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芳
(云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2011版的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提出,教師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還要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唯有深入研究、解讀文本,回歸到課文,才能切實提升語文課堂的魅力。因此,在探析語文教材的教學價值時,應緊扣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多樣化的、個性的解讀。
“居文之首,勾文之要”,文章標題就好比人的靈魂。愛因斯坦著名的“簡單性原則”認為,科學研究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以盡可能少的概念概括盡可能大量的現象,簡單概括就是命名。[1]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一個好的標題能快速吸引讀者的眼球,或交代行文線索,或引發讀者的思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標題來解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老舍的散文《濟南的冬天》選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僅看標題便知,文章主要寫的是濟南特有的、與北國不同的冬天,是一個溫暖秀麗的濟南獨有的冬天。沒去過濟南的人可能就會想濟南的冬天到底有何獨特之處,值得老舍先生花費筆墨描寫?進而將讀者帶入“濟南的冬天”這個語境之中。文章標題是一門學問,好的標題值得我們去回味,去深究。
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緩緩走進文本,通過標題探析作者內心的酸甜苦辣。如果一個閱讀者說:“我知道這本書在談什么,但是我說不出來。”應該是連自己也騙不過的。[2]《濟南的冬天》可分為三個部分,即總寫濟南冬天獨有的“溫晴”,進而具體描寫濟南冬天的風物,最后簡明有力、含義豐富地用“這就是濟南的冬天”帶給我們無限遐想,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在解讀時,不可讓學生帶著過多的任務去閱讀文章,否則就會剝奪學生對文章的美的感受,給其一種很差的閱讀體驗。倘若沒有一遍純粹的閱讀體驗,就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全文大意”,或者是“讀完后小組討論某某問題”等諸如此類的“帶著問題”去閱讀,那么學生是無法回歸到文本中去發現美、體悟美、表達美的。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3]文學作品亦是如此。在語文課文中,讀和寫是兩個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的兩個板塊。《濟南的冬天》作為一篇寫景散文被收入初中語文教材,因此,我們在設計《濟南的冬天》教學時,可根據本文文本特質,將其作為寫作型文本來對待。
在本篇文章中,老舍先生采用直抒胸臆、虛實結合等寫作手法,依次按空間、方位、時間、地點轉換順序,層次清晰、不動聲色地為讀者描繪了一個風光旖旎山水畫般的濟南的冬天。文章開頭第一段總寫濟南冬天的天氣,第二段采用情景交融的寫法,整體描繪了濟南冬天的情態,第三、四、五段則分別描寫了不同狀態下的濟南的山(如,薄雪覆蓋、陽光朗照)。第六段則描繪了濟南冬天的水。第七段獨句成段。除此之外,文章又以“溫晴”一詞貫穿全文,描山繪水之時緊扣“溫晴”一詞,使全文脈絡清晰、推進自然。在解讀此篇文章時,從“溫晴”一詞便可窺探本文一二。
總的來說,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點,老舍先生在本章開頭第一段便通過三個對比,發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感嘆,此時既寫出了老舍對濟南冬天的獨特感受,也寫出了“濟南冬天”的獨特韻味。后面幾段還有“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等句子。其次,作者通過意境的創造,在字里行間流露出醉心于濟南的冬天之中。如“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藍天下很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通過讓讀者想象老城的“睡與醒”,間接體驗那種如夢如幻的曼妙之境,同時也讓讀者在現實與夢幻之間感受濟南冬天的愜意。最后,全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過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展開想象,抒發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如“樹尖兒上頂著一髻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兒更美的山的肌膚”等。這些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景物于動、靜之態下所呈現的溫晴之美,在讀者心中形成了一個個性化的濟南。
2011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略作品內涵,從中獲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文學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4]15在《濟南的冬天》中,老舍先生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來描寫他的“第二故鄉”,如第一段:“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老舍先生在文章的開頭便點明濟南的冬天與別處有異,讓我們不得不去看看,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濟南。
文字并非都是千古佳句才可得以傳誦,極為平凡普通的用語也可以直擊讀者心靈深處。如葉圣陶說《背影》“通體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了’也是必須用才用”,特別是“父親”攀爬月臺一幕,所用的“攀”“縮”等表現艱難動作的詞,葉圣陶認為是“最適當的話”。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在學生初讀文章之后,采用“增”“刪”“換”“減”的等方式協助學生理解文章特殊詞句的深層意蘊。在解讀《濟南的冬天》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從“妙”“頂”“髻”“響晴”“日本看護婦”“鑲”等詞入手,著力分析本篇文章的中心文意,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對話,激活學生心中對濟南冬天的初始想象。
顧祖釗說道:“閱讀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沉浸其中而不能自拔。”[5]老舍先生的文字如寒夜中溫暖的點點燈火,可于無聲之中點亮黑夜中的希望,驅散寒冷。而《濟南的冬天》無疑是其中熠熠生輝的一盞燈火。短短的一篇散文洋洋灑灑地描繪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濟南冬天,當學生閱讀這篇散文時,腦海中會不自覺地浮現各自“心中的濟南”。文中運用大量的修辭(如比喻、擬人等)手法,如“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飽暖和’”“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通過這些句子,讀者仿佛看見了一個“活”的濟南,遠方的雪景宛若一幅“水墨丹青”。尤其是“看吧……樹尖兒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這一句寫出了雪后山上矮松的美麗姿態,以及在藍天和白云與山頂相接處夢幻美景。“頂”著白花的樹葉分外妖嬈地裝點著濟南的冬天。這些個性明顯的擬人句,以奇妙的想象帶領人們走進冬天的濟南,充分展現出濟南冬天“新春偷向柳梢歸”的無限的俏麗。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理清思路、感知內容、品詞析句,更應該教會其運用。“寫作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創造性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同時寫作能力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4]23寫作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用理論知識武裝,故而在語文教學中,應該確立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的教學目標,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平臺,創造性地打開禁錮學生思維的束縛,引導學生將日常生活中的新奇創造用于寫作中。
教師除了要確立感知內容、體會感情等三維目標外,還要確立指導學生寫作的教學目標,巧妙融合聽與說、讀與寫,使學生在具體的運用中品味散文所獨有的滋味,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在指導教學本篇課文時,教師可結合實際學情訓練學生寫作和口語交際。如散文開頭總寫濟南冬天,是有著與其他地方的冬天不同的“溫”“晴”,然后分寫濟南冬天的山水以表達對濟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最后一句話點題:“這就是濟南的冬天。”層次清晰且布局合理。教師可以其為例,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取材、立意、構思等環節,在分析過程中學會寫作。《濟南的冬天》全文融情于情。在閱讀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找出其中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的句子,也可以讓學生模仿老舍先生的風格,如“請閉上眼想……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一句中,作者通過創造“濟南冬天”特有的意境,間接將讀者帶入冬天的濟南。最妙的是第四自然段對那花衣一般的雪覆蓋下的小山的描寫,老舍先生按自上而下的順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依次為我們呈現出一座“楚楚動人”的小山,最后以“那些小山太秀氣!”來凸顯這些小山的嬌美,既表現出作者對小山的嗔愛,又與開頭“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中的“妙”相照應,突出小山的嬌美。
朱熹曾經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6]在初中作文教學中,老師應該從優秀文章中汲取精華,利用范文訓練學生。如“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我們便可以將這個句式改為“最妙的是飄點細雨呀”“最慘的是寒風伴隨著冰雹呀”,等等,可從寫作的角度確立教學目標,如學過《濟南的冬天》之后,以“校園的冬天”“故鄉的秋天”“某某地方的某某季節”為題寫一個片段作文。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最好的方式便是將學生引入真實情境中去學習,在現實情境中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語文教師不但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養,在平時的課堂中,還應著眼于對文本本身的學習,“沉入”教材,探析文本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思想內容,體悟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等方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