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麗麗
(懷化學院 湖南 懷化 418000)
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成為日常生活、學習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大學生深受新媒體的影響,在價值觀念、思維形式甚至生活方式上都有了新的變化。新媒體的出現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新媒體視域中,大學生思政教育要用發展的眼光,擺脫陳舊的教育模式,創新教育形式,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的四大媒體(報紙、雜志、電視、廣播)而言的。隨著科技的發展,新媒體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衛星等渠道,使用電腦、手機等終端,向大眾提供信息和服務,呈現出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互聯網新媒體是指一種全球性的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博客、播客、微博、網絡報刊、網絡電視等,它改變了大眾溝通交流信息的方式,是繼廣播、報紙、網絡、電視之后一種全新的媒體形式,即人們所稱的“第五媒體”。
大學生作為年輕有活力的一族,率先成為“數字化生存”方式的體驗者。他們通過新媒體實現人際交往、表達個人意志。此外,由于新媒體的交互性、便利性、創新性,不管身處何方,都能夠緊跟時代發展,隨時隨地展示個人的才能,這也為他們今后的成長成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他們的行為方式、思想觀念,甚至是就業選擇,都已深深地烙上了新媒體時代的痕跡。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公報》中明確提出:網絡文化的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加快文化建設和推進文化創新都有深刻的影響。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是網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影響廣泛而深遠。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如此才能將思政教育工作做好、做活。
然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還面臨不少問題。一是老辦法不管用。傳統上傳下達的教育效果不佳,碎片式教育只注重個別和細節的教育,缺乏理論指導。二是新辦法不會用。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還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有駕馭新媒體的能力。然而不少教師對新媒體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應用,也沒有將其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導致與學生的交流存在隔閡。三是硬辦法不管用。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觀念超前、個性十足,嚴肅、刻板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讓學生信服,反而會激發逆反心理。
懷化學院是一所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的地方院校,以“懷仁化物、立地仰天”為辦學理念,以建設區域性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奮斗目標。近年來,交通的飛速發展,拉近了這座偏遠山城與大城市之間的距離。與此同時,新媒體技術為這所地方院校的大學生打開了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體驗窗口。通過新媒體,大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和獲知社會熱點、時事政治、專業學習、文化信息等,并充分參與互動、發表個人觀點。新媒體為其提供了及時、快速、豐富、海量、多視角的信息,也滿足了他們汲取知識、傳播信息、交流互動的需求。但是,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也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由于學生大多來自農村,綜合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面對新事物、新媒體,缺乏主動辨別的能力,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良莠不齊的信息、負面偏激的輿論甚至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而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因勢而為、順勢而動,主動創新思政教育工作理念,廣泛運用微博、微信等技術,實現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跨越。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與綜合能力,在工作中全情投入、用心關愛,注重與學生共情相伴,將以往傳統的“面對面式”的思政教育轉變為多時空的及時互動交流。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更要遵循思政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勇于開拓創新。青年學生朝氣蓬勃,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憂患意識,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更是立德樹人的地方。作為一名合格的思政工作者,應充分尊重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把握青年學生的思想特征,運用靈活、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認識真理、堅持真理、探索真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陣地;因此,思政課首先要牢牢守住價值引領的初心,同時又要突破傳統的教育方式,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大膽變革、推陳出新,絕不能將真理簡單、教條、粗暴地灌輸給學生,這樣只會引發學生的反感和叛逆。“好的思政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以大學生黨建工作為例。在大學生中積極培養和發展新黨員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雖然要求入黨的學生很多,但部分學生的入黨動機呈現多元化和功利性。為了引導學生,懷化學院商學院第二黨支部充分利用新媒體,制作了一堂生動的微黨課。微課題為《不忘初心,與黨前行——我為什么要入黨》,第一部分講述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革命老前輩陳巖石在省委常委會上講的一番話,陳老用他的經歷告訴所有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什么叫“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什么叫“不忘初心”。第二部分簡要介紹懷化的革命歷史和革命先烈,讓學生感受革命年代的精神。第三部分采訪大學生黨員和老師黨員,介紹他們對入黨的認識、入黨的動機、入黨最深刻的事情等。第四部分用PPT向學生展示入黨的基本條件和發展黨員的工作流程。最后,全體采訪對象對著鏡頭說一句:不忘初心,與黨前行。
微課時間雖短,但形式較為新穎,緊跟時代熱點,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教學效果比較顯著,學生的反響也特別好。
虛擬的互聯網中存在大量的不健康信息,對大學生產生危害,如何營造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引導大學生正確運用網絡,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迫切問題。
懷化學院現有新聞網、厚德網、電視臺、廣播站四個媒體,新聞網主要報道學校及院部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動,厚德網主要關注團委學生會的活動,電視臺主要錄制校園新聞并展播,廣播站每天中午和晚上播報校內外新聞。為了適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緊跟時代步伐,懷化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于2015年3月創辦,主要功能包括發布校園資訊、傳播校園文化、展示校園生活、服務廣大師生校友等。公眾號的內容和形式隨新技術及學生心理特征的變化而及時調整,目前,懷化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分“學在懷院”“知在懷院”“樂在懷院”三大板塊,主要用于宣傳我校政策,通過學生留言實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并通過其他合作大學公眾號獲取校外重大事件。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和輔導員是學生人生路上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所承擔的工作責任重大,任務繁重,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由于微博、微信、App等新媒體軟件的廣泛普及,大學生獲取信息及人際交流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他們易排斥傳統的班級管理方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此,許多輔導員和班主任開始將新媒體引入班級管理和學生工作中。如建立班級QQ群、班級微信群、班級微博或公眾號,甚至直接通過騰訊會議、釘釘等開展線上會議和活動,實現與學生的及時互動,而不再是簡單的面對面交流。但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僅僅滿足于新媒體手段的工具性功能,作為輔導員和班主任,應了解學生的切實困惑和心理需求,立足學生共情相伴,積極應用新媒體手段創新模式育人樹人。
“月亮姐姐寄語”是一種非常新穎的交流方式,它能夠讓學生定時定點收聽到多種來源的信息。該欄目由筆者在喜馬拉雅FM這一平臺中創辦,并擔任主播。該電臺致力于打造一個高質量、受高校大學生歡迎的暖心校園電臺,覆蓋黨性理論、哲理小故事、正能量語錄、原著賞析等多個板塊,選材多貼近于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能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一經播出便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自2016年4月23日創辦以來,至今共錄制節目450余期,電臺總播放量已達55,000余次,在全國眾多校園電臺中影響力較大,曾排名第五。目前,喜馬拉雅(Moon114522)、微信(月亮姐姐寄語)、抖音(Yljj423)是主要播放平臺,獲取音頻的方式也非常簡單,掃一掃音頻二維碼,即可在手機上播放聲音。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每期節目在懷化學院商學院微信公眾號《商院青年志》上同步更新,不僅有音頻,還有文字和圖片,更加形象、生動、博人眼球。2018年3月,設計了電臺的專屬logo,2018年8月,創辦了屬于電臺的微信公眾號《月亮姐姐寄語》。2019年10月開始,創立了電臺的專有抖音號Yljj423。2019年4月,工作案例《新媒體視域下高校網絡文化平臺的探索與培育——以<月亮姐姐寄語>輔導員電臺為例》在教育部思政司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中榮獲優秀獎。
手機App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充分利用App走近、走進學生心里,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境界,值得每一位思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網絡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推進高校教育和諧穩定發展。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主動順應信息技術發展及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的教育與管理方式,將傳統和現代的模式相結合,創新和發展思政教育方式,主動占領網絡陣地,引導大學生合理正確地運用網絡,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