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杰
(北京市中銀(南京)律師事務所,江蘇 南京 210000)
毒品犯罪是指違反有關禁毒法律、法規,破壞毒品管制活動,應受到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毒品對人的危害性極大,極容易使人對其產生強烈的藥物依賴性,對人體和精神造成雙方面的毀滅性打擊。不僅給人的身心帶來危害,毒品犯罪還對家庭、對社會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無數家庭被吸食毒品的人拆散,原本安詳的社會也因此遭受了生產力的破壞、資源的浪費和治安的威脅。因此,打擊毒品犯罪是全世界都迫在眉睫的必要措施。
我國毒品犯罪始于毒品的流入,而毒品于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在國內泛濫,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對毒品需求量急速上升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開始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毒品犯罪在我國達到了高峰。從內部因素來看,這一時期正是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轉型期,富裕起來的部分個體開始追求西方式享受,嘗試接觸毒品這一可提供精神幻覺的新事物。而從外部因素來看,“金三角”“金新月”等地區制毒販毒規模已形成,因在地域上接近,我國被逐漸滲透成為亞洲毒品的集散地和消費市場。此外,還有日本、韓國、菲律賓、俄羅斯等鄰國向中國輸出數量與之相比較少的毒品。在內外雙重因素作用之下,我國毒品犯罪開始泛濫。
到了20世紀80年代,毒品開始頻繁從我國過境,吸毒導致了制毒販毒活動的復燃。多年以來,盡管國家努力禁毒,但是毒品犯罪形勢依然嚴峻,毒品的種類日新月異,販毒手法復雜多變,有關毒品犯罪的爭議也越來越受到學者和司法機關的重視。
我國現階段毒品犯罪總體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我國的毒品大多來自境外,毒品犯罪的境內外勾結現象嚴重。由于我國不具備出產大量毒品原料的植物種植規模,無法成批量從我國本土提煉出毒品,所以我國的毒品相當依賴國外的輸入,走私是毒品犯罪國際化的重要手段。
2.我國已經成為境外毒品運輸、加工、銷售的中轉基地。我國毒品大多輸入的是原料,而非成品,犯罪分子一般會經過復雜的運輸、加工、再運輸、銷售等操作手段,從而達到非法目的。[1]
1.有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由于本身的高科技和復雜運作過程,個體犯罪較少見。在制毒販毒犯罪活動中,有組織的犯罪行為成為主要力量。境外的毒梟利用組織形式向我國境內滲透,與內地不法分子勾結,形成固定的販毒團體。近幾年,規模型制毒犯罪被有效打擊,制毒活動開始呈現小而散的特點。
2.地域性或家族性犯罪。這種犯罪是出于集體利益或親屬感情,以地域或血緣為基礎和紐帶,由在同一地區或同一個家族的人員聯合進行毒品犯罪,一般涉及共同犯罪與包庇犯罪。在家族性毒品犯罪中,很多個體或家庭并不直接參與犯罪或者犯罪收益的分配,但是在主觀或客觀上庇護犯罪分子或提供犯罪場所,這些主體與參與犯罪收益分配或共同實施毒品犯罪的犯罪分子應當合理區別開來。
1.毒品種類多樣化。冰毒、K粉等毒品只是冰山一角,新型毒品如G點液、LSD成分“郵票”等層出不窮。雖然毒品種類千變萬化,但其具有共同的特征,即能使人形成癮癖和依賴性。
2.犯罪手段復雜化、現代化。犯罪分子利用不清楚犯罪事實的自然人或單位進行毒品運輸或者交易,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犯罪的隱蔽性,從而加大了公安機關的偵破難度。另外,海外代購毒品、網絡交易等新型毒品犯罪已經成為常態。另外,通過物流和郵寄方式進行毒品交易的問題越發顯著,案件數量逐年遞增,該途徑具有便捷性以及較小的風險和投入等特點,更有參與主體選擇通過第三人代辦的方式來完成交易。
3.吸毒主體和毒品犯罪環境的轉變。過去的吸毒人群多是從事色情行業或者是無業人員,具有特殊典型性。而現今的吸毒人員已經演變為具有普遍性的主體,且我國大部分吸毒人員屬于青少年人群。此外,以前吸毒者多數在娛樂場中進行,如今吸毒活動的隱秘性越發突出,例如在私人會所或車輛等空間內吸毒,更有吸毒者利用網絡平臺直播吸毒,憑借非真實身份構建極為隱秘的吸毒組織。
第一,經濟利益驅使。高額的利潤是毒品犯罪的主要犯罪動機。第二,由吸毒誘發的犯罪因素。制毒販毒的驅動力來自吸毒者的消費需求,而吸毒者往往也是制毒販毒的相關參與者。第三,毒品的成癮性。毒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性藥物,能夠使人輕易上癮,一旦形成癮性,吸食者會對其產生強烈的依賴性,而重復吸毒使毒品犯罪綿延不絕。[2]第四,心理因素與錯誤認識。多數人接觸毒品有著不清楚的定位和認識,認為毒品能夠給自己帶來異常的享受,同時能夠緩解壓力。也有人把毒品當成麻醉藥使用,不認為自己會成癮。然而多次吸食毒品后,很少有人能擺脫毒品的癮癥。第五,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大部分人初次吸毒多為被教唆吸毒,并非出自本意,經常在不良的環境和氛圍中吸食毒品。而多數青少年吸毒更是由于家庭矛盾嚴重或對學習失去興趣,為了尋求精神緩解或刺激,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戒毒成功率低下的原因除了吸毒者本身意志力的影響外,還與毒品的藥物構成有密不可分的聯系。我國應與國際相關醫療組織積極接軌,共同研究如何擺脫毒品的成癮性。除了提高藥物治療水平,還要提高心理治療水平。因為吸毒者在戒毒過程中要克服強烈的渴求與依賴,在藥物治療難以觸及的領域,必須加強心理指導與幫助。
毒品大部分是成品藥物,而成品是需要原料加工的。例如制作冰毒的原料之一麻黃堿,是可以從許多藥物中提取的,比如鹽酸麻黃堿滴鼻液。許多不法分子利用法律漏洞來非法提取毒品原料。因此,必須加強對敏感藥物生產與提取的管制。
國內應在社會上積極開展各類禁毒宣傳或展覽會,在學校、企業、機關等開展毒品教育講座,要全面深刻地將毒品的有關知識和危害告訴人們,并宣傳我國的禁毒措施和政策,鼓勵檢舉揭發毒品犯罪行為。[3]
相關國家機關要嚴格管理敏感社會場所,對吸毒人員聚集的地區加強監管,對吸毒人員加大教育和幫助力度,控制吸毒社會化的惡劣影響。
我國目前尚未將吸食、注射毒品列為犯罪。雖然吸毒者本身就屬于被害者,但是吸毒的違法行為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客觀影響和傷害確實存在,而且吸毒會促使制毒販毒產業的發展,是毒品犯罪的根源。因此,可以通過立法對反復吸毒并且屢教不改者進行刑事制裁,從吸毒這個源頭掐起,根治毒品犯罪。
打造一支強有力的禁毒隊伍是必要措施。要提高公、檢、法等國家機關對打擊毒品犯罪的工作質量,堅持依法辦案,明確職責分工,打擊內外勾結,加強警民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禁毒。另外,要對禁毒隊伍進行最大程度的教育及監督,保證禁毒主體的純潔度和工作能力。
禁毒部門必須對越境毒品犯罪者重拳出擊,肅清毒品的出入境渠道。單個國家的禁毒力量是有限的,我國要配合國際禁毒組織和其他國家的相關禁毒機構,學習并引進先進的禁毒理念和法律,開展人才培訓與技術交流,建立區域性禁毒合作伙伴關系。
毒品作為社會的毒瘤、人類健康的殺手,極難清除。盡管如此,打擊毒品犯罪,勢在必行并且刻不容緩。在黨的堅強領導之下,歷經幾代人的戰斗,現如今我國的吸毒人數持續減少,規模型毒品犯罪活動明顯被遏制,禁毒局面逐步向好。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推行國家禁毒政策,我國必然走出毒品的陰霾,重新成為繁榮富強的“無毒”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