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晉怡 姜 凌
(1.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2.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6)
應用語言學是一個研究語言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復雜綜合性系統,外語教學是應用語言學的子系統之一,二者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Larsen-Freeman提出將動態系統理論應用于應用語言學,為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帶來了全新視野。國內以往利用動態系統理論研究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多是理論闡釋,實證研究較少,對于二者本質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應用語言學為視角,基于動態系統理論探索外語教學的本質。
1870年,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提出“應用語言學”,旨在區分理論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研究大體可以分為四部分,即語言教學、語言規劃、廣義的社會語言學、語言本體和本體語言學同現代科技的關系。[1]語言教學是應用語言學最核心的學科,外語教學是其核心子系統。語言規劃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為當代國家語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社會語言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應用語言學主要研究廣義社會語言學,即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此外,應用語言學還引入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語言本體。應用語言學的定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應用語言學指將語言學的成果運用到各個領域,解決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狹義應用語言學研究語言教學,主要針對第二語言教學或外語教學。
對于應用語言學和外語教學的本質,學界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應用語言學其實就是語言教學。而對于外語教學的本質,有學者直接將外語教學等同于語言教學,甚至應用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與外語教學聯系緊密;但是,應用語言學的本質并非外語教學,外語教學只是其眾多子系統之一。外語教學也不等同于語言教學或應用語言學,它是在應用語言學理論指導下對教學的實踐,教學的成功與否取決于理論是否發揮積極作用。運用動態系統理論探明外語教學的特征與本質具有前瞻性意義。
動態系統理論有8個主要特征:事物內部多個子系統相互關聯、內部因素及環境的變動引起整體變化、強大動力使事物抽離“吸引狀態”、依賴初始條件、非線性發展模式、自組織涌現改變事物發展狀態、依賴內外部資源、延續性重復。傳統語言學研究方法割裂了事物內部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注重研究線性因果關系。而動態系統理論認為,系統發展結果與原因不成比例,應采取多因素關聯發展的思維研究二語發展過程,注重學生個體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資源的交互。另外,動態系統理論認為,學生個體內部資源也是動態發展、相互關聯的,如學生的動機會隨著學習目標或外部力量的變化而減弱或加強,進而影響學習成績,而學習成績的提高或下降又反過來影響學習動機。動態系統理論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應用語言學研究,主要集中在母語對外語的影響、語言石化現象、語素習得順序及語言磨蝕方向。
動態系統理論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堅持用動態、非線性的觀點看待事物的發展,認為事物的發展充滿變數。語言發展過程中充滿無數個吸態和斥態,這種變化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外語教學過程中的變化是各變量為適應環境變化的自組織過程。教師無法保證學生能夠學會所有知識,這是因為教學方法或教學環境等的變化都會引起學生不同的反應。應用語言學為教師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支撐。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不是固定的,需考慮學生的條件及實際需要。如理科生注重翻譯能力的發展,而文科生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語法翻譯法更適用于理科生,而交際法等注重聽、說能力提高的教學法更適用于文科生。外語學習過程充滿了變化,在不同階段,教師需根據不同的學習的材料、目標、對象、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去達到最佳效果。
外語教學系統中各要素是動態交互的。師生之間不僅存在知識和行為上的交互,而且存在情感交互,情感交互對學生學習成績及教師職業發展有很大影響。[2]學生是否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與其學習動機、自我成就感有直接的聯系。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價值認同等都處于動態變化中,教師差別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軌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引導學生建立持久型遠景動機。另外,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職業發展也有很大影響。研究表明,學生評教會改進教學質量。當學生的評價低于教師的期望值或不及同行時,會刺激教師提高教學表現,以得到學生和同事的認可。學生評教制度通過刺激教師自我提高,間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因此,只有我們以動態的觀點看待外語教學各子系統的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與“學”。
語言和語言教學本質上都是開放系統。索緒爾的系統論強調語言系統的整體性,認為這種整體性不是各子系統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系統論能夠為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的研究提供有力指導,但是動態系統理論能夠更好地解決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遇到的實際問題。該理論認為,每一個子系統都在與其他子系統進行信息與能量的互換,共同構成高度交互的語言系統。這種系統關聯性的思想對應用語言學及外語教學實踐研究有著理論和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系統內部子系統間的相關性又表現為層級性,任何子系統的變化不僅受其他子系統的制約,反過來又影響其他子系統的變化與發展。外語教學是一個典型的有機關聯系統。學生和老師都有各自的認知系統、生理系統和生態系統,而國家的教育政策等共同構成一個大的環境系統。它的內部變量諸如教師的教學信念及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教材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而整個內部變量又與外部大環境諸如語言政策、教學大綱等相互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就教學方法論教學方法,或割裂教材與其他系統的聯系。孤立的觀點不能解決外語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子系統需要更高層級的系統將它們聯系起來才能互相發揮作用。教學大綱為外語教學的“總綱領”,其內容決定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質量,應用語言學為外語教學大綱的制訂做出了巨大貢獻。大熱的語料庫研究為教學大綱的修改提供了決策依據。語料庫語言學的產生,使我們能夠根據經驗性資料制定出超出學生語言水平又在其承受范圍內的教學目標。我國教育部新出臺的《非英語專業學位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無疑會牽動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的變革,影響應用語言學其他學科的研究重點。我們在研究或實施外語教學時,不應以線性思維思考問題,而應以系統觀探求事物之間的聯系。
開放意味著系統吸收環境中的能量以增加自身的秩序和復雜性,從而適應外界的變化。[3]以往的研究將環境作為基礎,而動態系統理論認為環境就是系統的一部分。語言作為人類溝通的方式,無時無刻不受環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以指數方式發散,也可能與系統的初始狀態相差無幾。系統通過組織內部資源適應周圍環境變化,從一種混亂、有序程度低的狀態轉變為高度組織化的狀態。
外語教學是一個開放系統,其發展是與應用語言學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呈自組織、自適應的特點;它將教學實踐與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融合,汲取應用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應用語言學對外語教學法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幾乎所有外語教學法都汲取了應用語言學的養分。[4]20世紀60年代,Carroll 將心理語言學引入外語教學,提出認知教學法。該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可理解性輸入,在理解語言規則的基礎上進行語言操練。[5]認知教學法的出現,顛覆了傳統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觀點,學習者的地位開始得到重視。但是,認知教學法并沒有達到語言學家期望的效果,反而增加了教學的難度。為解決認知教學法帶來的問題,海姆斯經過改進喬姆斯基“語言能力”說,提出了語言交際能力學說,為交際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6]交際法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教學課堂設置,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重視,大大增強了學習興趣。應用語言學各學科在外語教學的交叉滲透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外語教學只有不停地借鑒其他學科的發展成果,緊跟時代變化才能穩中求進。
我國“一帶一路”“走出去”等對外開放政策的深入推進,對應用語言學來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拓展了應用語言學的研究范圍,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語言能力也要相應提高。外語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能夠打破我國應用語言學研究困局。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作為外語教學不同層面的兩個系統,應做好學生性向和專業性能的銜接匹配,在系統穩定狀態下求發展。高等教育為對接應用語言學發展動態,開設了一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語種專業。為與高等教育銜接,2019年,西班牙語、德語、法語三種非通用語進入了普通高中外語課堂,完成了我國基礎教育階段外語語種格局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外語教學的本質是知識傳授與學科建設的融合。外語教學,一方面建構外語學科知識體系,增加自身系統復雜性與多樣性;一方面培養專業人才,傳承學科精神。因此,我國外語教學應在語種設置、翻譯服務等方面做出統籌規劃,將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的政策落實到外語教學領域。
語言作為人類交流的方式,口頭或書面形式都具有目的性。在如今全人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界認為外語作為人文性學科,應當承擔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從動態系統理論來看,學生是一個復雜系統,外語教學應該兼顧學生內、外部發展,兼顧學生能力的提升及素養的培養。因此,外語教學不僅應教授學習者外語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專業素養,還應教授目的語文化,拓寬學習者國際視野,培養出能夠感悟文化內涵、通曉中外的國際化人才。基于此,外語教學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外語教師不應拘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出只會“紙上談兵”的學生,而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全面提升,通過設置課堂活動,向學生傳播目的語文化,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達到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目的。
本文以應用語言學為視角,從復雜動態系統的理論高度探討外語教學的特征及本質,認為外語教學是典型的復雜動態系統,具有開放性、系統關聯性、動態性等特征,得出外語教學的本質是知識傳授和學科建設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希望能為外語教學及應用語言學本質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促進外語教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