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俊鯤
(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我國逐漸構建出以知識密集為核心產業鏈的高技術經濟體系,為了進一步推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與國際互聯網的開發,為了提高我國高科技產業鏈的發展,我國政府對網絡知識產權給予了高度關注,包括相關部門及有關組織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研究經驗,對我國當前的網絡知識產權從形式到特征都給予不同的定義,從而對網絡知識產權開展系統化的保護。
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在當前學術界,學者們普遍認為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是一種特定主體所依法專有的無形財產權,該財產權是建立在人類技術、文化、科研等相關領域的知識形態精神產品。對我國現有的網絡知識產權進行綜合保護,便可以鼓勵該行業中的從業者敢于發明創造、敢于向社會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這樣大力推動我國的信息產業發展。但是在對網絡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過程中,由于網絡知識產權所具備的特殊性,保護工作者需要對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進行域名確認,并對其設置相對應的網絡專利,從而形成網絡數據庫。特別是對一些以數據信息形式存在的網絡知識產權,由于這類型知識產權傳播極為迅速,對我國經濟的增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強對這類知識產權的保護,避免現有的網絡知識產權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侵權現象從而陷入尷尬的境地[1]。
我國社會中傳統的知識產權具有一定的無形性、地域性和實踐性特點,同時也認為知識產權是作為權利的一種特殊體現,是權利人在特定范圍內所能享受的特有權利,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此權利,這也就使得知識產權與其他權利一樣具備無形性,看不見也摸不著。之所以說知識產權不具有時間性和地域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識產權所具有的地域性,與社會中的其他權利相同,因此無法將該權利看作知識產權所具備的特性;時間性主要是源于知識產權在法定期限內擁有一定的限制權利,但是一旦超過法定期間,權利人則不得主張其權利,而該特性與其他權利也大致相同[2]。
網絡環境下所形成的知識產權主要以一種信息數據的形式存在,該信息資源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有形的,可以通過顯示屏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而另一部分是屬于無形的信息資源。因此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自身的形態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都具有法律保護的權利,這也是尊重創作者勞動智力結晶的一種體現。此外網絡中的知識產權還具有另一種特征,該特征主要是指權利人對其所擁有的知識產權具有與其他財產權不同的保護形式,形式主要類型為專有性和排異性。例如在兩人擁有完全相同的網絡游戲軟件上,這兩人可以在互不干擾的情況下進行轉賣、毀滅和給予,但是該游戲的發明人只屬于專利權所有人,這種權利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即專利權所有人有權排除他人對自己的發明進行再造或轉讓第三者,否則就會構成侵權現象。
在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傳輸過程的特點是無國界性,這就使得電子網絡知識產權所具備的地域性特性逐漸削弱,在計算機網絡平臺中,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將會消失,這就使得電子網絡知識產權的客體勞動成果,可以在多個國家被傳播與使用。但是在使用該勞動成果的過程中,未經專利權所有人的許可就會構成侵權現象,但是由于部分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與保護水平具有一定的差異,在該問題的回答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我國在對網絡環境下的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除了借助現有的《民法通則》《憲法》等法律外,還可以利用郵電部門、信息產業部門的其他相關部門所制定的一些部門規章及行政法規進行管理,例如我國信息產業部門所制定的《電子出版物管理規定》《計算機網絡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等相關條例中,都對電子知識產權的保護過程給予了些許意見。
在對電子網絡知識產權進行保護中,我國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以立法的方式,建立專門性的電子網絡信息法規,并從地方向全國推廣,進而適應當前國內外電子網絡技術的新興發展。如我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改《專利法》,在世界上第1個將專利制度與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求相結合,從而為我國的科學技術創新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先決條件。再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通過頒布《電子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解釋》,很好地保護了網絡中的著作權,通過將該《解釋》與國家信息產業部門所發布的《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相結合,就可以借助已有的法律條款對互聯網中的知識侵權行為進行制約。
利用防火墻技術進行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通過包過濾、電路級網關、應用級網關等技術來控制用戶在互聯網中所擁有的個人權限,這樣就可以避免互聯網平臺中不良信息滲入所保護的平臺程序中或造成平臺程序中的內部信息出現流失,該技術就可以將用戶的內部網絡與公開互聯網進行有效隔離,進而保證用戶所使用的內部網絡不會受到侵害。
在借助網絡權限設置進行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專屬用戶進行權限設置,讓特定的用戶進入網絡平臺,如學校或公司可以在校企網中通過平臺權限設置,讓學生或公司職工擁有用戶權限或設置口令,進入內部網絡。對于未擁有權限的用戶來說,如果想要進入內部網絡那么必須要通過審核,否則將會被網絡權限擋在平臺之外。在對該網絡平臺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通過借助網絡加密技術就可以在平臺入口實施網絡權限設置,此外采用數字簽名和加密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在該平臺文本進行傳輸的過程中,確認所輸入文本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該技術由于具備一定的不對稱加密與安全協議功能,可以防止網絡傳輸中數據出現變造或竊取現象,進而保護數據在網絡傳輸中的安全性[3]。
采用水印防偽技術進行電子知識產權的保護,主要是通過數字水印技術將一串加密的數字隱藏在合法的文本中,該技術就可以讓用戶在網絡平臺上,通過屏幕進行閱讀。如果用戶想對該平臺中的文本進行復制,那么在復制的過程中,該水印就會在文本中央明顯地顯示文本所具有的版權信息,用戶如果依然想要復制閱讀文本,那么就需要點擊進入版權信息界面,向作者申請合法使用權利。在采用認證技術對網絡知識產權進行綜合保護的過程中,知識產權應用者可以向相關出版社申請相應的CA證書,通過該證書就可以與出版社之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如果其他用戶在對該知識產權進行非法復制的過程中,那么出版社就可以對這種侵權行為進行起訴,進而保證知識產權應用者的合法權益。
我國政府在構筑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將道德手段、法律、網絡技術等相融合,從而產生相互作用的聯系,協調發揮出法律在網絡知識產權保護中的權威性與根本作用,并通過技術手段提供相應的保護方式,此外還需借助道德手段對網絡環境下的不法侵權行為進行警示和預防,構建出一個功能完善的網絡產權保護體系。但是在當前信息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對網絡知識產權進行保護的根本手段還需依靠法律,只有進一步擴大現有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制定出完善的網絡法律保護法規,這樣才可以對網絡中的侵權行為進行第一時間的取證和確認,規范我國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