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志 張衛平
(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 錦州 121001)
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頒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其中在心理育人質量提升體系中,提出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結合,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深入構建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平臺保障“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著力培育師生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師生心理健康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1]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2]
全員育人:廣義上講,不僅包括高校教職工中黨務領導、思政課教師、心理健康教師、輔導員,教師、管理及服務人員,還包括學生本身及校外人員,形成以學校為主,學生、家庭、社會為輔的四位一體的育人共同體;狹義上講,指全體教育工作者都要參與育人工作,通過增強育人意識、落實育人主體責任,把育人因素和育人要求以顯性、隱性的方式,多維度地體現在對大學生開展的育人教育中。
全過程育人:廣義上講,是涵蓋從小學、初高中、大學乃至就業后的育人環節,建立長期、可持續、聯動式的一體化育人體系;狹義上講,是指將育人工作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學生成長成才、教師發展的全過程中,建立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就業的全過程育人環節。
全方位育人:廣義上講,是指打通校內校外教育通道,充分利用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各種教育資源和載體,實現學校與家庭、社會內外協作、聯合育人;狹義上講,是指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使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與社會實踐主題教育的各環節中科學、系統、充分體現并發揮育人功能。
從根本上講,“三全育人”是以育人的隊伍、時間、空間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全面開展協同育人的科學體系,它契合時代發展和思想理論的進化要求。[3]“三全育人”既是對當下育人項目、載體、資源的整合,又是對長遠育人格局、機制、標準的重新架構。
心理育人,廣義上講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成長需要,實現人的心理和人格健康發展,是實現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之根基。狹義上講:一是育人內容上的心理,即培養時代新人的標準中具備的心理品質或特征;二是育人的載體或方法上的心理,即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途徑,以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育人的心理;三是育人環境上的心理,即營造好的心理育人環境和氛圍,對育人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4]“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心理育人”的平臺、方法和舉措,其本質與宗旨就是“育人”。相對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育人凸顯了“育人”的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從“育心”提升到“育人”層面。
在心理育人觀念提出之前,心理健康教育也蘊含著“育人”功能;但受傳統健康觀的影響,“健康”一詞被狹隘化了,因此,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矯治”,著眼于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以解決少數存在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為重點,對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發展訴求、心理品質的塑造及價值觀的引導卻未引起足夠的關注與重視。而心理育人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礎上提出的,其意義在于充分挖掘高校各部門開展的各項活動中所蘊含的心理育人要素,以“三全”為理論依據、以“心理”為主線,從“育人”的角度,多維度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凸顯心理育人的價值。
1995年11月,國家教委頒布試行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具備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具有較強的心理調適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5]這一教育使命,強調了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心理育人的提出遵循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強調堅持育心和育德相結合的原則,以發展為主、預防矯治為輔,具有明確的育人導向。
“三全育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全”,通過充分調動所有人力和資源進而形成“三全育人”的戰略格局?!叭恕钡奶岢觯鞔_了心理育人工作要從全局的角度關注學生成長成才,解決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重矯治輕引導、重個體輕整體的尷尬局面,有效打破了心理育人的工作瓶頸,提升了心理育人質量。
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越發受重視,其課程體系日臻完善,在解決學生一般性心理問題、心理危機、心理發展問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三全育人”視角的心理育人仍存在一定問題,亟待完善與解決。
1.師資隊伍結構存在短板
突出的問題就是對于專業性極強的心理咨詢、干預、疏導等工作,需要一支具備心理咨詢師資格、專業過硬、經驗豐富、結構完善的心理育人隊伍;然而,目前各高校卻普遍存在專業隊伍人員短缺、人員結構偏年輕化、無經驗化的特點。此外,有些專業教育者還承擔著繁重的思政課程授課任務,學生管理工作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心理育人工作向縱深發展,心理育人工作質量難以保證。
2.心理育人意識淡薄、心理育人能力亟待提高
行政管理人員、專業課與公共課教師、服務人員心理育人意識淡薄、心理育人能力亟待提高,對各自工作崗位上的心理育人因素也未能充分挖掘、設計與體現,其心理育人工作幾乎處于真空地帶。
此外,盡管很多高校積極出臺各種制度文件來動員、激勵各部門開展心理育人工作,但各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協調,其心理育人工作仍處于各自為政的尷尬局面,缺乏縱橫向上的心理育人聯合研究機制及科學、系統的一體化心理育人執行體系,各部門間無法形成協同聯動的心理育人工作合力,導致心理育人見效緩慢。
從全過程角度看,高校各層面的全過程育人工作存在短板,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虎頭蛇尾。這些做法無疑是未遵循大學生學習、生活規律,未考慮心理發展特點,心理育人并未達到全過程育人的要求。由于沒有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而規劃制定心理育人的方案、內容、方法和措施,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性、連續性與針對性。此外,在學生考核中缺少心理育人考核環節,仍以課程考核、知識考核、實踐考核為主,而心理育人效果考核卻未納入考核方案中,或即使有心理育人考核方案,卻因缺少經驗或精力的投入,使各部門對學生的心理育人工作和效果無法體現和發揮出來,難以激發各部門人員心理育人的意識與積極性,致使心理育人工作只停留在布置階段。
全方位育人是從空間的角度要求育人的工作要遍及學校、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高校是心理育人主力軍,但家庭和社會對于學生成長發展也起關鍵性作用,只靠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是遠遠不夠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抓早抓小,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容忽視。然而很多家長的無視,對孩子心理狀態、變化的掌控與教育的無能為力,造成了一些孩子心理不健全傾向;加之學生參加社會上的活動少之又少,造成社會方面的心理育人作用難以發揮。此外在十大育人體系提出后,盡管高校十分重視課程育人、網絡育人、實踐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但在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等育人體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卻是薄弱環節。比如,宿舍管理部門強調學生的人身安全,卻缺乏對學生思想精神狀況的關心,學生們感受到的是鐵的紀律,卻鮮有家的溫馨。又如,在餐廳、球場、圖書館等大學生經?;顒拥膱鏊P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卻很少看到關注學生個人成長的精神語錄,而這種精神語錄只出現在心理咨詢室走廊墻上。正是由于宣傳教育引導重視不足,凸顯全方位育人合力的格局難以形成。
教育者要牢記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從為黨育人的初心和為國育才的立場出發[6],把握“三全育人”工作方向,化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導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品質優良、身心健康、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棟梁。
1.完善心理育人專業師資結構
一是建立校校、校醫合作機制,倡導教授專家共享、資源共享,使示范引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二是通過講座、觀摩、拓展訓練等方式,培養年輕的心理專業教師快速成長;三是大力引進心理專業教師,確保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扎實有效。
2.夯實非心理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一是轉變觀念,增強心理育人意識;二是組織心理育人培訓講座,提升心理育人能力;三是邀請心理育人專家教授參與制定各部門相關規章制度;四是完善考核評價機制,逐步探索完善心理育人考核評價管理辦法,確保思政、教學、管理、服務、心理育人等工作同向同行。
加強統籌決策與頂層設計,成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7],集高校、家庭、社會、媒體、政府的力量,統籌規劃、整體設計、規范要求,遵循大學生個性特點與心理需求,分階段制定系統、科學的心理育人培養方案,促進高校、家庭和社會心理育人各要素有效銜接、有機融合,形成內外環境協調聯動可持續的心理育人戰略格局。
1.提高心理咨詢服務、心理干預水平
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臺賬,根據大學生心理成長規律,全程分階段制定心理育人方案與實施計劃,確保全過程心理育人取得實效。
2.豐富心理育人載體
校內、校外載體聯合形成內外聯動機制,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融合,轉變觀念、適應并善于角色轉換,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激發文化反哺力量,通過豐富多彩、精心策劃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知行合一,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營造積極健康的網絡育人環境
完善新媒體立法工作,加強信息審核工作,消除負向、消極、虛假、腐敗信息影響,特別是西方政治傾向嚴重、不利健康的信息;同時,加強輿論引導,積極宣傳正能量,通過榜樣示范引領,讓大學生在健康的育人環境中悟道理,明事理。
新時代立德樹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任重道遠。通過創設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三全育人”戰略格局,構建外聯動、內合力的系統,科學、可持續的心理育人體系,把心理育人工作融入教育、管理、服務、生活、學習、社會交往等的方方面面。以問題為導向、以實施效果為目標,不斷總結經驗,不斷開拓心理育人新思路、新技術、新途徑,不斷優化心理育人工作機制,提升心理育人工作的效果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