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夢荻 梁保賢 莫 霜
(1.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2.南寧市興寧區法律援助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0;3.廣西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自2014年啟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以來,廣西從35個試點示范縣推進,逐步覆蓋全區111個縣(市、區),以廣西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項目實施主體,各類農機推廣部門、農業院校、科研單位及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重點培育一批生產技能、經營管理能力、創新水平較高的農業人才。2020年是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啟動實施的第一年,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礎上,形成以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經理人、鄉村企業家、農村女能人為代表的一系列培育品牌,涵蓋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及農村電商等行業,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高素質農民人才隊伍。
“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鄉村振興各項政策落實,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城鄉統籌步伐的加快、農村創新創業組織及新型經營主體出現,農民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覺醒,農村法律服務需求迅速增長[1]。廣西現代化農業升級轉型,涉及一個龐大的法律法規體系,對廣西高素質農民的綜合素質及發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需要法律服務的引導及支撐。2019年對640名廣西現代青年農場主學員所在的經營主體進行抽樣統計,95.78%為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年產值平均1401萬元,平均帶動農戶491人。22.97%曾參與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獲評自治區級示范區41家、市級示范區23家,廣西高素質農民對廣西農業經濟體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提升農民學員的法律意識,勢必大力推進農村市場經濟的高效發展[2]。
2020年,廣西積極探索并創新地將普法教育及涉農法律服務引入培育大綱,為高素質農民學員提供針對性后續跟蹤服務,協同專業法律從業人員提供普法培訓、法務代理、糾紛的解決或預防有關的服務[3]。由廣西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牽頭,以廣西同望律師事務所為試點,首創成立廣西高素質農民培育法律服務基地。
調查分為三個方向,一是面向學員發放問卷和個案調查,二是從南寧市法援中心進行數據收集,三是對廣西同望律師事務所進行案例分析。
(一)按照區、市、縣三級培訓分層發放問卷300份,有效回收255份,受訪者均為農業經營主體法人或管理者,以產值100萬元以下的小規模經營主體為主(占比67.45%)。93.33%受訪者有學習法律知識意愿,自身或親友遇到的法律事件以民事糾紛為主,其中,勞動爭議糾紛(占47.45%)、婚姻家庭糾紛(占28.24%)、企業經營相關問題(合同、財務、公司組建及運營等)(占25.49%),還包括交通事故(占18.82%)、資產處理(占11.37%)、物流運輸、食品安全、知識產權及發明專利等農業行業常見問題。獲得法律知識、資訊的方式首先是以電視、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傳播為主(占76.86%);其次是參加各類培訓班(占50.2%)和宣講活動(占29.41%)。
受訪者處理法律糾紛或事件時首選聘請專業法律機構或法律從業人員幫助(占73.33%);其次是根據個人知識、經驗直接處理,或者尋求、委托親友幫助。將看待法律糾紛或事件的態度與產值規模交叉分析,小部分產值規模在500萬元以下的農業經營主體(占8.42%)受到經濟、精力、見識等水平不足影響,會選擇不處理以求息事寧人。相反,隨著產值規模越大,農業經營主體的管理團隊越成熟,對規避風險的要求越高,100%的產值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受訪者選擇聘請專業法律團隊處理。可見,提升高素質農民的法制思維也是提高農業企業自身發展水平的重要手段。
(二)根據南寧市法律援助機構相關統計數據分析,2020年全年接待來訪案例中,主要為民事法律援助案件(占50.83%)及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占48.98%)。在受援對象分類中,受理涉及農民的法律援助案件占26.85%,可見針對農民的法律援助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三)對廣西同望律師事務所接受高素質農民學員的咨詢情況分析,發現合同類問題占比32.14%,土地承包、流轉類問題占比21%,勞務糾紛問題占比14%,以民事糾紛為主,側重于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
經過持續跟蹤學員訓后產業發展,發現廣西高素質農民的聚焦點在于民事方面的需求。廣西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在開展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農村黨員大、村兩委等重點培訓工作時,邀請廣西同望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進行普法培訓。一是舉辦《企業經營風險防范》《<民法典>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等現場普法講座;二是開設《涉農企業合同風險防范》《農業企業用工風險與成本管控策略》等網絡法務課程,通過云上智農、桂農耘、同望法律大講堂等網絡播放,參訓學員上萬人次。
由廣西同望律師事務錄制普法短視頻,通過廣西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匯編形成法律聲像教材,廣泛運用到各市、縣(市、區)一線教學活動中。系列教材立足廣西實際,內容涵蓋農村宅基地、三產用地、知識產權、涉農企業管理、農民工權益、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三農法律知識,有較強參考性。聲像教材比書籍教材靈活生動,利于學員消化理解法律知識,提升培訓實效。
法律服務基地優先為參加廣西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培訓的學員提供法律咨詢釋疑、法律事務指導等顧問服務。一是安排值班律師以微信服務群、網站、書刊、郵件等形式定期歸納、發布三農相關法律資訊,反饋解答意見。二是組建法律服務隊,分為合同、勞動、公司、債權、知識產權、房地產、工程建設、征地拆遷等專業分隊,定期走訪學員公司、基地,開展專項調研活動,出具調研報告或法律意見書,協助農民學員依法生產經營、防控法律風險,最大限度規避損失。
法律服務基地選派專業律師為參訓學員提供各種法律援助服務,代理各種民事或刑事訴訟、仲裁或調解、行政復議和聽證等活動。2020年6月份,南寧市良慶區學員通過“云上智農”平臺參與《涉農企業合同風險防范》直播網課學習后,向法律服務基地專業律師求助,在一起沃柑買賣合同案中勝訴,挽回損失約十萬元,廣西高素質農民培育法律服務工作取得實效。
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法律服務的最終落腳點是滿足參訓學員的需求,針對農民學員身份特性,將法律與三農生活、生產、經營相結合。高素質農民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廣西農業轉型升級、促進美麗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他們的法治思維和法律知識水平決定了其發展目標和具體行動的科學性、持續性,進而影響到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有序建設。因此,應該進一步完善廣西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方案,制定具體措施及扶持政策,明確法律教學目標和課程建設標準,做到培育供給與需求匹配,將普法教育落實到個市、縣(市、區),將學法、懂法、用法納入高素質農民綜合能力當中,提高學員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和依法合規經營意識。鼓勵各分校整合資源,將涉法、普法課程形成必修課,精品課。
隨著“十四五”開局,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更強有力的三農政策和鄉村管理統領下,現代化農業將發揮出更強勁的產業動能。廣西高素質農民培育法律服務基地利用自身優勢,率先在全國提供高素質農民菜單式法律服務,實現了普法教育與涉法業務的良性互動。下一步應加強對外宣傳,不斷擴大基地培訓知名度,形成可復制的有效模式,廣泛運用到各地農民培育當中去,夯實依法治國的群眾基礎。廣西廣播電視臺綜藝旅游頻道《法治最前線》欄目對廣西高素質農民培育(廣西同望)法律服務基地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采訪,以此為素材制作《提升高素質農民法律意識助力鄉村振興》專題節目,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應,激發了學員主動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建議繼續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的媒體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擴大涉法培育影響力,讓法律服務切實為廣西高素質農民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