管理權的現象出現。[4]在企業出現民商事糾紛問題之后,很多問題都尚有挽回局面之時,企業就以破產重組的方式逃避債務,相關責任人相互推諉,民商事案件由此影響變大,導致嚴重的后果發生。
2.中小企業沒有信譽管理的觀念
很多中小企業僅僅追求當下的利益,忽視了長遠利益。信譽管理作為企業長久發展的保證,由于企業不注重本身的信譽管理,就直接導致了企業員工對企業的信任缺失,在企業銷售部門體現得尤為明顯,是引發企業民商事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嚴明的企業財務監管體系
企業的民商事糾紛大多都與企業的財務有關系,但是就作者觀察很多中小企業都缺乏獨立的企業財務監管體系,合同審核體系甚至只是擺設。很多民商事糾紛都是因為企業沒有完善的財務監管流程,合同審查工作不到位,給企業帶來大量損失。另外,很多中小企業在訂立合同時僅僅以口頭約定作為合同部分,在就約定內容發生糾紛時,雙方各執一詞,難以明確雙方的責任,這都是民商事糾紛現象發生的導火索。
4.相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就要求企業員工要對風險有敏銳的嗅覺,要能及時發現風險、識別風險,這樣才能做好企業風險事前控制工作。這就要求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較高。然而事實相反,中小企業員工綜合素質普遍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對風險發生麻木,反應慢。
很多企業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忽視了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把控工作,導致民商事糾紛事件的發生。由此可見,加強企業的事前控制,首要工作就是建立健全一套科學合理的企業產品質量把關監督體系,避免因為產品質量低下產生不必要的民商事糾紛。其次,在企業的生產交付工作時,由于合同對相關問題表示不清,企業產品的驗收工作受到影響。因此,企業可以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以此達到加強企業對產品質量的監督目的。企業還應該建立剛性的技術水準和產品質量監督標準,及時發現剔除企業的風險因素。最后,企業在原材料購置和設計方案制定過程中,考慮的因素要全面,減少民商糾紛的誘因出現。
企業信用等級體系的建立是指在企業進行事前控制之前,通過對客戶進行分級工作,對于一些遵守信用,或者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戶簡化審核流程,為其開放快速通道,加強合作。但是對于一些失信客戶,企業應該加強審核力度,或針對不同的客戶特點制定不同的事前控制管理措施。
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使得中小企業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都不能滿足當前的企業民商事糾紛事前控制的需要,完善的事前控制體系需要員工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員工需要對風險有敏銳的嗅覺。整合企業風險控制安全防護措施對相關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術專業要求,人才引進和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中小企業加強事前控制不僅僅需要相關部門招募專業人才,還需要撥出專項資金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相關管理者可以通過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補充鞏固其現有專業知識,也可以提高其對民商事風險的敏感度。另外,由于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日漸激烈,這就需要相關管理者將目光放在最前沿,保證工作人員保持一個較高的專業水平。
加強加大監督力度第一步是要完善一套糾責體系。作者認為監督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產品質量的高低,監督力度不足可能帶來道德風險和員工懈怠工作。
糾責體系的建立需要明確企業主題關系,企業民商事責任體系的建立需要企業根據市場環境變更做出改變。各個主體應該在不同的崗位、不同的項目之間明確責任。
企業相關部門可以制定相應的獎懲體系,對于積極工作,配合單位施工管理措施的員工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對于不遵守措施的員工予以一定的懲罰措施。另外,應該形成崗位之間相互監督,將市政道路施工管理體系意識落實到企業的各個部門、每個企業員工之間。
對于企業而言,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事情控制是加強企業風險預警能力,減少風險發生的重要舉措之一。本文從事前控制的概念出發,分析了事前控制對企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并結合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