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吉林化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22)
文化是種軟實力,它同經濟實力、軍事實力一樣,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后,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時代高度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將“文化自信”作為第四個自信提出,形成了關于文化自信的系列論述。
中華民族每一次重大進步的前提都是文化的歷史性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講道:“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1]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唯有高度重視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才能把延續中華民族命脈和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結合起來,使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永葆生機活力,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提供巨大的支撐力。
“自信”是與心理學密切相關的概念,對中國文化的自信,是基于根植深入、根系發達、底蘊深厚的文化所產生的力量自覺,是各個民族人民在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凝心聚力的共同信念基礎。文化自信是在深刻掌握自身文化發展史、把握文化基本內容及文化發展走向的基礎上,全國各民族對文化理念及文化精神的自知及踐行,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首肯與堅守。
實踐證明,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正因有了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底蘊,才形成了既保持本色,又不忘兼容并包、吸收借鑒外來的獨特的中華文化。對于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文化要充滿底氣,善于發掘和提煉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價值,提升文化自信教育的責任感;要保持艱辛歲月中形成革命文化的不變底色,倍加珍視并傳承發揚革命文化,凸顯出地區革命文化的生動性、形象性、獨特性;與時俱進,接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文化自信提升的時代脈搏同步跳動。另外,要站在國際視角,以開放包容之心對待其他文化,廣泛、充分參與全球文化的交流溝通,只要是對我國文化發展建設有益的經驗和成果都應該大膽吸收借鑒,使中華文化的花朵開得更加絢爛。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2]思政課文化自信的基本內容包括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它是世界唯一沒有斷流的文明,正是在其支撐下我們才走到今天。綿延至今的中華文明是華夏兒女血脈深處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的燦爛輝煌的傳統文化,是華夏兒女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堅持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氣,它生生不息。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才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精神標識,它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信仰和道德品格,浸潤著每一個中華兒女,構成了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最好的教科書。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史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中國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中國革命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土壤,它是中國共產黨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下,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形態和精神標識。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體系中,紅色革命文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十字路口,文化都成為時代發展、社會變遷的先導。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思想先行,新時代背景下從提升民族精神境界和民眾精神世界來看,核心價值觀是精神的支柱,也是行為的導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內核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人的精氣神要振奮,民族的精神紐帶要維系,社會要和諧穩定發展,需要共同的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過程中形成的,它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治國理政的智慧,是我國國家治理能力得以形成的深厚制度基礎,也為繼續創造“中國奇跡”和實現美好的未來貢獻了正能量。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青年大學生肩負重任,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就成了思政課的重要責任凸顯。
“師徒制”的技藝傳承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雛形。經過近代以來的發展,職業教育在我國已經走過了一個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跨越式發展。職業院校和職業機構如雨后春筍一般,無論其規模還是數量都經歷了擴張增長。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速度,短暫的發展時間,帶來了內涵建設的不足,導致了職業院校文化底蘊不深,文化自信教育做得不夠。而文化自信恰是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精神動力,更是培養“大國工匠”的不竭精神源泉。
目前,從總體上看,高職教育過于注重職業性。具體表現如下:職業教育由于自身的性質,總是主動迎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以提供更好的服務為其現實導向,立足就業為基準。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具有高素質和高技能的生產一線人才。也就是說,一名合格的“匠人”除了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外,也需懷有一顆“匠心”,高素質也是必備的條件,這依托于文化自信教育。
隨著高職教育勢如破竹的發展、教學改革的高歌猛進,高職院校采取了多樣化的招生錄取方式,統招、中職直通、“3+2”專本銜接等并存,業已成為高職構成的常態。高職院校的育人理念仍注重專業技能的掌握,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從高職院校大學生層面看,他們的文化素養相比薄弱,從小到大的文化基礎不牢,也導致他們對學習的認知程度不高。由于招考分數不高、門檻低,高職大學生被貼上了文化素養不高的標簽,也導致他們內心的不自信。
我國擁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革命文化的鮮亮底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元素,一些職業院校并未將這些內容與職業教育有機融合,因而使原本擁有的文化優勢、文化自信產生了分裂。堅持文化自信,要注重個人進步與集體發展的統一。要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就要重視文化自信教育在實現大學生個人發展意識引領方面的作用。
擁有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的復興就有了底氣與底蘊,民族文化的復興強烈呼喚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要發揚民族精神,就要摒棄糟粕,摒除落后的傳承方式。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對待傳統文化,要守正也要創新,要不斷推陳出新,無論是守正還是創新都離不開高校的工作。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中流砥柱,承載著民族復興的希望。高職院校學制以三年居多,學制年限短,課程設置則以專業課的講授和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實習為主。因此,開設的有關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較少。
思政課要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課教師也應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在有限的學時中,思政課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應做到課前有設計感,教學目的明確;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教學目的;既要講理論又要講故事,將理論變為生動的講述;實踐教學盡量做到全覆蓋,讓所有學生都有獲得感;有效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形成同向同行的教學體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立足本地區優秀文化,提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自信。
例如,吉林市有著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從吉林市博物館的古代展館中我們得知,在吉林樺甸的壽山仙人洞發現了距今16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壽山仙人洞是吉林省首次發現的人類棲息活動遺址,該遺址的文化堆積較為完整。“西團山文化”亦為吉林獨具地方特色的早期文化遺存。“西團山文化”與中原的商周、春秋戰國文化大致處于同一時期,當時的人在依山而建的房屋中過著一夫一妻的生活。在其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與經濟生活有關的陶罐、青銅刀斧等隨葬品。雖然當時的西團山人還沒有邁入文明門檻,但其與同時期的中原文化有著密切聯系。作為第二故鄉,高職大學生有必要了解他們求學地區的文化和歷史。
紅色革命文化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嶄新形式與不竭資源,給思政課賦予了深層次的內涵。這些具有重要教育作用的優秀文化資源,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本土思想的結合,在與中華民族近百年的革命歷程相融后,便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
黨領導下的東北抗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頑強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形成的“東北抗聯精神”,是寶貴的精神遺產。在通化、哈爾濱、沈陽、呼倫貝爾等多地都設有東北抗聯紀念館,這些紅色展館及其相關資源都可以為思政課所用。青山處處埋忠骨,氣壯山河勵后人。東北抗聯精神獨具先天的育人優勢,由于它生動、形象、具體,因而非常接地氣,容易為大學生了解,也易于使大學生產生親近感。新時代背景下,思政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有必要弘揚東北抗聯精神不畏艱苦、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理論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立足當下中國的現實,堅守中華文化的立場,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還要注意需要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把握兩者的共同屬性。
廣大教師要堅定信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傳播并且模范踐行;幫助青年大學生扣好人生的扣子;發揮思政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作用;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氛圍。無論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思政課教師都應該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生活經驗使大學生走出迷惘,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聲地滋潤他們的心田,轉化為他們日常的生活。
具體來說,高職院校要以榜樣的力量引領風尚。時代需要英雄,時代呼喚英雄。思政課提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營造全社會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社會風氣。廣大青少年要努力向英雄人物、先進人物、各行各業的標兵學習,把他們作為標桿,向他們看齊。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來說,職業精英和行業模范也是他們學習的好榜樣。
另外,傳統家風、家訓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層面的要求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中國傳統家風、家訓中都能找到它們的影子。友善中的“善”是許多美好道德的代名詞,許多美好的品質都源于家庭教育;誠信、不說謊品質的形成也與家庭教育密切相關,有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成就什么樣的兒女;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家國情懷,敬業、誠信、友善的美好種子一旦在家庭中生發,有一天就會開出愛國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