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雋
(沈陽市教育研究院 遼寧 沈陽 110032)
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在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中職學生入學時成績參差不齊,素質差異較大,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更是千差萬別。學生在學校期間既要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又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技能,因為專業課學習是中職學生將來安身立命之根本。堅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職業技能,是擁有美好職業前景的保障。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水平飛速發展,通信服務進入5G時代。科技進步給經濟生活帶來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教師只有掌握本專業教學前沿領域的知識,將創新思維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合理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傳授知識,才能激發每個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思想素養、專業知識和持續學習能力等方面得到較大提高,在未來的競爭中與時俱進,處于不敗之地。現就中職統計課如何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做到全方位與時俱進的問題,做一下探討。
1910年年初,在海外留學的蔡元培撰寫了《中國倫理學史》,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故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指出“故西洋學說則與時俱進”。他將中國古代“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說法概括為“與時俱進”。
與時俱進是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使原有的社會成果得以繼承和發展。與時俱進是思想、觀念和行動始終與時代同行,從而引起各自領域的變革,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影響。與時俱進是用創新的、打破常規的思維方法和視角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創造出具有廣泛意義的新智力成果。
1.教師要與時俱進
教育的進步在于創新和思“變”,統計課教師的與時俱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教師的思想觀念是否走在時代的前沿,決定著教育的走向和質量,更關系民族的進步,國家的未來,是社會進步堅定的基石。有一句話一直被教育人奉為圭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句話也與時俱進為:要想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長流水,要成為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而不是一潭死水,河流里要常年流趟著富氧水。
教師的觀念如果停留在“天天三尺講臺,年年一本舊書”的狀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會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教師思維模式的固化,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模式,培養出的學生也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只會墨守成規、按部就班,頭腦中早已沒有創新這根弦。因此,只有教師群體的整體素質和創新意識搞上去了,教育才能與時俱進,跟得上世界發展的經濟大潮,使廣大青年學生通過接受高效率、高質量的教育,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
(2)教育教學觀念的與時俱進
隨著國家改革開放腳步的加快,國外商品的大量涌入,國人應接不暇,產生一股盲目追捧風,青年學生更是沒有甄別能力,崇洋媚外思想一度泛濫。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培養理性分析和判斷能力,增強是非觀是課堂教學又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統計課教學中,要結合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利用統計課的專業優勢,進行數據分析與比對,讓學生直觀全面地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使學生的頭腦中注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學科知識的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進步,新知識新技術創新的浪潮波譎云詭,各行各業都在迭代升級。任何人都要清醒地認識到,過往的學科知識已漸漸被淘汰,已有的思維定式也會在毫無察覺中束縛住手腳,不愿再去接受新事物,也不愿花時間去學習新知識,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教師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職業人士,更應該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在堅持學習中不斷地賦能,在學科知識推陳出新中自我提升,在綜合能力的積淀中更加從容。教師被人們稱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一個人靈魂的難度遠比改造身體要大得多,教育工作者肩上的擔子始終是沉甸甸的。
2.學生要與時俱進
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營造健康向上、有所作為的課堂氣氛。
(1)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上要與時俱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未來要靠自己掌控。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習基礎不是很好,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后,在適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環境中,學生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要緊緊抓住學習機會,珍惜學習機會,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中,教師要利用青年人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快的特點,根據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增強自主探索和思考能力,勤思考勤練習,利用目標導向和任務驅動來促使教師對前沿領域的探究,在積極主動的教與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2)學生要在激發學習興趣上與時俱進。
中職學生由于學習習慣不好,學習興趣不濃厚,從而在課堂上表現出懶學怠學的狀態,教師面對這樣的學生群體也表現為懶教怠教。長此下去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亂哄哄,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升反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蕩然無存。中職學生在畢業后,由于專業知識掌握得不扎實,工作中難以應對,致使工作境況被動,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學習興趣是一個人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知識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動人們求知的一種內在力量。既然選擇中職類學校學習專業技能,學生就要摒棄過去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對不喜歡的學科也要充滿信心培養興趣,這樣才會專心致志地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實現人生價值,回報社會、家庭和老師。
(3)學生要在職業規劃上與時俱進。
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勝任某項工作的專業能力,適應社會的生存發展能力,對行業發展乃至社會發展的預測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五種能力都需要在日常學習中培養形成。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對自己職業進行前瞻性的科學規劃,與時俱進,做個有準備的人,不走或少走彎路。中職學生的出路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繼續升學,升入高職院校深造,成為高級技術人才;另一種是選擇就業,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社會。不管是選擇繼續升學還是就業,都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要想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在求學的路上走得踏踏實實。
1.與時俱進了解學情
多數中職學生在初中階段或由于學習習慣不好,或由于學習基礎較弱,在班級的成績處于中下游,不太受各科老師的重視,再加上正處于青春期的叛逆階段,從心理上比較抵觸學校和老師。進入中等職業學校后,學生群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想利用三年的學習時間,在適合自己的學習層面和學習氛圍內好好學習,爭取升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另一部分還是持在學校待一天就混一天的態度,調皮搗蛋擾亂課堂秩序,而且持這樣想法的學生還不在少數。基于學生群體的鮮明特點,教師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地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奉獻祖國和人民的責任意識,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自覺性,是課堂教育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也是課堂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
2.與時俱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課堂教學是學生受教育的主陣地,統計課教學在與時俱進地滲透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大量的統計樣本和數據圖表,在課堂上宣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大地取得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宣傳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廣大教師迎難而上,奮戰在抗擊疫情和“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兩條戰線上,守護全國2.8億學生身心健康,支撐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為抗擊疫情做出的重要貢獻。從國土面積、自然環境和人口總量等統計指標為切入點,宣傳黨領導全國人民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這些偉大成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敢想象也絕對做不到的。教師只有在挖掘德育素材上下真功夫,動真感情,才能在學生心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從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成為具有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持續學習,更新知識結構
蘇格拉底說:“飽學知識的人是一些能夠掌控環境而不被環境所掌控的人,他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挺起胸膛,遵循自己的智慧去面對。”這段話對于為師者具有鮮明的指導意義,可以說是職業生涯的指路明燈。教師一旦失去求知欲,也就等于停止了成長。在這個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和信息總量每二十年翻一番,每十年老化一次,教師靠經驗教學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專業課教師更要重視學習、持續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使所授知識不與社會發展脫節,教育出社會需要的新型的中初級勞動者和技能人才,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2.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說起中職專業課教師在知識結構上的與時俱進,就不得不提到“雙師型”教師。2018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2035年,要使教師在素質、能力、創造力上獲得提升,并以骨干教師、卓越教師以及教育家為目標對教師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中再次提出,“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和‘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大力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這些文件的相繼出臺,有力地說明高質量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最有力的保障。教師只有一專多能,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教學活動。教師在職業技能大賽上的成績是教師最有說服力的名片。在國家和社會搭建“雙師型”評估體系和培訓平臺的同時,教師自身也要根據本職工作的特點,多進行學習與交流,多渠道開展研究與實踐,自覺提升專業素養,在專業領域大放異彩。
3.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與時俱進”
(1)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與時俱進”,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狀態,針對不同學生設定課堂教學目標,結合不同學生發展的需求,從挖掘學生潛力入手,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發展平臺。
(2)統計課學習對于中職學生來說相對較難,教師要講求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從簡單的概念講解、單一的統計報表編制切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領悟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一崗多能、上崗頂用的復合型人才。例如,在講到統計調查方法時,要強調統計調查方法的多元化是防止虛報浮夸、弄虛作假的重要手段,只有基礎數據準確才能保證統計信息質量。教師可以設定某一品類商品的調查題目,將學生分組,按照不同的調查方法進行調查,寫出調查報告。這種教學方法既可以增強學生合作學習意識,又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價值和樂趣。
(3)現代科技的發展,給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發揮空間。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根據所授課程的內容,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尋找學生感興趣的視頻影像資料來充實教學內容,也可以利用較直觀的圖表、數據、模型等將課程講解得更有說服力,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能夠促進課堂的教學效果,活躍課堂氣氛,在寓教于樂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悉心準備的一堂堂課的背后是教師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重視課堂教學的治學理念,這些點點滴滴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們,對于他們未來走向社會,學會工作和做人都會有較大的影響力。
“與時俱進”是時代發展對于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做一名好老師的基本要求。教育歸根結底是要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那么與時俱進回答了“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教師身體力行的教育教學活動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師生關系已不適應時代發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在持續而有意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實現教學相長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追求的理想狀態。堅持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人的使命與擔當。傳授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教育人永遠在路上。