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燕
(西安翻譯學院招生處 陜西 西安 710105)
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達到了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到達普及化教育階段,就說明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有學上”,而是要“上好學”。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新主題、新方向、新目標、新任務。2021年2月23日吳巖司長在《介紹高校2021年春季學期教育教學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我們將面向未來,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高等教育新發展格局。堅持“以本為本”,強化系統思維,突出改革創新,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根本質量、整體質量、服務質量、成熟質量,加快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國家新發展階段的相關政策為民辦本科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但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民辦高等學校在陜西民辦本科高等學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在新發展階段成為考生心目中的“好學校”,在同類院校中脫穎而出,這是很多陜西民辦本科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
民辦本科院校錄取批次2019年之前在本科錄取的最后一個批次,也就是說,生源也是本科錄取里面分數最低的。2019年陜西錄取批次進行了調整,陜西原來的本科二批(公辦本科)和本科三批(民辦本科及獨立院校)合并到了本科二批。民辦本科院校雖然跨入了二批本科錄取行列,但招收的生源質量仍有差距。公辦本科院校和民辦本科院校雖在同一錄取批次,但錄取分數會出現較明顯的自然分層。因此,民辦本科院校的生源質量與二批公辦本科院校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需要努力。2019年,民辦本科院校與二批公辦前5名院校有50分以上的分值差,這有一定的主客觀原因,生源質量不會因為錄取批次的變化而立刻改變。
分析陜西主要的民辦本科院校招生情況①發現,影響生源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學校招生模式、專業設置、招生宣傳、招生政策、地理位置、學費、校園環境,等等。除了地理位置無法改變外,其他因素是影響生源質量的關鍵,也是民辦本科高校吸引優質生源的突破口。
招生政策是影響民辦本科招生的主要因素,高校的錄取方式、錄取原則等,也會影響考生對學校的選擇。對民辦本科高校而言,生源越多,就意味著更多的學費收入;因此,也是以最寬松的政策錄取。多數學校都選擇按分數錄取,只要考生的分數在該省投檔分數線以上并且達到該高校最低投檔線,均按考生的第一志愿錄取,考生的分數要達到該校各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方可錄取。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一是按分數錄取容易造成一些專業的錄取人數和計劃數明顯不符,使得錄取的生源結構與學校教育資源嚴重不匹配,為相關專業的校內培養帶來很大壓力。如果學校教育資源跟不上的情況下,教學質量將無法保證。二是按專業錄取則可能會造成一定的生源損失。優勢薄弱專業則可能出現計劃錄取不滿的情況,對高校造成一定的生源損失,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費。
學費是民辦本科高校唯一的經濟支撐,而生源的數量決定了民辦本科高校的學費收入,為了能夠收取更多的學費,民辦本科高校希望能夠不斷地擴大招生計劃,招收足夠多的考生;另外希望提升學費標準。學費是考生和家長考慮擇校的關鍵。相同的專業,考生和家長首選公辦本科院校(學費大約是民辦高校的1/3—1/4),只有無法達到公辦本科要求,才考慮民辦本科高校。2019年,西安翻譯學院招生處對入校新生進行的問卷調研顯示,影響省內新生擇校的第一因素就是學費,占到所有因素的19.37%。
民辦高校為了能夠招收更多的學生,專業設置并未充分考慮地方發展和自身需要需求;只是單純考慮專業熱門程度或就業率,缺乏本校專業鏈群的建設與發展及服務面向定位的長遠目標考慮,導致民辦本科高校本科獨有專業數量較少,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如由于近年來財會類專業及護理學專業招生人數較多,西安市內各民辦高校都開始增設護理和財會專業。這樣造成的結果有兩個:一是各學校專業特色不明顯,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特色人才;二是相同專業招生人數較多,造成就業時競爭激烈,影響該專業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畢業生就業情況是影響生源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就業率是對高校教育教學的反饋,是高校的“出口”;“出口”暢,“入口”才能旺,招生與就業密不可分,二者任何時候都是緊密聯系的,而且相互制約,相互調節,相互依賴。[2]然而,高校專業結構和市場供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這是影響就業的關鍵因素。專業設置大多是同類院校的熱門專業,專業特色不明顯,缺乏準確的定位,使得民辦本科高校的就業情況不理想,反過來影響其生源質量。
本文通過對民辦本科院校生源質量影響因素的分析,找出了影響民辦本科院校生源的四個主要因素,以下從六個方面提出建議及應對策略,供民辦本科院校參考。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的關鍵之年。陜西在以全面提質增速、高質量發展開啟“新征程”,在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陜西民辦本科高校應該準確把握自己的定位,立足于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將學校的學科專業發展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積極調整、發展與地方經濟相協調的特色專業,并形成獨具特色的專業鏈群,一方面可以促進自身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貢獻陜西民辦高校的應有之力。
2014年9月,隨著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高考已經在全國普及。而傳統的錄取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根本質量的要求,按專業招生,民辦本科高校必須走高質量、內涵發展之路,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逐步調整錄取方式,適應新高考改革按專業錄取的原則,提高錄取率和報到率。
新高考改革要求學校的專業特色鮮明,陜西民辦高校必須不斷更新人才培養方案,打造一流專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及陜西省提出“十三五”期間進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一流學院,一流專業”建設的規劃,支持1—3所高校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力爭5—7所高校達到全國一流水平,50個學科進入全國一流行列;2019—2021年,教育部決定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②。這就向本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四個一流”計劃是陜西民辦本科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路徑。如:西安翻譯學院創始人丁祖詒教授創立的“外語+專業+現代技能”及“專業+外語+現代技能”的“丁氏教育模式”,開辟了陜西民辦高等教育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學校翻譯、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三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財務管理、漢語國際教育、日語、商務英語、電子商務、環境設計等六個專業入選陜西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成為學校發展的特色,在陜西民辦本科高校獨樹一幟。
就業質量是檢驗民辦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關鍵因素[3],也是考生和家長在招生咨詢過程中比較關心的問題及上大學最直接的目的。[4]那就意味著我們學生的畢業條件要和入職條件完全對等,甚至要高于入職條件,以保證學生能夠自食其力,而且能夠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因此,高校應從人才培養方面入手,找準定位,合理調整專業結構,設置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的專業及專業鏈群,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凝練專業特色培養,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高質量人才,以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高校就業部門要做好畢業生就業指導及就業服務工作,對畢業生進行“精準”指導。使其在就業中充分展現自身優勢,以企業滿意的姿態成功入職。
作為民辦本科高校,要積極開展校企聯合培養,這是一種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與就業競爭能力為重點,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方式,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與創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可以滿足企業需求人才的培養,企業直接植入教學,以培養能夠適應企業、行業發展,適應現代區域經濟發展的以市場為導向的“零距離”實踐教學體系、與市場“零距離”接軌的教材體系、基于就業需求的“零距離”素質拓展培養體系。[5]這對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就業有著極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因此,校企聯合培養,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路徑的基本趨勢。
學校的綜合實力包含校園環境、教學設施、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質量、教學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學校綜合軟實力,是一所學校教育服務質量、品質的全面體現,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高位均衡的重要內容。[6]目前多數陜西民辦本科高校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達到了智慧型等高端層次,重點應在校園文化建設、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及教育教學等軟實力方面加大提升力度。如西安翻譯學院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高端人才的引進及自有高素質、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西安翻譯學院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贏得了“要學習到西譯”的良好社會聲譽。
新時期陜西本科民辦高等學校要抓住機遇,根據學校發展定位,不斷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及辦學水平,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努力打造適合區域經濟及本學校發展的專業鏈群,打造一流本科專業,以良好的社會聲譽、品牌優勢吸引優質生源,促進自身向著高質量目標邁進。
注釋:
①陜西主要民辦本科高校是指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培華學院、西京學院、西安外事學院、西安歐亞學院五所較早并且發展較好的民辦本科高校。
②2019 年4 月10 日,教育部近日發布《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計劃2019—2021 年,建設1 萬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點和1 萬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